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
苏芒 秋裤门
一、饮食文化
饮食的基本组成可分主食、副食和饮品。中国地域广大,食物品种非常丰富。从主食来说,先秦时代就有五谷、六谷、九谷之说。汉代以来,逐渐形成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布局。明清时代,引进了玉米、甘薯、土豆等新的作物品种,粮食种类更加丰富。
中国副食主要有蔬菜、鱼、肉、禽、蛋等。蔬菜栽培历史很长,早在西周已有了专门的园艺业。《诗经》等古籍载有十多种蔬菜名称。汉代以后,黄瓜、豌豆、菠菜、莴苣等蔬菜从西域等地陆续传入,到清代末年,蔬菜品种已发展到一百多种。中国人在历史上形成了多食蔬菜的饮食惯制。
苏芒 秋裤门
一、饮食文化
饮食的基本组成可分主食、副食和饮品。中国地域广大,食物品种非常丰富。从主食来说,先秦时代就有五谷、六谷、九谷之说。汉代以来,逐渐形成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布局。明清时代,引进了玉米、甘薯、土豆等新的作物品种,粮食种类更加丰富。
中国副食主要有蔬菜、鱼、肉、禽、蛋等。蔬菜栽培历史很长,早在西周已有了专门的园艺业。《诗经》等古籍载有十多种蔬菜名称。汉代以后,黄瓜、豌豆、菠菜、莴苣等蔬菜从西域等地陆续传入,到清代末年,蔬菜品种已发展到一百多种。中国人在历史上形成了多食蔬菜的饮食惯制。
中国古人称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或宴享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太牢的礼节最为隆重。
中国的传统饮品有茶和酒。茶是中国发明的饮料,早在先秦时代,四川人已经种茶、饮茶。秦汉后,饮茶习俗向全国推广。唐代饮茶已较普遍,唐人陆羽撰写《茶经》,系统总结
中国的传统饮品有茶和酒。茶是中国发明的饮料,早在先秦时代,四川人已经种茶、饮茶。秦汉后,饮茶习俗向全国推广。唐代饮茶已较普遍,唐人陆羽撰写《茶经》,系统总结
了种茶饮茶的经验,叙述了茶的历史的发展。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
中国的饮茶方式经历多种变化。唐宋时期流行饼茶、团茶,是把茶叶经蒸、压后制成饼团状,饮用时磨末,加葱、姜、桔皮等物煮饮。元明时期,茶叶炒青工艺成熟,用开水冲泡散茶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这一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人有以茶待客的礼俗,。古人还有品茶赋诗的风气,。此外古人还用茶作为定亲时的聘礼,称作“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受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义而以茶作为聘礼。后来,茶礼成为聘礼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饮酒的历史比饮茶要早。古人传说,仪狄和少康为酒的发明者。仪狄是大禹时代的人,造出美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大醉,因此疏远仪狄,并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少康是夏朝的国君,少康一作杜康。后世酿酒者视杜康为酒业的鼻祖,筑“杜康祠”,将其作为酒神祭奉。
中国先秦时代是用曲蘖酿酒,汉代使用饼曲,酿酒工艺有了提高,但是无论曲蘖或是饼曲,酿制的酒酒精度数都不高。中国的烈性酒是在南宋以后,随蒸馏制酒工艺的发明而出现的。
中国的饮茶方式经历多种变化。唐宋时期流行饼茶、团茶,是把茶叶经蒸、压后制成饼团状,饮用时磨末,加葱、姜、桔皮等物煮饮。元明时期,茶叶炒青工艺成熟,用开水冲泡散茶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这一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人有以茶待客的礼俗,。古人还有品茶赋诗的风气,。此外古人还用茶作为定亲时的聘礼,称作“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受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义而以茶作为聘礼。后来,茶礼成为聘礼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饮酒的历史比饮茶要早。古人传说,仪狄和少康为酒的发明者。仪狄是大禹时代的人,造出美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大醉,因此疏远仪狄,并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少康是夏朝的国君,少康一作杜康。后世酿酒者视杜康为酒业的鼻祖,筑“杜康祠”,将其作为酒神祭奉。
中国先秦时代是用曲蘖酿酒,汉代使用饼曲,酿酒工艺有了提高,但是无论曲蘖或是饼曲,酿制的酒酒精度数都不高。中国的烈性酒是在南宋以后,随蒸馏制酒工艺的发明而出现的。
酒在生活中有许多文化功能,在古代,酒是祭祀、会盟、宴宾、饯行的必备之物,西周时代,饮酒往往出于礼的需要,。后世酒的娱人作用加强,酒令演化为佐饮的娱乐工具,成为酒宴上的游戏项目。
中国的饮食烹调技艺精湛,其菜肴的制作讲究火候、刀功、调味,还要讲究菜的形状,做到香味一应俱全。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主张“美食配美器”,并注重饮食的环境、气氛,此外,对食馔的名称也时常作艺术化加工。中国历代有不少名馔佳肴,唐代大臣韦巨源在家设宴宴请皇帝,一般菜点不算,仅珍异者就有王俊凯整容58种。食单中有一道“素蒸音声部”的看菜,是用素菜和蒸面制成70个歌姬舞女和乐工,偏偏起舞,场面壮观。清代的满汉全席由满族点心和汉族肴馔组成,一桌规定的菜肴有108户户通怎么重新定位安装件,其中南菜54件,北菜54件。
●中国的饮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许多不同的地方口味,有八大菜系之说,它们是:鲁(山东)、川(四川)、苏(江苏)、粤(广东)、浙(浙江)、闽(福建)、皖(安徽)、湘(湖南)。也可分为四大菜系,即鲁、川、淮、粤。
