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与王国维比较
2.吴梅——对戏曲体制、技艺等研究。《中国戏曲概论》从金元戏剧论至明清戏剧。从“曲”意义上曲理解和描述戏曲史,承袭曲学的余续。重视戏曲的音乐形式与文本的相互关系,认为诸宫调是戏曲的源头。
评价吴梅
吴梅的贡献主要在于明清传奇的考察和曲谱的修订。但是,他对元杂剧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他进一步发挥了王国维关于元曲是“最自然的文学”的见解;开辟了元曲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重视流派分析。
关于“自然的文学”,他与王国维十分相近的看法,认为元杂剧的作者没有功利彩的创作,使得元杂剧十分自然。指出元杂剧可以窥见民风民俗。
元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元剧方言释略》
流派的分析:喜豪放者学关卿,工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此外,还对元代作家风格逐一进行品评。
注意进行比较研究,概括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明清戏剧发展史的几种写法:作家作品史、文体发展史、声腔发展史、剧场演出史
1.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把明清戏曲作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研究。
A.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以明清戏曲为重点,树立传奇演变的阶段性,概括各流派的特点。
B.恒时峰《明清以来戏剧的变迁》,探讨明清以来昆腔为主题的戏曲演变。认为明代昆腔是对元杂剧的替代,清代花部是对昆腔的替代,是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消长的显证。
C.郑振铎《传奇的繁兴》,认为传奇的发展是民间文学与正统文学互动的结果。
D.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文学史》以主要篇幅勾勒了明清戏曲的发展史。
E.卢前《明清戏曲史》,述作家时地、剧作结构、短剧流行、花部的情况。
F.郭英德《明清传奇史》,以作家作品及传奇发展的历史为主。
G.王汉民、刘奇玉《清代戏曲史编年》
H.周妙中《清代戏曲史》
I.金宁芬《明代戏曲史》
J.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
以上的研究都是王国维戏曲观规范下进行,把戏曲作为文学发展史的一个阶段来研究,未对戏曲的演出和艺术形态进行把握和理解。
2.从演出史的角度
A.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守在在戏曲研究中增加了舞台演出的研究,以舞台演出为依据来梳理传奇的嬗变和发展。
B.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以昆曲传奇的演出为研究对象,揭示明清昆曲演出的特点和规律。
C.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加入了声腔剧种研究和剧场研究。
D.徐慕云《中国戏剧史》,注重声腔、演出实践、地方剧种的情况。
E.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
F.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
G.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
H.李静《明清堂会研究》
明清戏曲研究的几个专题
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快乐大本营小黑: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中学教师资格证
优伶研究:孙崇涛、徐宏图《优伶史纲》
班社研究:戏班史、家乐史,张发颍《中国戏班史》、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
曲家研究: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谭坤《晚明越中曲家体研究》、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
曲论研究: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
剧场研究:周贻白、周华斌
文化史研究:周育德、郑传寅
文物研究:黄竹山、车文明
宫廷戏曲研究:丁汝芹
形态史研究:
折子戏问题
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先是全本南戏的演出费时耗力,于是在一些场合就将过场减省演出,这种演出有头有尾,是一种较之全本戏精简的“整本戏”;大约在万
历以后人们将故事熟知且演出技巧好的段子专门拿出来演出,这是“折子戏”,这种演出将观众从故事情节的欣赏带到演出技巧的把玩;此后,为了弥补一些折子戏无头无尾的不足,又出现了头尾完备,但内容上十分精简,演技上十分突出的演出形式,这是折子戏在不断的演出进程中神话发展的情形。
嘉靖时期刊印的《风月锦囊》可见南戏折子戏。
万里以后的折子戏选本众多:《词林一枝》、《音类选》···普通话排行榜
折子戏的出现与堂会演出:堂会演出的直接需求对减省演出提出要求;堂会演出的礼仪需要对精彩、应景演出提出要求。
折子戏的意义:表演技艺的精进、观众审美的改变(欣赏中心从故事到技巧、从剧本到艺人)
折子戏的研磨者:串客(文人作家、、社会闲人)、家班
明代戏曲的地位及价值
晚明人士早已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安吉丽娜 朱莉
1.明代逊于元代。
王骥德《曲律·杂论上》,以传奇为代戏剧代表,认为明戏总体不如元戏。令数;八股科举风尚的影响。
赵薇全家福王思任《唐诗纪事序》不以传奇为“可传之言”。
2.明与元互有长短。
沈宠绥认为明杂剧逊于元,但传奇却盛。
卓人月亦持此观点。
3.明戏高于元戏。
张元徵。王国维认为明以后为死文学。
清代戏曲评价以家人之名结局是什么
杨恩寿《词余丛话》,将清代戏剧比拟为唐诗,认为尤侗、吴绮、洪昇、孔尚任是清初戏剧家的代表,而蒋世铨则为清代中叶戏剧家的代表,这几位相当于初唐诗歌与盛唐诗歌的地位。
近代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等对清代戏剧的评价也不高。王国维认为清代戏曲是死的文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则认为清代学术发达而文学艺术则趋于衰落。
吴梅则较为客观,《中国戏曲概论》指出清人逊于明代。
1.文人“雅尚词章”。2.乾嘉学风3.伶人少,创作(新)少4.花部乱弹。协律订谱,远上于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