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观影日记
《百年巨匠:鲁迅》
今天,我观看了"百年巨匠鲁迅"这个视频,这个视频让我在心里永远也忘不了。
这个视频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他的爸爸因为得了一个病,鲁迅他便每天都请医生,寻药引,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他要寻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结子的平地木等等稀奇的药引子。他默默地为父亲买药,觅药中痛苦的内心体验。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父亲的关心与疼爱,不怕任何艰难。网络公司注册
看完这个视频,让我想到了:我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牧童三娃》,里面说三娃村里有羊,每天在山上吃草,可是一刮风羊就会少很多只,三娃为了得知羊的下落走了很多路,脚肿了,腿也痛,原来是被龙卷风卷到深山的蛇精那里去了,三娃为了救羊忍着疼痛,最后坚持把羊救出来了。
看完这个视频,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因为受到挫折就放弃,要坚持,因为坚持才能胜利。
《百年巨匠:徐悲鸿》有感
上学期读了《百年巨匠:徐悲鸿》。这本书是以独特视角全方位展示享誉世界画坛的艺术大师的系列人
物画传。本书以大师不同的曲折命运为经,以大师在艺术上的孜孜不倦和“一意孤行”为纬。以生动的故事写实和欣赏传奇的生命之旅和罕见的艺术创造。
陈凯歌国籍让我先来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时代造就悲鸿”前言部分概括了大师不平凡的一生,这个年轻人就是—徐悲鸿。
徐老出生贫寒,父亲是一名乡间画家,从小他就随父亲习画,为了学画,他饱受艰辛,被人嫉妒,被人侮辱,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始终记得他的语文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老凭着他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终于踏上了画作的高峰。而且徐老还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爱惜人才,甘当伯乐,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和扶植有才能的青年,为他们创造成材的机会。徐老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国家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内容是: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他说:“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他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终于用实际行动让外国学生心服口服,那个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后,非常震惊。外国学生到他,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那个外国高傲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是励志用行动反驳他的中国人,相信你也知道吧!是的,他就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的美术大师徐悲鸿了。
君子兰的养护小学美术教材里提及徐老最擅长画马,画的马是何其的出神入化,当时我也开始对徐老的马感兴趣了。徐老经常画马,因此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哒哒,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时他的心就像和马一起在驰骋。在这我不得不讲一个徐老爱马的故事: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
当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徐老忽然对马车夫说:“这个给你。”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一幅《奔马图》(这幅《奔马图》中:马四蹄生风、精神抖擞、豪气勃发,而且仰天长啸,有着不畏艰难的气概)。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马车夫眼角湿润了,连声说:“我碰到好人了!谢谢老爷,谢谢老爷。”他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徐老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因为徐老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马车夫对马的爱打动了他的心啊!马,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徐老不厌其烦地画马,正是因此感而发,尽抒胸臆。同时,马也最能反映徐老的个性,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徐老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表现出来。观赏徐老的各种马作图,无论是三骏图,六骏图,还是八骏图,哪怕是单马,亦或是双马,都是永不屈服,高昂着头颅,恣肆奔腾。这些就犹如一声摧人奋进的呐喊,向我们心底深处的倦意摇旗呐喊,向我们摇摆不定的决意呐喊,将所有信心不余丝毫地唤醒。
徐老画马无需多么细致的勾勒,只大块富有变化的灰墨已经足够;无需多么繁花簇锦的场景,只一页素纸,几撇淡草已经足够。每一匹马都是那么坚强有力,挺起高昂的头颅,一双俊目如电,饱含一股凛然傲气,鬃毛横飞如竖,四肢强健有力,在原野上奔驰,直踏起滚滚巨浪。画家爱国的热情,与对梦想信念追逐,在一笔一画里充分地流露出来。因为有爱所以这么的激情,因为饱含深情,所以有那么飞快、激昂的笔触。这是画家对梦想的呼唤,对黑暗压迫的倔强反抗,更是对自己所爱的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喷涌而出的爱呀!
