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的是想告诉世⼈什么?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说的巅峰之作,完全可以被奉为世界⽂学史上举世⽆双的瑰宝。欣赏《红楼梦》,热爱《红楼梦》,惊叹其⽂学造诣的学者们不计其数。
学术界甚⾄为研究《红楼梦》⼀书,独⽴开创了⼀门红学,⽤以研究这本奇书。只因《红楼梦》⼀书的知识维度相当开阔。
书中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覆盖⽂学、哲学、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的⼀部章回⼩说,但是事实上这⼜不是⼀部情爱⼩说。它看似在讲述⼩⼉⼥之间的情爱,宏观上⼜真实地还原了⼀个古代封建⼤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那么,这样⼀部鸿篇巨著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作者其实在开篇就已经表明了⾃⼰的⽴场。作者⾃云:
因曾历过⼀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头记》⼀书也,故⽈“甄⼠隐”云云。”
今风尘碌碌,⼀事⽆成,忽念及当⽇所有之⼥⼦,⼀⼀细考较去,觉其⾏⽌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益,⼤⽆可如何之⽇也。
当此⽇,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纨之时,饫⽢餍肥之⽇,背⽗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技⽆成、半⽣潦倒之罪,编述⼀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万不可因我之不肖,⾃护⼰短,⼀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在⾃序中介绍了⾃⼰潦倒半⽣,已然⼀事⽆成。然⽽回⾸往事时,他发现⾃⼰的⽣命中竟曾出现了不少出⾊璀璨的⼥性。
⾃⼰作为堂堂男⼉,却只是仰仗祖德,举⽌见识与天下纨绔膏粱⼦弟⽆异,这⼀切都与⾃⼰⽣命中那些出众的⼥性相去甚远,作者念此愧怍惶恐。故编成此书,⽤以告诫世⼈,纵然⾃⼰的罪恶已经⽆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之短⽽湮没了这些⼥⼦的风华
于是作者选择将真事隐去,借“通灵宝⽟“之⼝创作了《红楼梦》⼀书,⽤来悼念和记录⾃⼰⽣命中那些精彩的⼥性们。因此,《红楼梦》的性质事实上是⼀部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从繁华到幻灭及⾄勘破和领悟的过程。
《红楼梦》写的虽是闺阁之事,却⽆处不渗透着深刻的历史观和哲学观,蕴含着作者对个⼈⽣活价值的终极领悟。
从宏观上看,宁荣⼆府的命运⾛向就演绎了⼀个历史发展的阶段。
劲舞情侣名
贾家作为⼀个世袭的封建⼤家族,从⼀开始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贵族⽣活作风,到慢慢暴露出来的外强中⼲,再到最后被抄家,繁华富贵⾛向彻底的幻灭,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如探春所⾔:“百⾜之⾍,死⽽不僵。”贾府的没落不是偶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也是同样的历史规律。贾家已经富贵了三代,到了贾宝⽟这⼀辈的⼉⼥,他们距离祖上创业的年代很远,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已经逐渐被奢侈富⾜的⽣活⽅式所湮灭。
因此,加诸在这⼀代⼩⼉⼥⾝上的称号往往是“纨绔⼦弟”,贾珍,贾蓉,贾琏都是典型的代表⼈物,寻欢作乐,⽃鸡⾛狗是他们⽣活的常态。也有像宝⽟这种稍微志趣⾼雅⼀点的,但也⽆⾮是吟诗作对,蹉跎时光。
如此看来,贾府中的男性要么骄奢淫逸,要么⽆所作为。贾家,实质上只是⼀个仰赖祖德荫庇的家族,能在这个家族⾥发挥中流砥柱作⽤的男性已经寥寥⽆⼏。因此,这个封建家族衰败的伏笔早早地就埋下了。
