郑爽井柏然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可是同学们习惯于把意象就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熟悉这些意象,在鉴赏诗词时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一些归纳。
一、杜鹃啼血猿哀鸣
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了。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因此这一听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半和悲愁有关。如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杜鹃,又名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
安又琪图片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传说杜鹃暮春即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宿处先寻无杜鹃”,何以先寻个没有杜鹃的旅店住下?因为这声声杜鹃啼会使本已寂寞聊赖的友人倍增惆怅。“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断壁残垣,夕阳落照,杜鹃啼叫,四顾萧条,诗人顿生黍离之悲,亡国之恨。
二、雨打梧桐寂寞愁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声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听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雨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何以如此呢?“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叶落,秋风渐起,本来就是萧条肃杀的,再加上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
东海舰队在哪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的词里,敲打着梧桐的夜雨是离别的前奏,一声声,一下下,黯然销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到李清照的笔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勾起的是无尽的家国之痛和孀居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的愁苦、彻夜难眠的寂寞难耐,只有交给点点滴滴的梧桐雨来寄托,来宣泄,来传达。
骑砍 和雨打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雨打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所以很自然的被赋予凄凉孤寂之情。如李煜的“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又如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清。
白百何王珞丹对比照 “多情却被无情恼”,雨打梧桐、雨打芭蕉的声音本是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但因诗人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显得特别恼人。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一剪梅?芭蕉》),诗人的愁苦无处倾吐,只好迁怒于无知无情的雨声,可谓“无理而妙”。 李常顺
三、寒砧总系玉关情
砧声,即捣衣声。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杵捣平,以求平整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秋风乍起,木叶尽脱,霜降白露,寒意渐生,家中妻子就要为远方的游子征人赶制冬衣了。所以在古典诗词中,“寒砧”,往往和征人思妇联系在一起。其中以李白的《子夜吴歌》最为脍炙人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独守空闺、倚门而望的妻子只能将浓浓的爱意和无限的思恋,缝制在密密的针线上,感人至深。
月下捣衣,阵阵砧声,不仅思妇为之动容,也最易触动游子征人的情愫,因此寒砧声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漂泊西南天地间”倦游思归之情。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如“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