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清代宫廷大戏服饰
第一节大戏的编纂和演出
出于朝廷典仪和娱乐的需要,清代宫廷里经常有戏剧表演,演出的内容除了民间舞台上广为流传的昆腔、弋腔传奇外,还有内廷文学侍臣编写的剧目。董含《莼乡赘笔》说:
二十二年癸亥(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上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造各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俱以黄金、白金为之。上登台抛钱,施五城穷民。彩灯花爆,昼夜不绝。
这里演出的目连传奇便是由内廷词臣编写的剧目。现存清代雍正抄本的《劝善金科》共有十本二百三十七出,第十本第十三出宾白有:“幸逢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因天下荡平,广颁赦诏,十恶之外,咸赦除之”等语。由此可知,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就已经有了目连戏的改编本①。另外,清廷在康熙年间还改编了《西游记》,懋勤殿旧藏的“清圣祖谕旨”讲:
《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近日海清,觅人收拾,已有八本,皆系各旧本内套的曲子,也不甚好。尔都改去,共成十本,赶九月内全进呈②。
从“今日海清”的话来看,下谕旨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接旨的对象应是指定剧本的改编者。
谕旨要求他们在几个月内把八本的《西游记》改编成十本,说明康熙时内廷已经开始了类似大戏的编写。
饰品工艺清廷大规模地组织词臣编写大戏,则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事。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大戏节戏”条说: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徵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又演目连犍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日奏
①现藏北京首都图书馆,此据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史》第4册,页367所述。
②故宫博物院掌故部编《掌故丛编》,“圣祖谕旨”条,排印本。
之。其曲文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华游客之手,惟能敷衍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①。
张敏即张照,庄恪亲王即康熙第十六子允禄,二人都是编制宫廷大戏的主持人。此外,参与编纂的还有周详钰等人。《劝善金科》、《月令承应》、《法宫雅奏》和《九九大庆》等在乾隆九年以前即已编定,其他的则在乾隆九年以后陆续编定出来。现存的大戏剧本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萧韶》和《忠义璇图》、《锋剑春秋》、《封神天榜》、《楚汉春秋》、《阐道除邪》、《征西异传》、《铁旗阵》等,大都收在《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中被影印出版②。
大戏内容以演神怪和历史故事为主,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说:“演仙佛麟凤太平击壤之剧,谓之大戏”③。大戏在结构、用曲安排上,完全仿照传奇的模式,但规模却比传奇要宏伟得多。每部大戏有十本,每本二十四出,需连续十几天才能演完整本,前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故只有宫廷才能演出其恢弘的气势。乾隆皇帝令人编撰大戏,无非是想为自己歌功颂德,点缀盛世太平。于是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搬演大戏,从而造成了宫廷演戏在舞台、道具、服饰等方面都近乎畸形的发展。赵翼《簷曝杂记》卷一《大戏》这样描述乾隆年间热河行宫大戏的演出情形:
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上(乾隆)秋狝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诞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