从宏观⾓度读《红楼梦》,这是⼀本了不起的历史。从微观⾓度再去解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像是⼀部佛经,⽤千⼈千⾯,各⾃⼈物形象,让你在看尽世间百态之后顿悟⽣命的本质。
贾宝⽟是全书性格最鲜明叛逆的⼈物。他离经叛道,鄙视仕途。在他⾝上,我看到的是对⽣命之美的纯粹追求。他喜欢在⼤观园内和众姊妹们吟诗作对,喜欢亲近⼤⾃然的春花秋⽉,喜欢向世界上的⼀切美好靠拢。
可是最后,贾家破败了,众姊妹死的死,⾛的⾛,⼀切繁华归于寂灭。
贾宝⽟这才领会到⽣命中的⼈离开的⽅式只有两种,要么⽣离,要么死别。他⽆法承受这种破灭,只是对美好有⼀种近乎倔强的执念。
这种执念每个⼈都有。贾⾬村有对官场的执念,王熙凤有对权利的执念,宝黛⼆⼈有对各⾃的执念。同时,每个⼈多少⼜有对繁华的执念。
《红楼梦》中跛⾜道⼈曾吟唱⼀⾸《好了歌》以度化执迷不悟的世⼈。歌云:
世⼈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荒冢⼀堆草没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说恩情,君死⼜随⼈去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孙忘不了!
痴⼼⽗母古来多,孝顺⼉孙谁见了?
这是《红楼梦》⼀直在向世⼈暗⽰的道理。所谓否极泰来,乐极⽣悲,世事莫不如此。
事实上,只有当⼀个⼈真正理解本质上的⽣命是⼀个流淌的过程,残缺即是⾛向圆满的⼀个过程时,放下执念他才能⾛出⾃我设置的囚笼。
享受幸福的同时就要明⽩它不是持续之物,团聚的时候要明确分离在所难免。所以⼈只有活在当下,懂得惜福,享受⽣命的每⼀种体验,才能明智洒脱。
⽂/⼩北
END.
我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想告诉世⼈的内容全在书中这两⾸诗⾥,看懂这两⾸诗,也就看懂了《红
楼梦》的根本主题。
《好了歌》
世⼈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荒冢⼀堆草没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说恩情,君死⼜随⼈去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孙忘不了;
痴⼼⽗母古来多,孝顺⼉孙谁见了?
【赏析】
这⾸出⾃《红楼梦》第⼀回中,本来过着安宁⽣活的乡宦甄⼠隐突遭⼩⼥失踪和家业焚毁,去乡下⽣活⼜赶上“⽔旱不收,⿏盗蜂起”,投奔岳⽗家⼜被卑鄙贪财的岳⽗掏空了仅剩的⼀点银两。甄⼠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投⽆路了。⼀天,他在街上见到⼀个“疯癫落脱、⿇履鹑⾐”的跛⾜道⼈⾛过来,叨念出这⾸歌。
这⾸《好了歌》⽤通俗易懂的语⾔陈说世间实相,⼈们活在世上,建功⽴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孙,到最后其实什么也留不住,什么也带不⾛。追逐功名的,最后不过荒冢⼀堆;贪婪钱财的,到死也没能花完;迷恋妻妾的,⼈⼀死就跟随他⼈;顾念⼉孙的,却难得⼉孙孝顺。奔波劳碌⼀辈⼦,焦虑操⼼⼀辈⼦,不过是⼀场空,⼀场梦。
跛⾜道⼈⽤这⾸歌点醒甄⼠隐,世间⼀切皆虚幻不实,何必执着,何必苦闷,不如看开,不如放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却世间⼀切执念,⽅得⼼的⾃在和解脱。这是典型的佛家思想,通过这种歌谣重复对⽐形式,更易于⼈们记住和思考。从这⾸歌的内容来看,作者曹雪芹在亲⾝经历了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之后,看清了世间⽆常的实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切都在变化之中,这芸芸世间不过是⼀场梦的体验,或悲或喜,⽆需牵念,⽆需执着。
《好了歌解注》
七夕搞笑又伤感的说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结满雕梁,绿纱今⼜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如何两鬃⼜成霜?