凝目赏画时,仿佛可以清楚听见,这些生灵们正踏着急急的马蹄,伴着雄健的嘶鸣,穿透薄薄宣纸,跃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所以总会不知觉间陶醉在浓墨的激情里,被它的力度感染,思想跟着马共同向
前奔腾。这些烈马,无绳无疆,恣意狂奔,步子是这样的痛快淋漓,健壮飞腾的力度让人向往,狂放的姿势让人沉醉。这样的马看多了,也想将自己心中的奔勇放出来,凭它在短促的生命里放歌﹑飞腾。不求千里之遥,只求一辈子无悔无憾,做自己想做,爱自己所爱。多想这样无牵绊,为爱、为梦想一路狂驰。只是我们总是为太多无形的疆绳牵绊,牵绊住我们的肉体,我们的思想,甚至有时笑都带着牵强。在命运的路上,我们一直就像一匹马,只是不见那样的洒脱和那样的雄健,一直被自己懒散地放任着,或被无形的绳索牵着,甚至被无形的身影骑着,更多时候,我们只是跌跌撞撞走在自己的路上。我们有前方,只是不见长久的执著;我们也有激荡的胸怀,只是我们的豪情壮语太过短暂。更多的是,我们太容易满足,一丁点成功就足于让我们喜形于,自喜沾沾;我们太过脆弱,一旦身陷困难挫折,便会满腹牢骚,步履沉沉。有时一腔热血堆在胸前,却只能四顾茫然。
徐老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艰辛的,作为一名艺术家,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献给国家是何等的伟大,可贵啊!徐老不畏挫折,不怕困难,披荆斩棘,一切困难都甩在身后。他执著坚强的一生,使我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使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面对现实,如何去赢解困难。我会向徐老学习,以他为榜样,认真严谨的履行自己的光辉职业。
《百年巨匠:张大千》
感悟一,艺术家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世界。
张大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家学功底深厚,他6岁读《三字经》,9岁随母学画。
17岁从内江家里到重庆读中学,后转成都江津中学。青年时期随兄张善孖先生去上海从学者曾龙髯、李梅庵学习诗文、绘画,19岁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
被大千称为“知吾画最深”的张目寒在《略述大千居士画风之演变》一文中认为:“大
千生平画风可分为四个时期:始则石涛、渐江、大风、八大,继则唐、宋、元、明,再次为敦煌风格,近年泼墨已进入世界性了。”傅申则在《张大千的世界》中将大千艺术分为五期:“启蒙到留学”、“仿古写生前期”、“仿古写生后期”、“西方定居期、西化期、独创新法的泼墨泼彩期”、“老年期。由绚烂归于平淡期”。
祁天道判多少年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以其在巴黎展出《秋海棠》一画选张大千为“当代伟大画家”、“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62岁作《蜀楚胜迹》为老年泼墨变法之滥觞;63岁作巨幅《荷花》、《青城山全图》、《瑞士风景》、《瀑布》、《罗浮飞云顶晓日》、《四天下》、《山园骤雨》、《秋山图》等泼墨山水。紧接着又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张大千68岁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71岁作《杏花春雨图》、《泼彩青绿雪景》;1974年,他被美国旧金山版画制作中心提名“驰名世界的张大千”;1976年,台湾教育部颁赠他“艺坛宗师”匾额。
感悟二,中国的书画是一家。
1920年,张大千从日本回上海拜曾熙学习书法,后经曾熙引见拜临川李瑞清为师研习书法。大千以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学业突飞猛进,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书风,三十年代以后,张大千书法酝酿变化,转学多师,学习魏碑,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笔势,学习石涛笔法劲健、不拘一格书风。他的书法不追求表面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力与感情相融合,平中求奇,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笔力遒劲而秀逸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大千体”。
张大千21岁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世人称其为“大千居士”。大千在绘画上的传统功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清代石涛开始、对八大、徐渭、郭淳、宋元诸家、敦煌壁画,由近到远,逐一潜心研究。
感悟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对画家非常重要。张大千在读书上用功甚苦,识渊博。他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他常对人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
张大千重视读书也重视游历,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他说: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经历多才有所获。“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
物态。”大千偏爱黄山,“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
感悟四,东方可能比西方更有艺术。
张大千有著名画论:“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
李炜 苏醒毕加索曾学习齐白石。张大千证实在与毕加索会见中,“落座甫定,毕加索捧出五大本学习中国画的习作,全是学齐白石的,请他指正”。毕加索听完张大千关于中国画笔墨之道的介绍后,开门见山地问:“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继而他进一发挥道:“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而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他40岁在东方道教圣地青城山潜心修炼、读书作画,继而又游历佛教圣地峨眉山作画;43岁后,他北上兰州,在世界著名的敦煌临摹壁画两年有余,这是任何一个西方画家难有的人生经历和难以享受的福分。
大千正是从学习“民间画”出发,先后遍习中国“文人画”、“敦煌画”、“南北宗”,“尽取前人之长而自创新面”,最终创造出独具自家特、独立于数千年画史的泼墨泼彩画风,
正可谓“独自成千古”。这一过程,“大抵艺事,最初纯有古人,继则融古人而有我,终乃古人与我俱亡,始臻化境。”每一阶段,从“临摹”入手,先求古人规矩法度,然后再“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即“写生”,最后创作
。
感悟五,民族、时代、社会是产生艺术品的关键。
张大千母亲曾友贞擅长绘画,长兄张善孖擅长画虎,这些都给大千带来了艺术熏陶。张大千从仿作古画到敦煌面壁,一生饱受指责,从“画荷圣手”到“飞扬世界”,他的作品被极尽追捧,从巴西的艺术基地八德园,到台北双溪的摩耶精舍,张大千的身边总是英汇集,谈笑鸿儒。张大千一生喜好云游四海、有侠客气,他以一己之力,实现自我,耀我中华,堪称伟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