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的发源地、历史迁移和现今分布情况,速看!
⼀、
陈姓的发祥地(或发源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f和弦上图蓝⾊区域: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
⼆、
陈姓的迁徙:
1、先秦时期:陈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区,
2、秦汉时期:陈姓的⾜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西、⼭东。
3、西晋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姓林、黄、陈、郑率先进⼊了福建。(背景:西晋末年,客家先民第⼀次⼤迁徙)
晋朝开闽(润公派):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仕族“⾐冠南渡”。时有颍川陈寔公六世孙、季⽅之曾孙、和之孙,台之⼦陈润,字⽂茜,仕晋散骑常侍,南海太守,于晋永嘉⼆年(308年)由光州固始县南渡⼊闽,初寓居福州乌⽯⼭,著《闽中草寓记》:“宦游江表七载,痛荆棘载途,不能携抱以归见颍川族⼈。⼜转⽽之闽者……闽晋安郡,有太平⼭莲花壶公对峙。⽔秀⼭明,⾈车不可⾄,可以永遁。此⼜在⼦孙⾃择焉。”陈润后迁长乐岱边,再迁闽侯居住。光大银行信用卡年费
陈润衍派,影响深远,如其后陈迈,于唐武德⼆年(619年)建置莆⽥县,成为开莆陈⽒始祖,其后⽀系繁多,如莆⽥县浮⼭陈、侯峰陈、留坡陈、柘⼭陈⽒、五象陈⽒,特别是“⼀门两丞相,九代⼋太师”的⽟湖陈⽒,均是陈迈的后裔。
4、南朝时期
①.霸先开国(南朝派):
陈实的后嗣季⽅这⼀⽀脉的裔孙陈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随元帝司马睿南下,⾃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陈世达历官丞相椽,太⼦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太湖边下若⾥时曾说:“此地⼭川秀丽,⼦孙必钟其灵”。经过240年的繁衍⽣息,出了个陈霸先(503-559),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年(557)受梁禅位建⽴陈朝,史称陈武帝。陈武帝封了许多陈姓王,⼦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
作⽤。
②.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姓之⼀,主要是颍川派陈寔的后裔。
5、唐朝
①.开漳⽴派(圣王派,⼜叫将军派、北庙派、龙湖派):
唐⾼宗总章⼆年(669年)因泉州(治今福州)、潮州“蛮僚” 叛乱,唐廷派遣将军陈政(陈寔长⼦陈纪后裔)率军队南下平定叛乱。唐军来到柳营江畔(今江东)扎营,打退少数民族武装,进军盘陀梁⼭之下。后来,少数民族⾸领组织更⼤规模的狙击,陈政寡不敌众,退守九龙⼭(今九龙岭),且耕且守,奏请朝廷增兵。
唐咸享元年(670年),朝庭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光州固始籍58姓军校南下⽀援。陈敏兄弟奉母魏箴与年仅⼗四岁的陈元光同⾏,⾄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市)地,陈敏、陈敷不幸相继病逝。陈政迎其母,葬⼆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领众军校⼊闽与⽗亲会合。
梦幻西游手游怎么在电脑上玩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陈政长⼦,陈元光⾃幼饱读经书,深受忠君报国、王道仁政的影响,当其⽗陈政在奉诏⼊闽南平乱⼋载,惫极劳瘁⽽逝之后,他承⽗职代领戍闽唐军。