昨⽇黄⼟垅头送⽩⾻,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皆谤。
正叹他⼈命不长,哪知⾃⼰归来丧!
训有⽅,保不定⽇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做嫁⾐裳。
【赏析】
涂惠源妻子这⾸出⾃《红楼梦》第⼀回中,甄⼠隐听到跛⾜道⼈唱《好了歌》,结合⾃⼰家业破败、⾛投⽆路的
惨痛经历,⽴即就有所觉悟,于是为《好了歌》作了这⾸解注,以更加鲜明形象的对⽐⼿法进⼀步诠释了《好了歌》的内涵。
富贵变贫贱,繁华变凄清,美好变衰败,青春变苍⽼。⽣死相伴相随,钱财有聚有散。望⼦成龙,没准⽇后做了强盗;望⼥成凤,哪曾想竟然沦为娼妓。为做⾼官不择⼿段,却成阶下囚;昨⽇贫困可怜,今⽇富贵嚣张。⼈⽣⽆常,世事难料,⼀切都是虚幻,然⽽世⼈却看不透,乱哄哄你争我夺,意识颠倒,没完没了。何其荒唐啊,忙来忙去⽆⾮是为他⼈奔波,谁也逃不脱命运的摆布。由于这⾸解注对⽐犀利,在笑骂歌哭之间,语⾔⼜通俗流畅,琅琅上⼝,具有强烈感染⼒,对于迷惑于名利场中的世⼈,⽆异于⼀盆警醒的凉⽔。
11评论
举报
分享我多次读过巜红楼梦》,每次合卷都⼼情沉重的思考⼀个问题:像贾家这样的⼤户富户⼈家,曾沐浴皇恩。最后竞违犯王法,闹的家破⼈亡。其中主要原因正像焦⼤骂他们的⼀样。他们的后代已经彻底的腐败了,不仅失去了进取⼼,⽽且失去了⼈性,失去了做⼈的底线。⽤现在的话就是已"道德沦丧"。我的体会是:再⼤的家业也受不了败家⼦的败坏、创业难守业更难,⼀个国家和⼀个家庭⼀样,当道德沦丧、为富不仁、甚⾄为了⼀⼰之利失去⼈性之时,就是这个社会和⼀个家庭"家破⼈亡
"之⽇。
⼀辈⼦矿⼯
01-03 08:19 评论 举报 分享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是什么?别⼈说了都不算,真正的⽬的,要从书中去。
因为《红楼梦》实在太伟⼤,所以不同的⼈站在不同的⽴场上,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鲁迅先⽣所说: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看见缠绵,⾰命家看见排满,流⾔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先⽣是这样认为的:
“在我的眼下的宝⽟,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苦恼,因为世上,不幸⼈多。惟憎⼈者,幸灾乐祸,于⼀⽣中,得⼩欢喜,少有障碍。然⽽憎⼈却不过是爱⼈者的败亡
的逃路,与宝⽟之终于出家,同⼀⼩器......”
没错,鲁迅先⽣看见的是⽣与死、爱与恨,也即繁华与寥落、开始与结局。
这与《红楼梦》中所述“由来同⼀梦,休笑世⼈痴!”同义。
不得不说,如果所谓的经学家、道学家、才⼦等⼈都是盲⼈的话,他们都看到的是⼤象的⼀个部分。
《红楼梦》之浩瀚如星河⼤海,岂能以区区《易》、淫、缠绵、排满、宫闱秘事......⽽概之?观《红楼》者,必须有⼤襟怀、⼤格局,岂能⼀叶障⽬,不见泰⼭?
