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9世纪后期是近现代海权思想和理论形成的时期,在19世纪最后几个十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海军技术变革奠定了近现代海军装备和战略的基础。晚清中国在19世纪后半程致力于发展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力量,但在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后,在19世纪最后两个十年里的最新最关键的海军技术变革期里,国家却停止了对海军事业的投入,致使晚清中国的近代海军事业最终功败垂成,而国家的对外战略,也因为在一个强权政治和炮舰外交的时代里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坚强海军威力的支持,而陷入了长期的被动和困境。本文运用历史学和战略学的方法,通过溯源的解读19世纪后期近代海军技术和近代海权思想的发展,把晚清中国近代海军事业同国家的外交和对外战略放在一个共同的历史分析框架中,思考了晚清中国在大变局时代,海军不强,海权无希望,而国家命运也衰颓不振作的原因,认为19世纪的中国,由于海军失去了发展崛起的历史契机,致使国家也失去了自救自强的一次机遇。
关键词:晚清中国近代海军对外战略
翻唱歌曲引言
世界是转化过程的集合体,121世纪的国际关系学话语所涵盖的主要大国的命运就决定于这些国家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的历史过程中的转化形态。在由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所标志开启的近现代国际体系中,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国家在19世纪获得了既相对稳定又特殊丰富的转化内容。一方面,主
要的大国,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和从衰落中的封建帝国时代艰难走出来的中国,都遭遇了在各自的国运兴衰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同政府制度、不同社会体制、不同思想文化传统和不同社会生态的国家与民族在这一共同见证的历史阶段完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造型,从而使得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历史站位在彼时彼地最终清晰的确立起来,此后权力的转移在对象上相对的稳定下来,其中某些基本性状甚至还一直延续并影响到现在。另一方面,这些主要国家在这一阶段中对所处世界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以至具体问题领域的政策、策略和计划,在内容上都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要历史的考察大国兴衰的缘由和逻辑,就必须发掘这个历史区间在特定学科视角审视下的最大容量和启迪。在这个特定的、动态的历史区间中,“除非我们同时也明白基本结构上的变化,否则只描述事件的经过,即使是以全世界为范围,也不大可能使我们对今日世界上的各种力量,有较佳的了解。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新架构,一种新的回溯方式”。2
可以想象,国际关系学科对这种历史考察举动所暗示的思想容量无疑是十分巨大,甚至还可能是芜杂而无条理的。它必然要涉及主要国家国内的政治形态演变、世界的经济趋势和格局、外交史与外交艺术、防务与军事战略的时代性和永恒意义等等。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考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可能还会更大。因为,中国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具有了19世纪国际舞台上活跃国家在整体的时代背景中所遭遇的普遍的技术性问题,如空前扩大
ie设置代理服务器罗恩自传的国际交往、贸易的更加频繁、交通通讯的发展所带来的对一国政府管理对外事务和驾驭这种宏大局
不出所料面的能力的要求。更加突出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最为久远的古老国家,她在处理这种空前的新局面的过程中所要完成的变化和准备可能还要更多,也更为沉重而深刻。但不论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也不论这里面的内容和特征是多么的混乱而晦暗,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彼时彼地的中国所发生、所完成的每一个变化,从最隆重的国家的宏大决策,到最细微的公众生活的风潮,都折射了一个转型国家在转折年代里的全部胜利与失败,全部的智慧与失误。背衬着中国国家命运与权势权益兴衰沉浮的真实历史,这些内容就具有了为今天的战略学思考提供最有力的材料和选题的意义。本文从晚清中国海军在19世纪世界海军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一个技术、装备和战略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里的作为与命运入手,论述了中国在国家对外的战略设计上所走过的一段令人不能遗忘也不能误读的历程。
一、世界大势下晚清帝国海疆危机的背景天然气灶打不着火的原因有哪些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这个庞大的帝国曾经数次拥有强大的海军。史学家们对于元朝和明朝时中国令人畏惧的海上力量印象十分深刻,其中大明王朝早在公元15世纪早期就曾经派遣郑和率领规模巨大的舰队数度远下西洋,这支舰队甚至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波斯湾。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华帝国当时建立这些强大海上力量的目的并非为了作战,或者在安全和贸易的意义上控制海上的交通,而主要是为了彰显国力,向周边国家显示天朝上国的威仪,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完整历史可以作为考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型的封建帝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海洋和海军的认知水平的例证。
可以认定,这种认知水平所导致的行动,“仅仅是封建王朝耗费国库大量财富在海上来番冲浪,以此装点天朝盛世的门面。这与商业资本运作几乎毫无关联”。3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被认为造成了“以近代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社会体系”的一系列因素都已经出现在欧洲大陆西部、特别是沿北大西洋两岸的地区。无论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条件,还是工业制造、科学创新、技术革新以及近现代军事力量的塑造,近代欧洲都体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即使在政治制度的选择、设计和政府同社会公众关系的处理技巧上,西欧国家也积累、创立了较完备的智慧、经验和模式。整体而言,虽然西欧国家本身在区域内存在着贸易和地缘政治上的摩擦与争夺,但它们无疑又在几乎共通的社会文化特征上成为一个相对于古老的东方帝国和土著部落具有扩张优势的强势集团。就19世纪的海外拓殖状况来观察,在海外贸易和海军发展上具有优势的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往往在亚洲和远东表现出优越的国际权力地位。
而在亚欧大陆东端,中国还是一个夹在大漠和大海之间、以庞大而低技术水准的自然经济支撑的封建王朝国家。在满清所谓康乾盛世之后的不
到一百年间,帝国统治系统的运行逐渐开始表现出僵化和紊乱的性状。虽然有研究统计材料表明,在战争之前,中国的自然经济发展使得中国在经济产值的总量上依然可以占据世界范围内较大的份额,甚至相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强大国家如英国和法国,也并不呈现财富统计数字上的贫弱状态。4
郑爽告吴宣仪大粉但19世纪的国际竞争、乃至国家间的战争和冲突,已经开始更多、也更根本的取决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它的中央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充分调动整合国内的经济和技术资源,将社会的力量有序的吸纳在国家对外战略的框架设计之中,并在战时可以做出最快速、反应最灵活的动员和提供最稳固最充分的后勤保障。如果做这样的对比思考,那么晚清中国无疑将遭遇着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上的危机。西欧国家拓殖世界的海军舰队在技术和战术上依托工业和科技革新而全面整顿、蓄势待发之际,晚清中国的海防则依然基于一支旧式的水师和一种闭关锁国的海洋意识、一个近代工业几乎完全处于空白状态的自然经济社会。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型国家发展到19世纪,由于在其自身社会结构中沉淀积聚起来的一种“强大的惰性扼制力”,5使得整个的“社会的体制结构,特别是政府,表现出极差的应变能力”,6以至表现在政府对决策时机的选择和政策内容上,就很难有决断力和做事的效率去参与彼时最具世界性和挑战性的近现代海军事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