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部分
  必修一  政治史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战争
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战争。
1、战争(1840——1842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侵华的根源: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打开中国市场。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应危害:
《南京条约》1842
危害
割地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赔款 2100万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
其他权利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破坏了关税主权。 便于外国商品输出。
 
    ③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社会革命任务(对象)的变化
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南京条约》附件即指《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主要内容为:
a、“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b、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英国获得了在通商口岸居住及租地权
c、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2、第二次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①《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1858
危害
割地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航
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内河行驶主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其他权利
允许英国公使进驻北京
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天津条约》内容记忆方法——“一开二赔三外”:
    “一开”高兴的成语——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二赔”——军费、商损两种赔款;
    “三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
                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②《北京条约》
李小璐被嘲沦成网红
《北京条约》1860
危害
割地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英国在香港的侵略势力扩大。
赔款
对英、法赔款各增加为800万两白银
军费赔款是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残酷掠夺
开埠
增开天津为商埠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侵略据点
其他权利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洋做奴隶、当马牛
《北京条约》内容记忆方法——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天天”。
    “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酒”谐“九”音,指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一、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战役→威海卫保卫战
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
②《马关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1895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其他
权利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入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影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二、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①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金秋十月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性质: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
                                      作用:粉碎了帝国想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过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廊坊阻击战 再次向北京进犯,慈禧携光绪西逃→ 攻陷北京
结果: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1901
危害
解释(了解即可)
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政府发号施令
毁北京至大沽的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日本自此在华北驻军
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③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起义爆发的背景(原因):天灾人祸
    (根本):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
    (主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进程:1851金田起义
1853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其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1853年起,北伐,失败,为西征胜利牵制了大量敌军。西征,东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标志着古代中国农民起义最高峰
⑴核心思想:平均主义
⑵内容:土地分配、产品分配 AB
      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分配方式: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方式: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理想目标: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评价:进步性:①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性:③绝对的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⑴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⑵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化:开设新式学堂。
⑶评价: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迫于当时形势,也得不到农民阶段的支持,未能实行。
还珠格格剧情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⑴失败过程: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上海闹市裸照⑵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政治上,不用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经济上,是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在物质上给革命强有力的支持);战略上的失误(北伐、安庆失守);
    ⑶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⑴成立:网络的利弊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参与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⑵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
⑶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
⑴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
⑵爆发:19111010日,光复武汉三镇。
⑶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⑵目的:防止袁世凯的复辟和专制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⑶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注:这部宪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蓝本来制定的,主要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D、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对外:E、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6、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⑴胜利的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
    ⑵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7.结论: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失败了。成功即是因为其历史意义,失败即是因为其局限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革命运动
1五四运动 1919年)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罢工、罢市、罢课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知识分子是领导者。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工人阶段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中共成立的过程:
1)中共一大:——标志诞生
  ①时间:1921723日;地点:上海;
  ②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成立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中共一大的发展,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①时间:1922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②内容: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
3、国民革命运动
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开端
⑴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立); 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
⑵合作开始的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广州);
  式:党内合作    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⑴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⑵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⑶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勇敢,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标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四一二”;“七一五”)
2)后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革命暂转入低潮。
3)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力量强大(列强支持蒋介石)
(4)教训:无产阶级应坚持对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时间
领导阶级
革命任务
主力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性质
1840—1919
资产阶级
反帝反封建
人民
大众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9.5.4—1949.10.1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附:“左”&“右”
左倾:中国共产党的激进、极端主义,如第五次反围剿与优势敌人直接对抗、“文化大革命”等;
右倾:中国共产党的妥协、投降、逃跑主义,如陈独秀国民大革命时企图拉笼汪精卫的行为、
        博古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未做充分准备和部署就进行转移的逃跑行为;
左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其他党派或个人,如宋庆龄、廖仲恺、前期的汪精卫等;
右派: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其他党派或个人,如蒋介石、后期的汪精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