鲁迅先⽣即是如此。
说完了这些,我们从《红楼梦》的⾓度来分析⼀下,《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想通过《红楼梦》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的开头故事
《红楼梦》开头就是⼀个故事。
⼀僧⼀道遇到⼀块⼥娲补天剩下的⽯头,⽯头要求把他带⼊凡间去经历了⼀下,顺便有⼀位绛珠仙⼦为了报恩也跟着下凡了,然后就有了“⽊⽯前盟”。
半瓣花上阅乾坤  优质⽂化领域创作者
07-28 21:34
⼀僧⼀道遇到⼀块⼥娲补天剩下的⽯头,⽯头要求把他带⼊凡间去经历了⼀下,顺便有⼀位绛珠仙⼦为了报恩也跟着下凡了,然后就有了“⽊⽯前盟”。
事情结束后许多年,(⼜不知过了⼏世⼏劫),因有个空空道⼈访道求仙,⽆意间看到了⽯头上刻的字:
“⽆材可去补苍天,枉⼊红尘若许年。此系⾝前⾝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诗交代了两点:
1.《红楼梦》记录的是作者⾝前⾝后事;
2.《红楼梦》的作者痛惜⽆材“补天”,⽩⽩浪费了⼈⽣。
其间空空道⼈曾问过⽯头,你这⽯头上故事,既没有朝代可考,⼜没有“⼤贤⼤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说《红楼梦》寓意什么忠⾂良将的可以歇歇了),⾥⾯只不过有⼏个有才有情的⼀般⼥⼦(亦⽆
班姑蔡⼥之德能)的故事,换句话说没什么噱头,我给你抄了世⼈(喜欢看噱头的⼈)也不爱看,那我为什么要帮你把你的故事传下来?
我们看看⽯头怎么说?
⽯头的意志,也就是作者的意志(不管《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
十首关于黄鹤楼的诗⽯头回答了很长⼀段话,⼤意是:
1.年代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
2.我这个既不是野史那样的胡说⼋道(说《红楼梦》是宫闱秘事的可以歇歇了),也不是艳史那样的坏⼈⼦弟(说《红楼梦》淫的可以歇歇了);
3.我这段故事不愿让世⼈称妙,也不要世⼈检读(埋⾸于故纸堆研究),只不过是让⼤家在酒⾜饭饱之后解解闷,强如看那些什么才⼦佳⼈⼩说的俗套呢!
如果不相信笔者的概括的,可以⾃⼰检视原⽂进⾏理解。
⼆、《红楼梦》的名⽬
《红楼梦》原名《⽯头记》《情僧录》《风⽉宝鉴》《⾦陵⼗⼆钗》。
从《红楼梦》曾经的这⼏个名字来看,《红楼梦》⽆疑与“情”有关,与⼥⼦有关,与作者个⼈经历有关。
说完了《红楼梦》的原名,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的回⽬名。
我们再回到《红楼梦》的开头。
先来看《红楼梦》第⼀回的回⽬名:
甄⼠隐梦幻识通灵贾⾬村风尘怀闺秀
“甄⼠隐”者,何也?真事隐也。
“贾⾬村”者,何也?假语村⾔。
这说明,作者写这本书的⽬的,就是为了将真事隐去(故⽽年代⽆考),这也说明作者⽤意不是让读者去寻根究底探索哪朝哪代的宫闱秘事之类的,⽽是为了借着“假语村⾔”来怀念“闺秀”。
闺秀者,谁⼈也?
频频回顾贾⾬村的娇杏(侥幸)算得上吗?
当然不算。
娇杏不过是甄⼠隐家⾥的⼀个丫鬟⽽已,算不得⼤家闺秀⾝份;见了陌⽣男⼦便频繁回顾,更算不得⼤家闺秀作为。
那么,这⾥的“闺秀”,⾃然说的应该是真正的闺秀。
作者写就这“假语村⾔”,究竟为的是怀哪位闺秀呢?
