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经济价值优势
3.1 我国山药种植发展历史
3.1.1 我国山药古代种植历史
我国有约2800年的山药利用历史,各类医药经典和古籍中,记载的薯蓣其实就是山药,而不是其它食用类薯蓣。
山药的正式记载,最早出自古代先秦地理名志《山海经》(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署预。”景山,指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境内的中条山高峰。历史上,我国北方栽培的薯蓣,实际只有山药一种,而非其它薯蓣种植物(孙启善,2001)。《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记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山药;以‘北都、四明者最佳’。”北都即今天山西省会太原,四明即今天浙江省四明山。由此基本可以认为,太原是长山药的原产地,浙江四明山是圆山药的原产地(赵冰,2007)。
山药的食用,最早文献记载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古怀庆府(今河南
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将山药列为上品。不过当时的山药可能是野生的,还未进入人工栽培阶段。
山药的人工栽培,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之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新浪分享公元533544)加以引用,但列于“非中国物产者”卷中,说明当时在今天的华北、西北地区还未有人工栽培。唐末《四时纂要》(成书于唐末,或唐末至五代初),该书引用道士王的《山居要术》(成书于8世纪中期)中的“种署预法”,详细记载了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山药人工驯化栽培应该始于南方,隋唐之后北方开始有人工栽培。同时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山药人工栽培的国家,有约1700年的历史。
宋代以后,我国山药种植范围日趋广泛。《图经本草》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地区:“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之后,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记载山东、江南种薯法。由此推论,宋代,我国山药主要种植在河南地区。到了明代,山东、江南等地山药也广有种植,且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清代中后期以后,各省均有山药种植,但是分布零星,面积有限。
3.1.2 我国山药现代种植历史
20世纪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科研力度的加大,山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基本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1):
3.1.2.1 发展起步期:1950~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药被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主要由河南省种植,由中国药材公司对全国的生产、收购、销售和出口实行统一管理。19561961年,全国粮食歉收,山药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大,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1400 hm2,主要由河南调出,供应全国并出口,供需偏紧,市场紧俏。
19621969年,全国山药产区扩大广西、广东等几个开始发展,1969全国种植面积杜明蕾增加到约3000 hm2产量大幅度上升,年平均产量比50年代末增加100%以上。其中广西、广东两省的收购量占全国的70%左右,成为商品山药的主要来源湖南、福建、陕西等省区做到了自给有余。8年间全国累计收购3.2t,销售2万t,库存1.2万t,市场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
19701977年,由于前一时期全国山药库存量很大,各产区本着以需定产的原则,调整生产布局,减少了种植面积,商品收购量有所下降。全国种植面积保持在2700 hm2左右,年总产量3000~5000 t。同时开展综合利用,积极扩大销路,使库存得以缓解,全国山药产销逐渐趋于平衡
3.1.2.2 稳定发展期:1978~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山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由于加强了田间管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9781980年,全国种植面积上升到约4000 hm2李秉宪宋慧乔,三年累计收购2.5万t,累计销售1.7万t左右库存0.8万t,再次出现了产大于销。
19801990年山药的生产逐渐摆脱了国家调控的影响,改由市场自主调节产销。但受国家“粮食为纲”农业政策的影响,各省重点发展粮、棉、油料作物,山药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不大,产销比较平稳,能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需要。