陈元光实施“畿荒⼀德、胡越和同”的民族融合政策。对叛乱的“蛮獠”⼭民,采取以抚绥为主的策略,区别⾸恶与胁从,重点打击⾸恶分⼦,并实⾏“且耕且战、耕战结合”的政策,开荒⽣产,营建村宅,安置军眷,做到粮⾷⾃给、兵不扰民。对归附的“蛮獠”,陈元光“抚⽽籍之”,并免除其赋税徭役。这⼀政策的实施,赢得了⼈⼼,缓和了民族⽭盾,使荒凉的九龙江两岸“渐成村落,拓地千⾥”。陈元光还开科选才,任⽤贤⼠;烧荒屯垦,兴修⽔利,⽤中原先进⽣产技术取代⼑耕⽕耨的落后⽣产⽅式;创办学校,劝民读书,化蒙昧为敦伦,传承中原⽂化艺术,对创建、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漳州百姓所称颂,尊称他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之裔,遍布世界各地,主要聚居于漳州、泉州、⼴东、台湾和东南亚各国,为福建陈⽒主要⽀系之⼀。
②.南院开宗(南院派,⼜叫太傅派):
陈忠,原籍京兆府(现陕西西安)万年县洪故乡胄桂⾥,也是陈寔长⼦陈纪后裔。
陈忠之⼦陈邕,唐神龙元年进⼠,官⾄太⼦太傅。与李林甫不协,开元⼆⼗四年(736年)被谪⼊闽。开始居住在兴化,后移居泉州惠安社稷坛,不久⼜移居漳州之南驿路南厢⼭。⽣四⼦:夷则、夷锡、夷⾏、夷实,⼀⼥⾦花。
在梦里吻的脸却来不到我身边文案德宗时,夷则为⾦紫光禄⼤夫,夷锡为谏议⼤夫。⽂宗时,夷⾏累擢⼯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迹载唐史,⾐冠填门。
陈邕因筑室备钟⿎楼台,宏其苑囿。州府秘密向朝廷参谤其逆谋,皇帝因⽽派钦差查办。得到来⾃京城的内线消息后,陈邕慌了⼿脚,⼀时不知如何是好。当时夷则、夷锡,在外做官。夷⾏、夷实尚幼。
正在危急之时,他的⼥⼉⾦花含泪请求⽗亲舍宅为寺院,让她削发为尼,以保全家性命。陈太傅只得应允,即⽇请来法师,为⾦娘剃度为尼,法号“⽞妙”,并把她的闺房改为“修真净室”。并依隋唐以来献宅⽥为寺院习俗,将府第改为“报劬院”。然后举家迁居龙溪县⼗⼆都后⽔头(今龙海市颜厝镇⽔头村)。钦差⼤⾂来到后,见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宫,据实复旨,陈太傅免予问罪。
⾦花终⾝事佛为尼,于南⼭寺圆寂安葬于寺后,赠赐为“⾦花郡主”。现建有塔坟,千百年来,厦门集美陈⽒为其祭扫。原来,陈邕的⼥⼉⾦花当年为救⽗亲出家未嫁,后来长兄过继⼀⼦给她为嗣,传下的⼦孙即为“姑婆派”。集美的陈姓后裔便是这⼀派系。创办了厦门⼤学的著名华侨领袖的陈嘉庚便是集美“姑婆派”的后裔。
陈邕卒后加谥忠顺王,葬于漳州东门外⽔头象镇⼭(今龙海市榜⼭镇洋西村象镇社)。南⼭寺内保留 “陈太傅祠”,供奉承陈邕公。
陈夷则与弟奔丧毕,睡梦隐于⽥⽲,因⽽于建中⼆年举家三百四⼗余⼝,迁⼊嘉⽲岛(厦门)。遂成⼤族,后裔播厦、漳、泉及台湾等地。
陈夷锡,由进⼠,官升谏议⼤夫,与兄夷则迁居嘉⽲岛。
陈夷⾏,复相,以⾜疾判河东,遂⼊籍河东。
陈夷实,⽣⼆⼦:长翿、次翽。陈翿四世孙陈显、陈勋、陈黯,从河南固始县⼊闽,后裔聚居福州各县市区、宁德各县及浙南等地。
陈夷实次⼦陈翽,⽣⼦陈熹,从河南固始县⼊闽,初先居福州⼤义,后迁居闽清磜上村,陈熹⽣⼦陈夔,先居福州剑池,即贡院地,避乱携⼦参公隐福清新丰⾥南阳村(今⾳西镇朝阳村),其后称南阳陈,是为闽中著姓。
陈邕为南院太傅派之始,其后代分布在福建各地,是福建陈⽒⼈⼝最多的⼤⽀派。台湾、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多南院太傅派后裔。
③.贡川发祥(贡川派)
陈雍,字⽉铭,浙江吴兴⼈,陈寔长⼦陈纪⽀脉。唐永淳元年当地郡守以“贤良⽅正”举荐于朝,累官中丞。开元⼆⼗九年(741年)“安史之乱”前⼣,陈雍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孙计,举家南徙⼊闽。
年(741年)“安史之乱”前⼣,陈雍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孙计,举家南徙⼊闽。