三、《红楼梦》曲的引⼦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第五回在整部书中具有⾮同寻常的作⽤,原因即在于它揭⽰了《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位⼥⼦——“⾦陵⼗⼆钗”的⼀⽣命运。
但这⾥⾯,最最关键并且代表作者整体态度的,恐怕就是这⾸《红楼梦·引⼦》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作者为谁?余⼜⽈:“亦⾮作者,乃⽯头⽿。”】都只为风⽉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谦得妙!】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悼⽟的《红楼梦》。【甲戌双⾏夹批:读此⼏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甲戌眉批:“怀⾦悼⽟”,⼤有深意。】
列位看清楚了,《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
简简单单四个字——怀⾦悼⽟!
⾦者为谁?薛宝钗是也,⾦锁与宝⽟结成“⾦⽟良缘”。
⽟者为谁?林黛⽟是也,宝黛⼆⼈早于青埂峰下结成“⽊⽯姻缘”。
现在我们明⽩了,第⼀回回⽬中的“贾⾬村风尘怀闺秀”,“怀”的不是“娇杏”(侥幸),⽽是⾦⽟(薛宝钗和林黛⽟)!
因为第⼀回下⾯还有这样⼀段话:
⾃⼰⼜云:“今风尘碌碌,⼀事⽆成,忽念及当⽇所有之⼥⼦,⼀⼀细考较去,觉其⾏⽌见识皆出我之上。......然闺阁中历历有⼈,万不可因我之不肖,⾃护⼰短,⼀并使其泯灭也。
所以说,⼆位⼥主都是作者⾮常在意欣赏的⼈。
任意贬低⼀个抬⾼另⼀个都是不够客观的。
如果薛宝钗真的那么差劲,曹公想必也没必要去“怀念”她了。
如果林黛⽟最后没有死⽽是嫁给了北静王,宝⽟也没必要“悼念”她了。
四、警幻仙⼦之⾔
《红楼梦》中作者处处含情,以情眼观⼈,以情眼观事,⽆怪乎警幻仙⼦要称宝⽟为“天下古今第⼀淫⼈”了。
但是,此“淫”⾮彼“淫”,彼“淫”乃淫⾊,此淫乃淫情也。
淫⾊与淫情,有何区别?
警幻仙⼦给出了答案。
长城故事淫虽⼀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厌,云⾬⽆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供我⽚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此皆⽪肤淫滥之蠢物⽿。
如尔则天分中⽣成⼀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字新雅。】‘意淫’⼆字,惟⼼会⽽不
可⼝传,可神通⽽不可语达。【甲戌侧批:按宝⽟⼀⽣⼼性,只不过是体贴⼆字,故
⽈“意淫”。】
换句话说,⼀个是贪欢,⼀个是真爱。
贪欢容易,真爱难。
接下来,警幻仙⼦⼜指出了宝⽟此⼼性之“难处”。
汝今独得此⼆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嘲谤,万⽬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不过令汝领略
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于经济之道。
请看,独为我闺阁增光!
也即宝⽟常说的,“⼥⼉是⽔作的⾻⾁,男⼈是泥作的⾻⾁。我见了⼥⼉,我便清爽;见了男⼦,便觉浊臭逼⼈。”
这么说,宝⽟(也即)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的也就再次昭然若揭了:独为我闺阁增光!
在中华五千年来以男性为主体的⽂学体系中,何曾有过如此之作?
何⼈曾带着欣赏、带着怜惜,带着⽆处不情的“情眼”看待⼥⼦?
没有。
有的只是像《⾦瓶梅》⼀样纯以器具纯以玩物看待⼥⼦的作品。
《⾦瓶梅》《如意君传》《隋炀帝艳史》之类的猎艳⼩说且不说,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唐宋词,哪个不是把⼥性当作他们把玩的宠物?
他们在写作时,何曾对于⼥性有过真正的尊重?
他们笔下的⼥性,有⼏个能有独⽴的⼈格?
