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
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商代王位继承有两条原则:一是按照“子以母贵”的原则,“把非正
式配偶,即庶妃妾所生的子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二是“在有王位继承权的兄弟中,将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据此可知,商代()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冰糖雪梨做法2. 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之物品。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经济发展使赏赐物品的价值提高B.赏赐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C.通过战争掠取的财富大幅度增加D.赏赐的政治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
3. 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
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里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礼乐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端午节高速路免费吗D.分封制度
4. 孝文帝对北魏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若当下再“因循”旧制,便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孝文帝决定“稽参古式,宪章旧典”,以移风易俗、实现文
德之治。孝文帝做出的这一决定()
A.强化了鲜卑民族文化的地位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促进了北方地区统一的进程D.全盘否定鲜卑旧制
5. 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官员()
A.文化素质较高B.管理制度严格C.执政廉洁高效D.升迁需要资历
6. 雍熙二年(985年)宰相李昉之子李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的从弟吕蒙亨、盐铁
使王明之子王扶均在科考中名入上等,但殿试时,宋太宗认为“势家不宜与孤寒竞进”,俱罢之,将名次让给寒门子弟。宋太宗这一行为()
A.有利于化解阶层固化B.实现势家与寒门平等
C.推动南方文化的发展D.体现了选拔的公平性
7. 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
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
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A.激化了社会矛盾B.增加了财政收入
C.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8. 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写道:“(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
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
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现在我们认为“协定关税”条款的
深远危害是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损害中国司法主权
C.西方列强将来会降低税率D.改变中国出超地位
9.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在日
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及程度相当的各项实业学校3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大学专科某科或数科,毕业后有选科或普通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这说明清政府()
A.是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B.从依靠欧美转向求助日本
C.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D.根本上拒绝教育制度改革
10. 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7500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
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11. 从1951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社会保险法规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已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B.基本继承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C.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D.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
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
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3. 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乌斯指出,在罗马共和制中,执政官代表王制因素,元
老院代表贵族制因素,人民(大会)代表民主制因素,这三者既分工协作又互相制约,使国家政权处于均衡状态,保证着国家长期稳定发展。这表明罗马共和制
()孙红雷巩俐
A.注重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具有浓厚贵族寡头特征
C.呈现政治多元结构的特点D.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
14. 三十年战争以后的欧洲,尤其是“1660年以后,列强舞台上最重要的特征是各
国不再为跨国利益、宗教信仰而战了,它们对战争或和平的决断,越来越多地受“国家利益’所左右……各国在一场战争中曾是对手,而在下场战争中又经常成为盟友。”这一变化()
A.宣告了欧洲神权政治体制崩溃B.表明欧洲近代外交制度初步建立
C.证明了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D.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5. 詹姆斯·弗农在《政治与人民》一文中指出:经历了1832年、1867年和1884
年的三次议会改革后,“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国家政治中来,但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他们作为政治主体却毫无能力”,事实上,英国正一步步变得“更加不民主”。
其意在说明()
A.规范有序政治体系的建立B.资产阶级民主具有虚伪性
C.议会政党制度的逐渐成熟D.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命脉
16. 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
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D.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17. 英国学者维尔曾如此描述:“(美国)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就如同19
世纪早期在英国那样,可以经常强有力地听到在政府各部分之间要有‘和谐’的要求。有人提出,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要求有负责的政府权力机关采取协调
行动。”该观点意在说明,美国()
A.借鉴了英国社会政治体制B.经济受战争影响陷入困境
C.扩大总统行政权的必要性D.无法实施权力分立与制衡
18.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
布《社会保障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A.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影响B.能减轻国家的负担,有利经济发展C.是欧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D.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19. 纽伦堡审判是由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该法庭按照1945年《关于控诉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协定》,由苏、美、英、法、澳大利亚等23国的原告
及检察官参与,组成侦察和起诉委员会。法庭自1945年11月20日开始审讯,共
举行了403次公审庭,讯问了94名证人并收到了143名证人的书面证言;法庭还
指派了若干委员听取有关各个组织的证据;听取辩护方的101名证人的证言,收到其他证入提供的1809份誓证书……法庭于1946年10月1日宣布了判决书,有六
个组织22名被告均被控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该审判体现了()
A.程序公正原则B.司法独立原
则
C.陪审团按律量刑判
决
D.代表资产阶级的意
志
20. 1972年6月到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日
元和黄金的浪潮。1973年2月12日,美国又一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的官方
价格相应由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这折射出当时()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C.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已经形成D.美元不再是世界储备货币
二、材料分析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时代的赋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摇役。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只以成年男子作为赋役对象,允许以“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布代替服役;后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其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
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试教)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离职感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赋役度变化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
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
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明星经纪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
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
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
年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