⼊闽后,其长⼦陈苏迁居宁化⽯壁,三⼦迁居闽县(今福州⼀带),陈雍⾃⼰携次⼦陈野迁居南剑州沙⾢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镇)。开宝⼗⼀年(752年),陈雍在沙⾢固发冲去世。
陈雍⽀脉,绵亘世族,延⾄⼋世陈⽂馀,⼈⽂鹊起,九⼦⼀婿,皆⼤儒名宦,故有朱熹题赠“⼀门双理学,九⼦⼗科名”。
陈雍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孙遍布三明、龙岩、南平、泉州、福州各县区及江南地区。
陈雍⽣平沉默好学,潜藏不露;以孝悌修家,以忠信交友,以礼义处邻,以廉耻存⾝,蹈中守常,从容不迫,为当时名良所敬慕。
④.义门开基(义门派):
义门开基建庄之祖是陈旺,已成历史定论。
陈旺是何⼈之后,于何时、何地始建义门庄,却有多种说法。
其中⼀种说法是,陈伯宣,号希夷,随⽗亲陈琅从吴兴避难⼊闽,居住在仙游县。他在⼊幕南康军(
⼀说拜访南康宦友马聪)时路过江西庐⼭,见庐⼭风景秀丽,于是举家移居庐⼭圣治峰下,注《史记》名闻朝野,累诏不第。后来,陈伯宣的孙⼦陈旺任德安县知事,于开元⼗九年(731年)迁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艾草坪(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从此,义门陈在这⾥繁衍⽣息,竟然成为巨族。
《宋史·孝义·陈兢传》未提及义门开基祖陈旺,⽽对陈伯宣的家世却交代得⼗分清楚。即义门第⼀世陈叔明,第五世陈兼,第六世陈京,第七世陈褒,第⼋世陈灌,第⼗世陈伯宣,第⼗⼀世陈崇,第⼗⼆世陈衮,第⼗三世陈昉、第⼗四世陈鸿、陈兢,第⼗五世陈延赏、陈可。
⑤.陈剑⼊汀州
陈剑公,于唐⼤历四年(公元769)任汀州刺史。当初汀州郡治设在东坑⼝,但该地瘴⽓弥漫,瘟疫横⾏,不宜设为郡治。陈剑到任后,便寻觅新址。迁州治后,陈剑倡导治理瘟疫,发展农业,并建⽴城池,以防外扰。从此汀州⽇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繁衍⽣息。
陈剑被汀州⼋县陈⽒尊为⼊汀始祖,其后裔众多,但世系待考。(背景:唐朝末年,客家先民第⼆次⼤迁徙)
6、宋朝
宋朝时期,陈姓⼤约有300余万⼈,约占全国⼈⼝的3.9%,为宋朝第六⼤姓。陈姓第⼀⼤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约居住了陈姓总⼈⼝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东、江苏、湖南四省,⼜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的四⼤块陈姓聚集地。
宋初开宝年间,义门陈⽒已发展到740余⼈,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增加到1470余⼝,短短20余年时间⾥,⼈⼝增加了⼀倍。到嘉祐七年(1062年)陈⽒已达到3900余⼝,是世界上⼈⼝最多、规模最⼤的家庭。唐僖宗李儇御诗《赞义门陈⽒》:“⾦门宴罢⽉如银,环佩珊珊出凤闉。问道江南谁第⼀,咸称惟有义门陈。”⾄道⼆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赠“聚居三千⼝⼈间第⼀,合爨五百年天下⽆双。”⼀联。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家”匾额,因此世⼈皆称江州义门陈⽒为“天下第⼀家”。宋太宗还御书“⼀⽝未⾄百⽝不⾷,牢内异物皆效义;⼀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联,于其家百⽝牢。称“义门陈⽒天下奇,百⽝同槽奇中奇”,被载⼊世界吉尼斯记录。