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④。
赵翼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入选军机处,曾两度扈从乾隆帝至塞北秋猎,所记当为亲眼所见。当时随朝鲜使团来华的朴趾源也亲眼目睹了这次盛况,他在《热河日记》(又名《燕行录》)中说:“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五更赴阙候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戏本皆朝臣献颂诗赋歌词,而演为戏也。另立戏台于
① [清]昭梿《啸亭续录》卷1“大戏节戏”条,《啸亭杂录》(后附)(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377-378。
②《古本戏曲丛刊》第9 集共收《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萧韶》、《忠义璇图》、《如意宝册》、《封神天榜》、《楚汉春秋》、《盛世鸿图》、《铁旗阵》等10种大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4。
③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107。
④ [清]赵翼《簷曝杂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1。
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可容数万人”①。宫廷大戏“凭空点缀,排引多人”,于此可见一斑。
乾隆皇帝以前,大规模的万寿庆典活动只有康熙帝六十寿诞一次,而在乾隆年间却有数次。除了乾隆外,崇庆皇太后的寿诞也是轰动一时。赵翼在《簷曝杂记·庆典》对她寿诞时的演戏情形作了记载:
皇太后寿辰在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十六年届六十慈寿,中外臣僚纷集京师,举行大庆,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之高梁桥,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辛巳岁皇太后七十万寿仪物稍减。后皇太后八十寿、皇上八十寿,闻京师钜典繁盛,均不减辛未,而余已出京不及见矣②。
乾隆时期是清廷大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到了嘉庆时期,宫廷的南府和景山还存在,大戏仍然可以整部连续演出。清代宫廷旨意档记载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嘉庆帝寿辰时说:
七月初十日禄喜传旨
九月二十五日:重华宫外头学小班承应。n姓男星
十月初一日:重华宫内大学小内学承应。
初二日:同乐园外众节戏。
初三日:鉴古斋外二学、外三学。
上海洒店
初四至初七日:同乐园承应《九九大庆》。
初八日:敷春堂大班、小班。
初十日:同乐园承应《千秋和庆》外众、内大学。
十二日:同乐园外头学、外三学。
十三日:重华宫内大学承应。
十五日:重华宫外二学、小班承应。钦此③。
可见,万寿节的演戏活动提前三个月就开始筹备了,共安排了十三天承应戏。十月初四至初七日所演的《九九大庆》就是连台大戏。另外,嘉庆二十四年正月,清廷在圆明园同乐园演了整本大戏《鼎峙春秋》,九月演了《升平宝筏》,十二月演了《劝善金科》。每部大戏长达二百四十多出,演出时动用人员、行头极多。一年之中,嘉庆帝竟几次在一个月内演全本大戏。这种场面、排场,因他基本维持了乾隆时的南府和景山演戏机构才能够做到,后世的清帝则再也无法办到了。
① [朝]朴趾源《热河日记》卷4“山庄杂记·戏本名目记”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页251
② [清]赵翼《簷曝杂记》卷1,页9。
③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页181。
第二节大戏的服饰名目
清廷所用的戏具,约略可分为四项,即衣、靠、盔、杂四箱。衣箱、靠箱、盔箱所存的,称为行头。杂箱什件,统曰切末。这些行头、切末的置办,都由总管具奏,命江南三织造或内务府尊旨承办。制妥后,交付钱粮处,以备承差①。每次大的承应,均有添修,日积月累,宫廷戏箱非常庞大。道光二年(1822),南府总管李禄喜等人,查点了宫内和圆明园内贮藏的行头切末,开列了清单,各式服装总数就多达四万件②,简直是一个大衣库,其中相当部分是专为大戏承制的。大戏动辄数百上千人登台,服饰数目繁多,绣锦织金,富丽堂皇。如乾隆六十寿诞的大戏服饰,《热河日记》这样描绘:“每设一本,承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汉官袍帽。……自黄帝、尧、舜,莫不象其衣冠,随题演之”③,赵翼《簷曝杂记》也说:“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