二、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衣指衣服,裳指裙子。《易经•系辞下》说:“黄帝
●中国的饮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许多不同的地方口味,有八大菜系之说,它们是:鲁(山东)、川(四川)、苏(江苏)、粤(广东)、浙(浙江)、闽(福建)、皖(安徽)、湘(湖南)。也可分为四大菜系,即鲁、川、淮、粤。
二、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衣指衣服,裳指裙子。《易经•系辞下》说:“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穿戴部位可分为头衣(上古文献无“帽”字)、体衣、足衣三部分。头衣有冠、冕、弁、巾等,其中冕是礼帽,上有长方形的版,其前后沿悬挂小珠,称“旒”(liu)。后“冕旒”成为帝王的代称。
古人的体衣分上衣下裳,上古时期,男女都穿裙,后世裤子出现,裙才成为女服。古代的裤有无裆、有裆两种,有裆称裤,无裆称绔,起修饰作用。
古人的服饰受礼制的影响,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唐代规定,赭黄是帝王专用的服,严禁臣民僭用;官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庶人服白,商贾服皂。明清官员的官服上以不同的禽、兽纹样区别品级,称作“补子”。明代甚至对各身份人等的衣长袖宽也进行规定,不准随便使用。
三、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有一套基本的程式,称作“六礼”,它们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由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用雁作礼物。但雁较难得
古人的体衣分上衣下裳,上古时期,男女都穿裙,后世裤子出现,裙才成为女服。古代的裤有无裆、有裆两种,有裆称裤,无裆称绔,起修饰作用。
古人的服饰受礼制的影响,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唐代规定,赭黄是帝王专用的服,严禁臣民僭用;官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庶人服白,商贾服皂。明清官员的官服上以不同的禽、兽纹样区别品级,称作“补子”。明代甚至对各身份人等的衣长袖宽也进行规定,不准随便使用。
三、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有一套基本的程式,称作“六礼”,它们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由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用雁作礼物。但雁较难得
到,后世有用鹅代替的,又有用羔羊、合欢、嘉禾、胶漆等作礼物,也各有象征吉祥的意义。
问名是婚议的第二步,由男家托媒人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年月日时,俗称“八字”。问名后,男家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合在一起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婚议继续进行,否则便不再继续。完结动漫
周韵个人资料 纳吉为正式定婚的仪式,男家将占卜合婚的吉兆报告女家,男女双方交换定帖,确定婚姻关系,古礼为雁,后世有戒指、首饰、绸缎、礼饼等。
纳征又称纳币,是由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内容多为金银布帛茶酒等,数目要成双成对。
请期为选择结婚日期,多由男家卜得吉日,请女家商定,故曰请期。
亲迎是在结婚之日,由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归来举行结婚典礼。
六礼自先秦时代就已制定,后世有简化的趋势,如《宋史•礼志》规定士庶婚礼为四礼:纳采、纳吉、纳成(即纳征)、亲迎。《朱子家礼》进一步简化为三礼:纳采、纳成、亲迎。
直至近世,婚嫁礼俗的程式仍包括说媒、相亲、合八字、订亲、送聘礼、迎娶等,涵盖了古六礼的基本内容。
问名是婚议的第二步,由男家托媒人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年月日时,俗称“八字”。问名后,男家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合在一起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婚议继续进行,否则便不再继续。完结动漫
周韵个人资料 纳吉为正式定婚的仪式,男家将占卜合婚的吉兆报告女家,男女双方交换定帖,确定婚姻关系,古礼为雁,后世有戒指、首饰、绸缎、礼饼等。
纳征又称纳币,是由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内容多为金银布帛茶酒等,数目要成双成对。
请期为选择结婚日期,多由男家卜得吉日,请女家商定,故曰请期。
亲迎是在结婚之日,由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归来举行结婚典礼。
六礼自先秦时代就已制定,后世有简化的趋势,如《宋史•礼志》规定士庶婚礼为四礼:纳采、纳吉、纳成(即纳征)、亲迎。《朱子家礼》进一步简化为三礼:纳采、纳成、亲迎。
直至近世,婚嫁礼俗的程式仍包括说媒、相亲、合八字、订亲、送聘礼、迎娶等,涵盖了古六礼的基本内容。
六礼属于婚前礼,民间还有其他婚仪习俗,多为婚时礼。历代婚仪习俗非常丰富,有“催妆”、“发嫁妆”、“拦门”、“哭嫁”、“泼水”、“障井”、 “跨鞍”、“牵巾”、“拜堂”、“坐帐”、“合卺”、“撒帐”、“合髻”、“吃喜酒”、“闹洞房”等,形成多姿多彩的婚俗景观。
四、葬俗文化
中国儒家重视孝道,丧葬礼是最能体现孝道精神的,因而在古代礼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仪礼》、《礼记》等书对丧葬礼有很多记载,如初死之时,将棉絮放死者鼻口试其是否断气,称“属纩(kuang)”,拿着死者上衣爬到屋顶,朝北挥动上衣,呼喊死者名字,称“复魂”。从人死亡到下葬及葬后祭期,共有十多项此类的仪式。
