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何炅的老婆孩子照片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伊安 麦克莱恩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一门学问。有些中学生, 网游和手机,不顾身心健康;而有些中学生,却玩得很有 ,比如小发明、小制作、读书、打球、唱歌等等,既 身心,又全面发展。孩子,你会玩吗?
A.沉醉 品位 悦纳 B.沉醉 品味 愉悦
C.沉迷 品味 悦纳 D.沉迷 品位 愉悦
2.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建国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
B.影视细节往往发挥着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埋藏线索、写下隐喻等效果。
C.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公平、正义像阳光与水,已成为公民不可或缺之物。
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D.国庆假期,各地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迎来出游高峰,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做好“双减”工作,依靠的绝非某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大合唱”。
B.秋日汉阳的傍晚,时常迎来美丽的晚霞盛典,晚霞的颜从绯红、绛红、殷红,轮番上演,美轮美奂。
C.时代越往前发展,我们越需要英雄气概;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进程越近,我们越需要英雄激励。
D.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梗”,是个啥?
①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梗”呢?
②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者”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个“梗”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桥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第二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的典故。
④“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⑤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
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
⑥“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⑦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
⑧“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
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
4.读①~③段,下列对“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美逆行者”这个“梗”通常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 安贤珉
B.“梗”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
C.“梗”不同于“哏”的伏笔和幽默,而更类似于典故和成语,是浓缩了的语义。
D.“梗”要作为合成词的后缀才能使用,如“武侠梗”“历史梗”“地域梗”。
5.读④⑤段,下列有关“梗”的形成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件趣事,甚至是当事人无意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梗”。
B.“梗”是逸闻趣事和流行文化结合的产物,是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典型体现。
C.“梗”在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下,经过不断转化、丰富、提炼,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D.“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个“梗”,来自风靡全网的“造句”热。
6.读⑥~⑧段,下列有关“梗”的作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梗”的语义层次丰富,能还原面对面交流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
B.“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网络社交也多了一份轻松。
C.“梗”能满足网络原住民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因而成为他们的社交用语。
D.“梗”能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善意和正能量的新手段。
三、选择题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2019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四、课外阅读
携手到老的唯美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竹头木屑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
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注释】①陶公:陶侃,东晋名臣。②正会:正月初一集会。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