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付笛生任静离婚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张警官最后怎么样了,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三)教育规律——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的关系
(一)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
区别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制定,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遵照执行;教育学重在理论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
联系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的价值规范;教育学有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问题。           
(二)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
区别: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同时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它蕴涵着教育规律,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对教育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联系: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否则,教育学将成为无源之水。
三、教育学体系的框架和分支学科
1.教育学理论由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管理与评价理论构成。
2.由特定学科的教学以及活动形式的不同所构成的教育学理论分支体系、由不同的教育层
次与类别构成的教育学理论的分支体系、由多学科理论的结合而形成的教育学理论的分支体系。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培养和增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3.提高教育事业的认识,增强忠实于人民教育的信念;
4.促进自身学习和教育孩子的需要。瑞士手表排名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人物著作和地位)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1.古代东方的教育思想:《论语》、《学记》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特点:此阶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于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型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卢梭《爱弥儿》小说体教育名著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点:教育学已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同时,开始用心理学知识论述教学问题。但未达到科学化的地步。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到20世纪初)
斯宾塞《教育论》、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四) 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二章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词源
1.在我国:“教育一词的连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我们把“教”与“学”两个词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2.在西方: “教育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的意思,而词根有引导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概念
人们通常从两个角度来给教育下定义,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一个是从个体的角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当今世界充分肯定了广义的教育观点,我们常说,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领域,这就是一种广义的教育观点。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了含学校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就是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特朗里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谭维维男友张博
3.教育的三种基本模式
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库姆斯把教育分为三种基本模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切勿去澳洲旅游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最高年级的正规教育制度,正规教育是一个真正的系统,它的所有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的。
非正规教育: 任何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包括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具有教育性质和目的的青年俱乐部,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教学计划。
非正式教育: 每个人从日常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娱乐中,从家人和朋友的榜样和态度中,从旅游、读报和看书中,或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和电影,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态度和见识的终生过程。一般来说,非正式教育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甚至有时是无意识的,然而它却占了所有人,包括那些受过多年教育的人的整个生命中学习过程的很大部分。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其他动物界相比,教育是其他动物界所没有的。
动物养育幼仔、训练捕获、适应环境等生存技能与人类的教育具有相似性,但那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说是教育。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种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程序化的动作系列,而人类有高度发展的语言和思维,能够制造工具,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并有目的地传递到下一代,从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与发展
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在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哪些是教育活动,哪些不属于教育活动,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
四、教育的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永远存在      生产性:人类智能与文化的再生产
历史性: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继承性:教育存在前后相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周期。   
民族性: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国家中进行,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有民族特征。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垄断着教育的指导思想、领导权、内容等。         
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各种要素说:
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方式
六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
教育的基本要素:
综合我国学术界的一些说法,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 教育者: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了解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或使命3.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来说,受教育者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
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体现在各种信息载体(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中;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
()发怎么发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
2.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中介系统的依据,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育的起源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
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出人类社会,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育。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勒的《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教育的起源过程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产生的主要动力。(能的《人的教育》为题的演说)。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原始社会并没有独立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三)劳动起源说
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教育理论界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出发,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七、教育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 、非独立性、原始性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始的教育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