古代的丧葬礼中,丧服制是一种很特别的礼俗,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作“五服”。不同等级穿不同的丧服。守丧时间也有差别,如“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等级,其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衣缘不逢边。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都服展衰,展衰的丧期是三年。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的丧服所用都是熟麻布,质料依次精细,丧期也依次递减。中国古代丧葬礼的基本程式源于《仪礼》、《礼记》,后世随着佛教、道教的流行,丧俗中增添了佛道两教的仪式,请和尚、道士来做佛事、做
四、葬俗文化
中国儒家重视孝道,丧葬礼是最能体现孝道精神的,因而在古代礼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仪礼》、《礼记》等书对丧葬礼有很多记载,如初死之时,将棉絮放死者鼻口试其是否断气,称“属纩(kuang)”,拿着死者上衣爬到屋顶,朝北挥动上衣,呼喊死者名字,称“复魂”。从人死亡到下葬及葬后祭期,共有十多项此类的仪式。
古代的丧葬礼中,丧服制是一种很特别的礼俗,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作“五服”。不同等级穿不同的丧服。守丧时间也有差别,如“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等级,其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衣缘不逢边。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都服展衰,展衰的丧期是三年。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的丧服所用都是熟麻布,质料依次精细,丧期也依次递减。中国古代丧葬礼的基本程式源于《仪礼》、《礼记》,后世随着佛教、道教的流行,丧俗中增添了佛道两教的仪式,请和尚、道士来做佛事、做
道场,为死者超度亡灵。
古代汉民族的葬法除土葬外,也有火葬。
古代汉民族的葬法除土葬外,也有火葬。
中国的少数民族除土葬、火葬外,有天葬、风葬、野葬、悬棺葬等奇特葬俗。
天葬流行于藏族地区。
水葬流行于藏族、傣族。
天葬流行于藏族地区。
水葬流行于藏族、傣族。
风葬:此俗在鄂伦春、鄂温克、珞巴等族流行。与这些民族的游猎经济有密切关系。
野葬曾流行于蒙古族。
悬棺葬是古代南方的越、濮、僚等少数民族的葬俗。
五、节俗文化
中国的民间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精彩纷呈,有人统计,源于汉族的民间节日约有150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更多。源于汉族的有些民间节日现不仅流行于汉族,而且被其他少数民族接受,有的还在众多民族中传布,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下面是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源于汉族的民间节日:
野葬曾流行于蒙古族。
悬棺葬是古代南方的越、濮、僚等少数民族的葬俗。
五、节俗文化
中国的民间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精彩纷呈,有人统计,源于汉族的民间节日约有150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更多。源于汉族的有些民间节日现不仅流行于汉族,而且被其他少数民族接受,有的还在众多民族中传布,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下面是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源于汉族的民间节日:
1.春节。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广义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之日开始,往下可一直延伸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春节表示除旧迎新,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汉族以外,满、蒙、苗、壮、侗、布依、朝鲜等20多个民族也过春节。
春节的节俗活动有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贴福字、燃旺火、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送贺年片、拜年、给压岁钱、祭天祀祖、接财神等活动。还有许多节俗食品,古人过年时要饮桃汤、椒柏酒、屠苏酒,用以辟邪延寿,其俗今已不传,但吃饺子、年糕仍沿古俗,且有许多口彩。北方人习惯在除夕子时(11点、12梦见小孩点)吃饺子,意为“岁更交子”;南方人春节喜欢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2.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或灯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史记•乐书》记载,西汉皇宫中在正月十五要祭祀太一神。太一神为古时的太阳神,是天神中最尊贵者,祭太一神燃灯而祭,史家认为是后世元宵节燃灯的源头。东汉时,佛教传入,汉明帝信佛,命人在正月十五夜于宫中燃灯礼佛。此后,民间相沿成俗,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节从唐代开始,已失去其初起时的祭祀意义,而成为游乐性质的民间欢乐节。其主要节俗活动有张灯、观灯、猜灯谜,以及吃元宵、看花会表演等,节日的欢乐气氛十分浓重。