清廷词臣在编写大戏剧本时,也仿照杂剧和传奇作者那样,在剧本中标明出场角的穿戴、道具和化妆等。大戏剧本所提示的角服饰是大戏演出装扮的真实记载,也是我们研究大戏表演服饰的珍贵资
料。清代大戏往往杂糅了前代小说、戏剧的故事题材,内容十分庞杂,既描绘了神仙精魔和帝王将相,又展示了各种市井人物。可以这样说,一部大戏就是中国古代现实社会与观念社会的全息缩影,无论哪部大戏剧本所提示的服饰,都可以反映出整个清代大戏服饰的基本情形。因此,我们这里就以《劝善金科》为个案来具体考察一下大戏戏箱的服饰名目。
服饰
大类小类
服饰名目备注盔盔、荷叶盔、帅盔、狮象盔、卒盔、打仗盔、牛形盔、天王盔8种
帽王帽、校尉帽、瘟神帽、周仓帽、判官帽、僧帽、功曹帽、扎
蔡少芬自曝曾幻想嫁给刘德华红纱帽、宫官帽、纱帽、钟馗帽、书吏帽、毘庐帽、花神帽、
自制油条福星帽、寿星帽、游戏神帽、喇嘛帽、大喇嘛帽、套翅纱帽、
员帽、嵌龙太监帽、太监帽、内侍帽、蛮王帽、毡帽、高纸帽、
破毡帽、棕帽、皂隶帽、员外帽、罗帽、红毡帽、鹰翎帽、傧
相帽、中军帽、军牢帽、蛮帽
38种貂金貂、黑貂、扎红金貂、扎红黑貂4种
冠八角冠、紫金冠、青龙冠、白虎冠、朱雀冠、神武冠、二十八宿本形像冠、金刚冠、揭谛冠、道冠、鱼篮冠、五佛冠、文昌
冠、莲花冠、龙王冠、扎红角冠、朝冠、灶君冠、凤冠、扎红
八角冠、过梁冠、九梁冠49种
首服
巾扎巾、将巾、小页巾、仙姑巾、道巾、云扎巾、仙巾、八仙巾、
尼姑巾、散巾、小儿巾、马夫巾、网巾、仙童巾
14种
①参见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上海:上海书店,1991,页219。
②参见龚和德《清代宫廷舞台美术》,《舞台美术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页389。
③ [朝]朴趾源《热河日记》卷4“山庄杂记·戏本名目记”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页251。
磕脑佛磕脑、观音磕脑、九天磕脑3种兜观音兜、达摩兜2种
其它草帽圈、发网、冕旒、幞头、嵌龙幞头、扎红幞头、皮弁、黑白二幞头8种
首服
头饰扎额、毛女发、雷公发、竖发、套头、陀头发、犄角发、头陀
发、线发、地藏发、普贤发、文殊发、披发、灶君发、魁星发、
文星发、金箍、过梁额、寿星头、魔女发、簪金花、脑包鬼
发、犄角鬼发、盖头、包头
26种
铠靠靠、打仗甲、中军铠、雁翎甲、门神铠5种
蟒蟒1种
圆领圆领、无补圆领2种
衣佛衣、朝衣、阎君衣、祖衣、魁星衣、文星衣、老旦衣、采莲
衣、补纳衣、僧衣、宫衣、云衣、行衣、达摩衣、鬼王衣、福
星衣、寿星衣八仙衣、自在观音衣、鱼篮衣、花神衣、游戏
神衣、仙衣、喇嘛衣、大喇嘛衣、贴里衣、蛮王衣、喜鹊衣、
旧破衣、破补纳衣、刘唐衣、鬼衣、地狱鬼衣、窄袖轿夫衣、
水田僧衣、水田衣、舞衣、八蛮衣、报子衣
39种
道袍道袍、水田道袍、屯绢道袍3种
氅氅、土地氅、水田氅3种
斗魁星斗、文星斗2种
体饰玉带、金带、丝绦、角带、鸾带、肚囊、银带、披红、汗巾、
搭包、麻绳、皂隶带、儒绦
13种
袖窄袖、布窄袖、窄袖卒褂、箭袖、蟒箭袖排穗、蟒箭袖校尉褂、
箭袖卒褂、蟒箭袖卒褂、蟒箭袖虎皮卒褂、蟒箭袖
10种裙腰裙、军牢裙、虎裙3种
衫襕衫、破布衫2种
生物医学工程学体服
其它背心、袈裟、补服3种
从表中情况看,大戏服饰名目非常繁多,仅从款式看就约有250种。若考虑颜、图纹等因素,服饰名目则会更多。赵翼说:“内府戏班,……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热河日记》也说大戏“逐本易衣,而皆汉官袍帽。”那么,大戏服饰是否如他们所说那样“皆世所未有”、“逐本易衣,而皆
汉官袍帽”呢?我们下面略作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大戏服饰是否“皆世所未有”。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明代宫廷演戏时说:“过锦之戏,约有百回,每回十余人,不拘浓淡相间﹑雅俗并陈,全在结局有趣,如说笑话之类。又如杂剧故事之类,各有引旗一对,锣鼓送上。所扮者备极世间丑态,并闺壸拙妇騃男及市井商匠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皆可承应”①。由此可知,明
①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内臣执掌纪略”条,《中国野史集成》第27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页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