由于义门陈家族过于庞⼤,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彦博、包拯等⼤⾂建议分析居住,宋仁宗采纳了这⼀建议,以陈⽒孝义太盛,散⾄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嘉祐七年(1062年)七⽉派⼈监护分析。他们分迁达291处(另加43官庄,共334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东、⼭西、陕西、福建、湖南、⼴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
陈魁公, 84世祖(汀州⽼谱所载83世祖)名庭璋,号参琉,别号再兴,宋进⼠,由提举⼠官升任汀州太守。
公元1063年江州义门奉旨分庄,魁公分得汀州庄,遂带家⼝97⼈迁⾄福建汀州居住。魁公妣李⽒、刘⽒,⽣五⼦:昆、仑、嵩、岳、峰,号称“五⼭”。宋末,“五⼭”兄弟及后裔因避兵祸(元兵之乱)迁居宁化⽯壁陈德村,繁衍⽣息100余年后陆续南迁。汀州庄陈魁公脉下“五⼭”兄弟称为汀州庄五⼤房⽀脉。
汀州庄陈魁公“五⼭”⽀脉后裔地域分布特征可概括为三句话:⑴、“扎根闽西南”: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武平、连城、新罗、宁化,闽南漳州、南靖、平和、漳浦、诏安等地;⑵、“播迁南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诸省;⑶、“发迹百越地”:⼴东、⼴西、海南、⾹港、澳门。总之,汀州庄裔孙已遍布南中国诸省包括闽、粤、赣、湘、鄂、桂、浙、沪、琼、云、贵、川、渝、冀、台、港、澳等省区。据统计,汀州庄陈⽒繁衍总⼈⼝在180万⼈以上,⼈⼝总数雄踞义门陈⽒334庄之⾸。陈魁公被奉为 “天下汀州庄陈⽒之始祖”。
先祖魁公逝世后,原葬长汀城内塔岭(今长汀师范附⼩旁)。1990年,因长汀师范扩建征⽤此坟地,迁葬长汀县化肥⼚后⼭,今松鹤陵园旁“三公陵园”内。
陈公,84世祖、义门陈⽒第12任家长,陈旭的第三⼦,号:才仁,谱名:仁辉,(讳:)。为陈
魁公的堂兄弟。于宋仁宗⼋年(公元1064年)⼊闽,先居南郃州砂县如兰⾓。后迁徙闽汀州鄞江陈坊居(今长汀县城郊南寨)。配婚王⽒、钟⽒,⽣四⼦:⼤郎、⼆郎、三郎、四郎(琳公)。⼤郎公居长汀南寨,四郎琳公同母钟⽒移居成上⾥芒畲。陈公为义门陈⽒东陂庄⼊汀始祖,后裔众多。
由于分庄,义门陈分布全国各地。千百年来,与全国其它姓⽒⼀样,历经磨难。
但就德安县义门村来说,义门陈⽒遭遇3次毁灭性打击:
①.南宋建炎⼆年(1128年),流寇李成率众劫掠。
②.南宋时期,⾦兵⼊侵,奉命抗⾦名将陈⼠伊的故⾥德安义门村被夷为平地。
③.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为了报复泄恨,派兵洗劫德安义门村。(据江西、湖南、⼴西等地区的⼀些陈⽒族谱显⽰,这⼀时期,江西境内不少陈⽒族⼈,为躲避可能发⽣的灾祸,纷纷出逃,迁往它省。)
正因为社会动荡此起彼伏,义门陈频遭流寇抢劫、兵燹等不幸,宋元时期修订的义门古谱毁失殆尽,幸存于世者⽆⼏且⽀离破碎,⾄元末明初,各地陈⽒后裔虽续修宗谱,都因年代久远,资料残缺,多有⾇误。⾄今见于各地数百部的义门陈⽒旧宗谱,距离总谱编修的年代更加久远。加之⼜各⾃偏居⼀隅,所得资料有限,其错失、⽭盾的程度就更加严重,其真实性和科学性更难以保证。(本段内容主
要来⾃于义门陈族谱)
不少陈⽒⼩⽀脉与中国其它姓⽒⼀样,因缺少祖谱,或祖谱遗失,或祖谱记载不详导致⽀脉源流不清,联修族谱时往往不得不驳接名门。加上义门陈后裔居住地分散,所以,⽬前义门陈的⼈⼝数量,是很难统计。但不管怎样,义门陈是陈⽒最⼤的⽀脉,这是不争的事实,⼈⼝数量估计是千万级别的。(背景:两宋之际,客家⼈第三次⼤迁徙)
7、明朝
明朝时期,陈姓⼤约有420万⼈,约占全国⼈⼝的4.5%,为明朝第四⼤姓。宋元明600年全国⼈⼝纯增长率是20%,陈姓⼈⼝增长⽐全国⼈⼝的增长要⾼得多,纯增长率⾼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约居住了陈姓总⼈⼝的55.4%,其次分布于⼴东、安徽、⼭东、湖南四省,⼜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省约占陈姓总⼈⼝的20%。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块陈姓⼈⼝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8、迁居台湾:据历史学家考证,福建沿海⼈迁徙台湾的过程⼤致如下:
①.明朝天启四年(1624),荷兰⼈窃踞台湾后,曾招募闽南海移民往台垦殖。
②.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移民渡海往台垦荒。
③.明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反抗官府,率⼤批闽粤居民迁台,从事垦拓。崇祯元年(1628),统治台湾的郑芝龙归
③.明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反抗官府,率⼤批闽粤居民迁台,从事垦拓。崇祯元年(1628),统治台湾的郑芝龙归顺明朝政府,在福建布政使熊⽂灿的⽀持下,招募沿海⼏万灾民,每⼈发给三两银,每三个供给⼀只⽜,⽤船运往台湾开垦种殖。
④.清朝顺治⼗⼋年(1661年),郑成功东征台湾,带去官兵眷属3万⼈,主要都是福建⼈。收复台湾后,⼜⼤⼒招募因清廷实⾏“迁界”⽽流离失所的福建沿海居民移籍台湾屯垦。据史学家估计,此次招募和郑⽒官兵总数在20万⼈左右。⑤.清朝顺治⼗⼋年(1661),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复台,所带⼠兵连家眷共三万多⼈都留在台湾开荒。据⽂献记载,这个时期漳泉兴化等地去台⼈⼝达15万⼈。
⑥.清朝康熙⼆⼗⼆年(1683),郑成功孙郑克爽归顺清朝之后,漳泉兴化沿海⼜有⼏⼗万⼈迁去台湾。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⑦.清朝康熙间,清政府放宽海禁,福建、⼴东移民也⼤批迁往台湾。
⑧、1949年***撤离时,福建⼈跟随或被胁迫去台湾的为数亦不少。据台湾福州同乡会测算,福州在台⼗⾢同乡约有60万余⼈,散布在台湾各个县市,以台岛北部的台北市、台北县、桃园县、新⽵市、基隆市居多。
9、湖⼴填四川(背景:清朝初年,客家⼈第四次⼤迁徙)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历经战乱。特别是“张献忠屠川”之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荒凉残破、千疮百孔,⼈⼝急剧减少。康熙⼆⼗四年(1685年)⼈⼝统计,四川省仅9万余⼈。
康熙施⾏了⼀系列“填四川”政策,⿎励外省移民⼊川垦荒。于是,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东、⼴西等省⼤量陈⽒⼈⼝随移民⼤军迁居四川。
国庆诗10、移居海外:(背景:近代,客家⼈第五次⼤迁徙)
福建是著名侨乡,明清以后,福建沿海⼈⼝暴涨,很多族⼈不得不远渡重洋,到海外谋⽣,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中,陈姓是第⼀⼤姓,如新加坡在2011年选举总统,四位候选⼈全部姓陈,最后陈庆炎当选,可见陈姓在海外的影响⼒。近现代中,福州地区的族⼈远渡美国、⽇本,在当地汇聚了诸如长乐帮、福清帮,形成了许多的唐⼈街。在异国他邦,陈⽒族⼈⾝影⽆处不在。
三、
陈姓的分布(⽬前):
陈姓⼈⼝排第⼀的省市:浙江、福建、⼴东、海南。
陈姓⼈⼝排第⼀的地区、国家:台湾、⾹港、澳门、新加坡
江苏省:
江苏北部的徐州、连云港、宿迁陈姓⽐例在5%以下,沛县、赣榆等县在3%以下,总体排名第五位;
中部偏东的盐城、泰州、南通则是江苏陈姓⽐例最⾼的地区,三市陈姓⽐例都在6%以上,也是江苏仅有的三个陈姓进⼊前⼆的地级市,尤其是⼤丰、射阳、启东等县陈姓⽐例甚⾄可达到9%;
江苏中部偏西地区陈姓⽐例则基本与全省平均⽔平持平,排名第三位;
苏南苏锡常陈姓⽐例⽆⼀超过全省平均⽔平,靠近浙江的吴江、宜兴陈姓⽐例反⽽跌⾄5%以下,是江苏南⽅部分陈姓⽐例最低的地区。
上海市:
上海市中⼼区陈姓⽐例5.5%与全市持平,排名第三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