春节的节俗活动有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贴福字、燃旺火、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送贺年片、拜年、给压岁钱、祭天祀祖、接财神等活动。还有许多节俗食品,古人过年时要饮桃汤、椒柏酒、屠苏酒,用以辟邪延寿,其俗今已不传,但吃饺子、年糕仍沿古俗,且有许多口彩。北方人习惯在除夕子时(11点、12梦见小孩点)吃饺子,意为“岁更交子”;南方人春节喜欢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2.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或灯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史记•乐书》记载,西汉皇宫中在正月十五要祭祀太一神。太一神为古时的太阳神,是天神中最尊贵者,祭太一神燃灯而祭,史家认为是后世元宵节燃灯的源头。东汉时,佛教传入,汉明帝信佛,命人在正月十五夜于宫中燃灯礼佛。此后,民间相沿成俗,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节从唐代开始,已失去其初起时的祭祀意义,而成为游乐性质的民间欢乐节。其主要节俗活动有张灯、观灯、猜灯谜,以及吃元宵、看花会表演等,节日的欢乐气氛十分浓重。
3.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约相当农历三月上旬,公历4月5日左右。清明本是一个农事节日,后和节期相近的寒食节、上巳节合并,其主要节俗活动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等。
寒食本是一个独立的节日,在冬至后第105天,相当清明前一到二日,寒食节要禁火,吃冷食,其习俗源于古代春季为防火灾而禁火的需要,后来,附会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清明的节俗食品“青团”至今仍冷食,是古代寒食留下的痕迹。
4.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意为初,“午”即五,故名端午节。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很多,有说起源于越王勾践训练水师,有说源于纪念伍子胥,有说源于纪念屈原投江,有说源于汉代曹娥救父,也有认为源于夏至,或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的俗信。诸多传说中,纪念屈原投江的传说影响最广。
端午节的节俗活动有兰汤沐浴、配挂香囊、饮雄黄酒、门上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
5.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礼记》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秋夕月即是在秋天祭拜月亮,后世发展成赏月、吃月饼等与月亮有关的活动。
中秋赏月在唐代已流行,宋代中秋正式成为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全家团圆,中秋节尤其如此,宋朝人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之夜,无论贫富之家,都要全家团聚,饮酒赏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起源于宋朝,明代月饼已有市售,并成为赠礼物品。清代月饼形成京式、广式、苏式等地方特。
6.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双九重合,故称重阳,又称重九。重阳的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食重阳糕、佩带茱萸等,其意在于辟邪去恶,益寿延年。
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道术。这一传说源于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其说荒诞不可信。实际上,重阳登高早在春秋时代已出现,西汉时,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已有配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桓景避灾的故事属后人杜撰附会。
重阳节食的重阳糕,糕上插有小彩旗,“糕”和“高”谐音,含有吉祥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全家团圆,中秋节尤其如此,宋朝人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之夜,无论贫富之家,都要全家团聚,饮酒赏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起源于宋朝,明代月饼已有市售,并成为赠礼物品。清代月饼形成京式、广式、苏式等地方特。
6.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双九重合,故称重阳,又称重九。重阳的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食重阳糕、佩带茱萸等,其意在于辟邪去恶,益寿延年。
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道术。这一传说源于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其说荒诞不可信。实际上,重阳登高早在春秋时代已出现,西汉时,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已有配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桓景避灾的故事属后人杜撰附会。
重阳节食的重阳糕,糕上插有小彩旗,“糕”和“高”谐音,含有吉祥的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