3.1.2.3 第一次快速发展期:1991~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种植面积约4500 hm2,年平均产量约13800t。19921993年价格跌至谷底,光山药4~5元/kg,毛山药2.5~3.5元/kg(全国平均价,下同),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减产(解让,1994)。1995~1996年,山药市场货源紧缺,价格反弹,毛山药平均价格维持在4元/kg以上,甚至一度涨到6元/kg。各主产区农户纷纷扩大栽培面积,山东、湖北、河南、江苏4个省(区)种植面积相继达到8000 hm2,并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产地,如河北蠡县、广西桂平、河南焦作、江苏丰县、山西祁太平地区等。全国种植总面积达到约5万hm2
这一时期,山药的销售方向和市场范围均有所突破。从销售方向上看,以鲜山药作蔬菜的销量增长缓慢,比例开始有所下降,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是用于食品工业原料和药用,年增长率均约20%(药文,1997),尤其是1994年以后香港、台湾等地客商收购量增加很大。20世纪末,受98年洪水的影响,长江流域的山药产区产量减少,但前两年库存较多,山药市场价格平稳。
3.1新说唱选手反驳都美竹.2.4 第二次快速发展期:2001~现在
21世纪初,全国山药市场价格平稳,市场需求稳定,全国种植面积稳步上升。山东、湖北、河南、山西、广西、江苏、河北7个省(区)种植面积相继超过1万hm2。2003~2004年,山药价格高位运行,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部分农户每667 m2收入可达在万元左右,经济效益远超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造成2005~2006年全国山药种植呈现“”的形势,种植面积高速扩张,并涌现出许多新兴种植地区。河南、山东、河北、广西四个主产省(区)的种植面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如河南6万hm2,山东5.5万hm2,河北2.5万hm2,广西4万hm2
产量的剧增造成2007年市场供于求,价格暴跌,市场滞销。2007年全国山药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平均减幅约50%,其中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种植面积减少80%以上。2008年,市场供需偏紧,价格反弹,涨势持续到2010年。2010年上半年,毛山药和光山药的价格分别由2009年的1318元/kg和2834元/kg暴涨到35~42元/kg和4870元/kg,涨幅分别达到了148.4%和90.3%,创下历史新高,很多农户每667 m2净收益达到5000元以上(丁立威,2010)。全国种植面积开始恢复。
2010年冬季全国市场价格相继出现明显下跌2011年迎来“严冬”期,市场低迷,价格低位
路征个人资料徘徊,部分产区出现滞销,如江西省瑞昌市,鲜山药价格由2010年冬季的约20元/kg跌至10元/kg左右,下跌约50%。广西桂林、桂平产区鲜山药价格均由2010年的2.5元/kg下跌到2元/kg以下,部分产区甚至不到1.5元/kg。河南焦作地区鲜怀山药价格由2010年的约10元/kg下跌到5元/左右。
3.2 山药的经济价值和优势
山药的适应性很强,主要种植土壤为砂壤土的旱地,也可种植在丘陵坡地的朝阳面,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中等肥力的耕地,每667 m金小鱼个人资料2产量2000~4000 kg,高产田可达5000~7000 kg。山药栽培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我国除了西藏地区,其它各个省区都有种植。近年来价格虽然有起伏,但基本保持在2~3元/kg以上。种植经验丰富、管理技术高的农户,每667 m2耕地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单位面积平均收益超过如玉米、甘蔗等经济作物,比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高出3~5倍(表1)。
此外,山药的食用块茎生长在地下,与农药和其他污染物接触少,有利于进行无公害绿蔬菜的生产。山药具有很高的商品率,市场销售周期7~8月,可储存10月左右,比一般的
绿叶和瓜类蔬菜的可储藏期长很多。运输方便,我国蔬菜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损耗率是25%~30%,相对来说山药的损耗率要低很多(李崇光,2010)。
山药含有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山药多糖、皂苷等具有医疗价值的成分,除了鲜食外,还具有巨大的食用加工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结合山药的药理作用和食用性质进行初加工,开发了多种山药食品,如山药饮料、果冻、罐头、软糖、食醋、各种面点、保健豆腐等。山药制成粉剂可广泛添加于各种奶粉、营养麦片、麦乳精等冲调食品中。2000年后,对山药富含的药用物质成分和提取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证明,山药所含的多糖、皂苷、植酸、尿囊素、黏液蛋白和止杈素等多种药用物质,可以有效地调节或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和促进肠胃功能、抗衰老、调节和降低血脂、预防肿瘤,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是山药深加工产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