⽽这些具有独⽴⼈格的⼥⼦,在《红楼梦》中⽐⽐皆是。
综上所述,《红楼梦》记录的是发⽣在⾃⼰⾝上的真实的故事,主要⽬的是为了写这些美好的⼥⼦——空空道⼈所说“其中只不过⼏个异样⼥⼦,或情或痴,或⼩才微善,亦⽆班姑蔡⼥之德能。”⽽真正
哀叹的却是,⾃⼰沉溺于情爱之中,⽆材补天,最终导致的⽭盾与失落。也即警幻仙⼦所说的“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于经济之道”。
固然,情爱都是虚幻的,故⽽“情可情,⾮常情”。
可是,功名利禄就是永恒的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了这么多,你还想要问,它想告诉世⼈什么吗?
别费脑⼦了,⼀千个读者⼼⽬中,有⼀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鲁迅所说,你能看见啥,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108评论
举报
分享各位头条⽹友的对红楼梦的观感总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本⼈认为也真是认识过于肤浅了,讲故事内容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情节,写得⽐红楼梦更好的多的是了,天马⾏空不如西游记,性格刻划鲜明,揭露了腐败社会⿊喑论深度不如⽔浒传,情节恢宏充满智慧的⽂彩不及三国演义,但是偏偏红楼梦却⼜被各路英雄⼈物及各路体系的⽂化⼈普通读者⼀致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书呢?个⼈认为作者并不专注在情节中,作者的⽤意本⼈认为只是要把中华民族最贵重的东西展现出来,让读者后⼈认识领悟,让作者认为最美的东西与各位读者分享,作者⽤⼼良苦地巧妙地⽤朦胧的性情味贯穿情节,将场景摆设的中华民族最顶级的⼼⾎结晶显现给各位读者认识罢了,红楼梦⾥⾯摆放建做的物品都是当时代及之前时代最珍贵最美的产品,作者穷⼀⽣⼼⾎就是不想这些⼈类最美的物品被遗忘,也就是普通⼈平时难以认识见到的最美产品,也可以说红楼梦就是⼀座博物馆,让世世代的中华⼉⼥都可以参观学习。
喜喜⽺⽺喜喜⼈
01-02 13:53曹雪芹写《红楼梦》历时数⼗年。经历坎坷,尝尽⼈间冷暖,参透⼈间百态,呕⾎⽽成。他在书的开头,⽤⼀⾸⾃⾔舒怀诗表达了作者写书的⽬的,告诉世⼈⾃⼰的亲⾝经历和所思所想,以引起⼈们的思考和警醒。
浮⽣着堪苦奔忙,⼈世间⼈们为了⽣活,苦苦地奔⾛忙碌。
盛席华筵终散场,即使再豪华的盛筵,也有散场的时候。
悲喜千般同幻渺,悲痛和欢乐如同海市蜃楼⼀样是幻觉。
古今⼀梦尽荒唐,⼈⽣如梦,古往今来如同梦魅-般荒唐。
漫⾔红袖啼痕重,不要说《红楼梦》⼥⼦悲泣可怜,泪湿了⾐袖。
更有情痴报恨长,还有⽐这些⼥⼦的遭遇更悲惨,更冤屈,恨更长的⼈。
字字看来都是⾎,每个字都是鲜⾎凝成的。
⼗年⾟苦不寻常,为了写书把⾃⼰⼀⽣都付出了,这不是平常⼈能做到的。
这⾸⾃⾔诗表达了作者为《红楼梦》所付出的⾎和泪。
这⾸⾃⾔诗表达了作者为《红楼梦》所付出的⾎和泪。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物之⼝,表达了在清王朝,繁华似锦的背后,是即将崩溃的清王朝有着巨⼤的政治,经济,⽂化,社会危机,予⽰着清王朝即将灭亡。
从这⼀点上说,续书中让贾家,兰桂齐芳,是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原意的。
看《红楼梦》不可不仔细阅读戚序夲《⽯头记》在序中说道:“吾闻绛树两歌,⼀声在喉,⼀声在⿐。黄华⼆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不分喉⿐,⼆牍⽆区乎左右,⼀声⽽两歌,⼀⼿⽽⼆牍,此万了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竟得之《⽯头记》⼀书。嘻!异矣。
夫敷华掞藻,⽴意遣词,⽆⼀落前⼈窠⾅,此固有⽬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抒于⼿也,注彼⽽写此,⽬送⽽⼿挥,似谲⽽正,似则⽽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试⼀⼀读⽽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艳冶已满纸矣。壮阀阅则极丰整也,⽽式微已盈睫矣;写宝⽟之淫⽽痴也,⽽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之妒⽽尖也,⽽笃爱深怜,不啻桑娥⽯⼥。他如摹绘⽟钗⾦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令读者⼼荡神怡矣,⽽求其⼀字⼀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上⼀声,⼿⽌⼀⼿,⽽淫佚贞静,⾮戚欢愉,不啻双管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左,腐迁乎?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譬之绘事,⽯有三⾯,佳处不过⼀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只挹清辉;如⾬天花,但闻⾹⽓,庶得此书弦外之⾳乎?
