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两座道观跟黄河息息相关,一座是开封的延庆观,一座是武陟的嘉应观。延庆观是地处黄河下游的开封屡遭水患的见证;嘉应观是黄河在武陟堵口成功的纪念建筑,也是人与水患抗争的历史体现。“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嘉应观的由来
清雍正之前,沁河入黄处,在钉船帮(今武陟县白马泉附近)到原武(今原阳县)之间,沿河9公里多没有大堤,水流迁徙不定,成为最易决口的“豆腐大漠谣剧照
腰”河段。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两千余年间,黄河在武陟以下共决口1549次,平均不到两年一次,百姓深受其害。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八月起,黄河先后多次在武陟决口,滔滔洪水淹没了新乡、彰德(今安阳)、卫辉,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津,危害华北。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大运河,造成运粮困难,
一时震动朝野。危急之中,曾随康熙巡河的雍亲王胤禛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武陟决堤堵口。他许诺,若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大清大小河流的总龙王庙。终于,决口被堵上了。
黄河边上的“故宫”——嘉应观
—— 杨国伟
——
人文中原·览胜
43
嘉应观禹王阁
胤禛即位后,立即履行诺言,从京城派御匠严格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武陟仿故宫修建黄淮诸河龙王庙,这也是嘉应观现在被称为“黄河故宫”的原因。据说,当时清国库仅存白银800万两,却拨出288万两白银用来建庙,并为此调集了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足见雍正的重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六月二十二日,黄河又在武陟发生11处漫溢。险情排除后,朝廷全面规划武陟堤防体系,制定堤防建设计划,经雍正批准后,在当年秋汛后开始施工,
全部工程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汛前完工。雍正亲书“御坝”二字,命人立碑勒石于堤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二月,一座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在武陟建成,雍正皇帝钦赐御制匾额,定名为“嘉应观”,取嘉瑞长应之意,并封黄河“四渎称宗”。
御碑藏深意仙剑3外传攻略
走过嘉应观的山门,一座亭子映入眼帘,整个亭子伞形圆顶、六角重檐,金黄琉璃瓦覆顶,这就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御碑亭”。亭上有楹联一副“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亭内是雍正皇帝亲自撰写的大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立在一只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河蛟身上,意在以碑镇河蛟,不让它兴风作浪、为害一方。雍正皇帝在碑文中阐述了自己当时是如何不辞劳苦
地奔走于黄河的险工地段指挥修筑堤
防的,并表示修建嘉应观的目的就是
“祭河神,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
御碑亭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
楼,与别处迥然不同,处处与黄河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钟楼二楼高悬大
铜钟一口,饰河涛、堤防、堤坝等纹,
钟身有八角,依次敲击声各不同,称
乔治迈克尔
八卦定音钟。传说此钟一敲,声音能
传到开封府。鼓楼原有两鼓,上下各一,
平日晨钟暮鼓报平安,遇汛情则钟鼓
天津财经大学怎么样齐鸣,召集军民防洪抢险。如今,上高职什么专业最好
层祭神圆鼓已无存,只剩楼下迎宾鼓。
不祭神仙祭功臣
御碑亭后面,依次是严殿、中大
殿和禹王阁。严殿是文武百官沐浴更
衣之后祭祀之前等待休息的场所,雍
正御书匾额“嘉应观”就悬挂于此殿
门首,历经悠悠岁月,颇显沧桑之韵。
大殿是依照北京故宫太和殿缩
建的,中间供奉的是嘉应观第一任道
长——牛钮。他是雍正的皇叔,也是
治黄专家和武陟堵口修复方案的主要
制定者,功劳显赫。大殿两旁供奉御
封四家大王:南宋的金龙四大王谢绪、
明代的黄大王黄守才、清代的朱大王
杨子和黄圣依朱之锡和栗大王栗毓美。这四人都是
各自时期的治水能人,救民于困顿,
深受百姓爱戴,被皇家追封为王。中
大殿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从不用打扫,
却不沾灰尘、不结蛛网,被当地百姓
称为“无尘殿”,传有避尘神珠藏于
其间。传说无法考证,经专家鉴定,
大殿顶棚彩绘全部绘制于檀香木之上,
这种木头本身会散发奇特的香味,飞
鸟十分敏感,所以大殿顶棚才少见飞
鸟和蛛网,而不沾灰尘之谜至今无法
解开。
禹王阁,又名后大殿,是嘉应观
最高的建筑。最初,阁内有一尊用檀
香木雕刻的大禹坐像,高3米有余,
精美异常,后被损毁。1950年7月间,
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
人文中原·览胜 44
嘉应观全景
英和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苏联专家布可夫一行,因勘定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事宜,曾在嘉应观住了两三日,其间还问及这尊坐像。听到坐像被毁的事情后,他们都感到十分遗憾。1988年,大禹坐像及二神童站像被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憾。
东西龙王殿里祭祀着10位“黄河龙王”,这些“龙王”可不是《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和泾河龙王,而是历代治河功臣。东殿立有贾让、王景、贾鲁、白英、潘季驯塑像,西殿立有宋礼、刘天和、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塑像。他们的存在,既体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也体现了人们不断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治理黄河的发展史。雍正御碑里引用了《礼记·祭法》的一句话:“圣王之制祭祀也……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大概就是这些“龙王”被后人祭祀和纪念的原因吧。
除了祭祀的殿宇,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又命令在嘉应观两侧建起东、西道院。东道院为河道衙署,河道副总督嵇曾筠就曾在此专管河南河务,次年并管山东河务;西道院为道台衙署,是治理黄河、沁河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把两个衙署设在黄河“豆腐腰”的位置,凸显了雍正的良苦用心。
修建成的御坝质量很好,修成当年就成功抵御了一场大洪水,武陟此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决口,从河防羸弱变成安全的地方。嘉应观也渐渐失去防洪抢险前线指挥部的功能,成为一座精美的建筑和
古代治黄博物馆,供后人凭吊和游览。
人文中原·记忆
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有一个马街村,闻名全国的书场——马街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就在这里举行。书会期间,来自全国的成千上万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会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一时间,马街内外书棚相拥,人熙攘,成了一道奇观。
700载盛名引得万人来
马街位于宝丰县城南的杨庄镇,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马街的西面南面被山岭环抱,东面北面为古应河环绕,一派山明水秀。
马街书会的起因则众说不一。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说唱大鼓书的老艺人马德平,桃李满天下。他去世时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三,弟子们为了表示悼念,就围成一圈说唱。第二年忌日,弟子们上坟时又聚在一起说唱。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马街书会。
一说是汉时,王莽追赶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好是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阻击王莽的追兵,帮助刘秀渡河。刘
迷人的马街书会
——何辛年——
马街书会牌坊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