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马震范冰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石耳,似斧无孔。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
出避之。及雷止,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人怛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此理宛然,熟观之可谕。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神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多雷”乃   妄:虚妄的说法。    B.常州日时日   禺:傍晚。
C.而室亦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D.龙火得水而   炽:繁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楔石耳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似斧无孔   刘夙婴疾病
C.许氏藩篱皆所焚   吾属今之虏矣    D.及雷止,舍宛然   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注重调查研究,亲身寻得“雷斧”方相信所传为真。考证雷州境内有雷水,则判断雷州之名并非由于多雷。
B.文章记载了一个常州陨石坠落的真实事件,在雷电交加的夜晚一颗大星星自天而落,地上只留有一个杯子大小的沉坑,里面是一颗铁质的陨石。
C.作者借助李舜举家曾遭遇雷击之事说理,认为世上之事都不能按照常情常理去推断,不能仅以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来测量人境之外之事。
D.作者为认世间没有真正的“前知”之人,所谓的“前知”都仅是按已知的推断的结果。可见作者不迷信、不盲从,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遂以名州。
②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答案】oudi>表彰大会主持词
1.D
2.C
3.C
4.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4.①(我)翻查《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两条河,雷水经过城下,就用(“雷”字)来给这个州命名。
②(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饰的漆器、银饰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不见被烤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义含义能力。
D.“龙火得水而炽”意思是“龙火遇水后燃烧得更为猛烈”,所以此处的“炽”应解释为“炽烈”或“燃烧得猛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乃:动词,是/乃:副词,表转折,竟然。
B.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而:连词,表递进,况且。
C.两个“为”均为介词,被。
D.其:代词,那/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商量语气,还是。
故选C。
七夕取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世上之事都不能按照常情常理去推断”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三段,应是人境之外的那些奇异之事,不能按照常情常理去推断。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此段可据主谓结构判断,如“人有……”“事……(被)言”“梦寐……有”“事……定”;或据动宾结构判断,如“知……不前定”;或据主谓宾结构判断,如“余……谓……不然”。在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号称能‘前知’的人,世传这种人就连数千百年之后的事都能预言,就是梦寐中的事或者将来也会发生,以此知道万事无不是‘前定’的。我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万事并没
有‘前定’的”,句子可以断开为: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为不然/事非前定。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按,翻查;二水,两条河;贯,经过;遂,就;以,用;名,动词,命名。
(2)“有一木格”省略主语“屋内”,翻译补齐;贮,存放;其,哪些;银扣,银饰;悉,全,都;焦灼,这里指被烤焦。
【点睛】二倍速追剧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传闻世人有拾得雷斧、雷楔的,说:“(这是)天上的雷神所遗落的,大多可在发生雷击下的地面上拾到。”而我未曾亲自见过。元丰年间,我住在随州,夏天发生大雷震,下面一棵树被劈断,我竟然到一把楔子,果然如世人所传。凡是雷斧多用铜铁制造,而楔是石制的,像斧而没有孔。世人传言雷州多雷,那里建有雷祠,祠中就多有雷斧、雷楔。(我)翻查《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雷两条河,雷水经过城下,就用(“雷”字)来给这个州命名。如果样的话,那么这个“雷”就是水名,说“雷州之名得自多雷”乃是妄说。然而高州又有电白县,与雷州是邻境,这个“电白”又是什么意思呢?
治平元年,常州有一天傍晚时分,天空响起雷鸣一般的声音,原来是一颗大星,差不多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天空的东南方。过了不多久又发出一声震响,大星移到了西南方。接着又震了一下便坠落到了宜兴县一个姓许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们都看到了,熊熊火光照亮天空,许家园子的篱笆都被火烧毁了。这时火光熄灭了,看到地里有一个像杯口大小的洞,非常深。往下看去,落下的星在里面还荧荧地发着光亮。很长时间才慢慢暗下来,不过还是热得无法接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三尺多深,于是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还是热的,像拳头般大小,一头略微有点尖,颜像铁,分量也像铁。知州郑伸得到了这块陨石,把它送到了润州的金山寺,直到现在还用匣子收藏着,有游客来了就打开匣
子让人观赏。王无咎对这件事做了很详细的记载。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被所震。他家堂屋的西头房间,有雷火从窗户冒出,赫然蹿出于房檐之上,家里人以为堂屋已被烧了,都跑出去躲避。等到停止,那间房子却宛然如故,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怖的漆器、银饰全都化流到了地上,漆器不见被烤焦。有一口宝刀,极为刚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为铁汁,而刀鞘也俨然完好无损。人们通常必定会认为,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而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无一被毁,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测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会更炽烈,人火得水则会熄灭”,这话确有道理。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
号称能“前知”的人,世传这种人就连数千百年之后的事都能预言,就是梦寐中的事或者将来也会发生,以此知道万事无不是“前定”的。我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万事并没有“前定”的,当所谓将来的某件事被人们知道的时候,它便已是“今日”的事;从“今日”到预言的将来的年岁,这中间所有的时间都与“今日”同时,原没有先后。这道理看似曲折,仔细体察就会明白。有人说:“假如能够知晓未来,那么将来有不利的事情就可以躲避。”这说法
也不是那么回事。假如可以躲避,那么人们在知晓未来的时候,就已看出所要躲避的事;若是看不出所要躲避的事,那就说明人们不能知晓未来。青春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