乃或者以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夲是回环,万缘⽆⾮幻泡。作者慧眼婆⼼,正不必再作转语,⽽万千
领语,便具⽆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褚叶以求者,其与开卷⽽窹⼏希。”
戚蓼⽣可谓已窹其中三味,“⽯有三⾯,佳处不过⼀峰”
《红楼梦》真正窹出的有五个层次。
⼀着眼于故事夲⾝。只看表⾯华丽的外⾐,能识得其美丽的青春美丽,已是看到了辉煌的⼤局,⾜以使⼈着迷了。如宝黛爱情等。
⼆通过故事探索其写作⼿法,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圆林美景,饮⾷起居,阴阳调理。能寤到这⼀层是进了第⼀殿堂。
三透过故事,看到隐隐约约的历史真实故事,⽤⼤光明眼晴着⼀个⼜⼀个故事中隐藏的⼤事件,如九⼦夺嫡中⾎腥过程。
四通过⼀连串书中引⽤的历史来寤社会结构中的框架,运⾏的潜规则,社会的蔽病,改⾰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如核⼼中的核⼼“护官符”的真理,这是进⼊《红楼梦》殿堂的中⼼了。
五“⽩茫茫⼤地真⼲净”之后窹到了⽯头回到神仙洞府,灵魂得到升华,那是⼀个有序的⾃由之境,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恐怕这才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不破不⽴,⽴定新⽣的道理罢!
3评论 举报 分享《红楼梦》是⼀部关于幻灭主题的⼩说,曹雪芹通过⼩说,想表达的是⼀种⼈⽣的⽆常,⼈世的幻灭,他告诉⼈们,企图通过时间来保存富贵或者爱情的所有努⼒,都是徒劳的,时间会带⾛⼀切,包括青春、美丽、纯真、向往、荣华、富贵等等。
这种幻灭,⼀开始就潜伏在《红楼梦》⼀书的字⾥⾏间,若隐若现,给⼈以有意⽆意的引导,影响着⼈物性格的发展。从开篇跛⾜道⼈的《好了歌》,到宝⽟后来⼀再默诵和思索的“⾚条条来去⽆牵挂”,到收尾曲中的“落了⽚⽩茫茫⼤地真⼲净”,到最后宝⽟随僧道⽽去,⽆不体现着这种幻灭。
第⼀回曹雪芹就借跛⾜道⼈之⼝吟出《好了歌》:“世⼈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荒冢⼀堆草没了。世⼈都晓神仙好,只有⾦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接着还明⽩地告诉你:“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了了,就好了。
宝钗曾给宝⽟念过《鲁智深醉闹五台⼭》中的《寄⽣草》:“漫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条条来去⽆牵挂。那⾥讨烟蓑⾬笠卷单⾏?⼀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听后,对“⾚条条来去⽆牵挂”⼀句深为拜服,后因与黛⽟、湘云闹别扭,很觉⽆趣,竟题⼀偈:“你证我证,⼼证意证。是⽆有证,斯可云证。⽆可云证,是⽴⾜境。”随后⼜仿鲁智深唱词,题了⼀⽀《寄⽣草》,中有句云:“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趣!”作偈参禅,是后来宝⽟遁
⼊空门的序曲吧。
体现这种幻灭精神最突出的,恐怕要算第五回⾥的《收尾·飞鸟各投林》⼀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银散尽;有恩的,死⾥逃⽣;⽆情的,分明报应……看破的,遁⼊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似⾷尽鸟投林,落了⽚⽩茫茫⼤地真⼲净!”世界就是这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感!”
