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
91 韩冰
2009010889
一、 时代背景
刘恺威主演的电视剧新文化运动
所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者,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而言,闭关自守的中国文化经过这一个时期的转型,已经并和到世界文化的潮流中了。最先冲破封建制度堡垒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以后是个汇总的新潮,像洪水一样,灌注到中国来。中国的文化更不是以前那样的单纯性了;何况封建文化受些轻微的打击,并不能完全消沉,显然的有些与资本主义文化成了交流,形成一种畸形的新思潮。实验主义的澎湃,过股的新评估和整理,以及天赋人权等论调都在这种情形之下兴起。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伍启元
中国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泱泱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其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积淀,就好像清华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远流长的清华精神一样,但她的文化是静止的,是中庸的,是缓进的,是知足的……由于千百年来的旧文化很多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于是民众对着旧文化便有着极大地依赖甚至迷信,但纵观中国的发展史,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大胆的说,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都只是在因循守旧的循环,没有质的突破,质的飞跃,可以说是完全误于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更大胆地说,如果不是欧风东渐,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中国到了今天必还是在一个停顿的状态。
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中心,不外乎“赛恩斯”和“德谟克拉西”(科学和民主)两大怪物。高唱着自由、民主、科学的西洋文化,及其剧动的、向前的、急进的、不知足的精神,好像一股难以抵挡的浪潮要把整个世界都卷入其中,终于跟着坚船利炮涌进中国来。正如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如狼似虎地跑进了一个老人的屋子里,老大的中国文化是必定要伏倒在西洋文化之前了。李若彤个人资料
新旧思想的矛盾
老大的中国本来以为可以闭关锁国,躲过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波,但是却发现自恃千年的旧文化已经无力解决源源不断涌现的问题,虽然内心上不想接受,但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俯首称臣,开始尝试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就好比牛顿的经典力学放在宇宙空间中无能为力,只好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进一步弥补修正一样。新旧思想所不能相混合的,就因互相的矛盾而冲突了,文化的进步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新青年》中的新青年——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人虽然都接受过西方的新思想的启发,但由于他们都是接受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成长起来的,如果让他们成为“公式和实验”的传教士也并非易事,因此,他们第一步就起来改革文学,使文学通俗化,使文学民众化,从文学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科学的重要不只限于及其的一方面。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比其他一切的科学结果更为有价值,就好像清华园中越来越多的实验课一样,培养科学精神,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所以介绍科学的方法,更成为《新青年》中的新青年的责任。
二、《新青年》的出现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时期的开幕,要算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请求变法的盛举。之后,翻译界有严复、林琴南,文学有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学术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当时学术思想的中心精神,不仅在今古文的争辩,而在西方文化的引进。
直到西洋留学生起来参加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才走进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莫过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即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人,他们正式竖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集合同志,努力提倡,所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剧变——从中国文化转到西方文化,
《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留学日本的陈独秀回到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益书社,益书社当时面对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国难当头,义不容辞,欣然领命,这种骨气和民族气节也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要学会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在当今社会很有借鉴意义。最后由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
三、《新青年》的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  洪峻峰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四、《新青年》的内容
车辆抵押贷款
《新青年》既然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它的很多内容免不了源自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观点,概括下来大概有以下三点: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盲从
  “民主、科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是《新青年》的思想旗帜,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也正是这一项内容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旧道德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但是我们也看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非全是科学的事物,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是全盘接受。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所谓旧道德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以此来维护封建专
制制度。所以新文化运动中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是一定思想和精神的载体。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包括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在文学方面,《新青年》中的新青年身体力行,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侧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要求文学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进行一些改革,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
五、《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六、《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1、胡适:
胡适少年时就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青年时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一生获得了三十六个博士头衔。回国后应邀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作为思想主导,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青年》中的重要干将。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连当时都深受胡适影响。胡适还在《新青年》发表了最著名的一首白话诗:“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 拍桌骂胡适,说话太荒唐!……”在当时的文坛一时争相传颂,拍手称快者有之,深恶痛绝出言不逊者也不在少数,好比一颗巨石落入沉寂千年的一潭死水之中,掀起轩然大波,引领了当时文学改革的浪潮,也使《新青年》名声大噪。
他不仅在文学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还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
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之风盛行,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此为标志,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张纪中女儿2、鲁迅:
鲁迅采用隐身化名的方式发表作品,在《新青年》同人中是一个特例,但即使是“托名”发表的作品,鲁迅也是非常认真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最初在《新青年》发表的作品大都由周作人代为抄写并添加标点符号。从《狂人日记》到《药》的很多名篇都是最初在《新青年》上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