每当读到这个曲⼦,我总是会联想到孔尚任《桃花扇》⾥⽼艺⼈苏昆⽣的唱词:“俺曾见⾦陵⽟殿莺啼晓,秦淮⽔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年兴亡看饱。那乌⾐巷不姓王,莫愁湖⿁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残⼭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
⽆疑,孔尚任的这个曲⼦,⼀定深深地打动过曹雪芹,⼆曲何其相似乃尔!
当然,曹雪芹的幻灭思想,并⾮要⼈都真的去遁⼊空门,他只是将现实撕裂给我们看,把⼈⽣和美丽揉碎展⽰出来,但美丽的依然美丽,⽽最美的,就是这种凄然⽽短暂的美丽!
帝国的脸谱  ⽂史作家 中国作协会员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2-12 12:04
66评论
举报
分享虽说每个⼈眼中的《红楼梦》是不⼀样的,千⼈千红楼。可是真相只有⼀个,《红楼梦》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的只有⼀个,这是⽏庸置疑的。那么,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真正⽬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不⽌⼀次读到,⼀⾔以蔽之,就是“怀⾦悼⽟”。在第五回《贾宝⽟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红楼梦⼗⼆⽀曲引⼦》中说到“趁着这奈何天,伤怀⽇,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悼⽟的《红楼梦》”《终⾝误》中说道:“都道是是⾦⽟良缘,俺只念⽊⽯前缘,空对着⼭中⾼⼠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间,美中不⾜今⽅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怀的什么⾦,悼的是何⽟呢?书中也有交代,“⽟带林中挂,⾦簪雪⾥埋”这⼀句的意思是,⽟是⽤林来代表,⾦⽤雪来暗指。这也是林黛⽟,薛宝钗名字的由来。作者从林和靖诗“雪满⼭中⾼⼠卧,⽉明林下美⼈来”中,取雪代指满清,林代指朱明。满清,初名⾦,所以,书中说“⾦簪雪⾥埋”。
《红楼梦》是⼀部明末清初时期改朝换代的历史寓⾔⼩说,作者为了逃避当时⽂字狱,把真实的历史隐藏在风花雪⽉的故事后⾯。我们知道《红楼梦》⼜叫《风⽉宝鉴》,这个风⽉宝鉴于书中贾瑞照的“风⽉镜”是⼀样的,也是有正反两⾯,正⾯是⾎腥的历史,反⾯是风花雪⽉的爱情故事。我们读者⼀般都是看到的都是正⾯,反⾯由于作者设置的重重障碍,很难发现,所以就以假作真,以为就是某府家事,三百年来,莫不如此。这也正说明作者⾮凡的以假乱真的写作能⼒,也是《红楼梦》魅⼒之所
在。
在《红楼梦》中,作者把真实的历史⽤谐⾳,诗词等形式镶嵌在所编纂的故事中,⽐如第⼆⼗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中贾宝⽟作的四⾸记事诗,分别是《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和《冬夜即事》。有⼈曾经问到为什么不作四⾸⽩⽇诗,只作夜诗?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此时明朝已亡,⽆明,则只能作夜诗,这和鲁迅先⽣⽩天⾛路打灯笼是⼀个意思。由于四⾸诗解读起来篇幅太长,所以只解读《夏夜即事》:
倦绣佳⼈幽梦长,⾦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柴鹏程的航海⽇记
06-29 14:34
>杨真真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