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船到舰——说说舰船发展史
目录:
一、有桨时代
二、前风帆时代
三、大帆船时代
刘琳个人资料简介四、蒸汽装甲时代
五、从铁甲到无畏
六、伟大战舰时代
七、导弹时代
八、全面海军时代
一、有桨时代:
船是所有水面交通工具的总称。最初的船是有桨的,比如独木舟。没有自身动力的水面漂浮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为了在水面行使具有实际性,施加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一两个人、一点随身物品,一根大木头挖一个洞,根树枝随便划拉几下这就是船。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船上的人越来越多,携带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划船的意义降低了,不能依赖所有船上的人都参与驾驶,毕竟有的人只是乘客,没有任何经验,操纵船只是件严肃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因此,单纯依靠划船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约在3500年以前,欧洲的帆船开始出现,作为商业运输,这样的船只是非常合适的,毕竟这样的运送成本比较低廉,不需要太多的船员。军事用途的船只也使用帆,但是相对于商业用途的船只来说,帆的面积很小,使用的频率也要少一些,因为军舰更多考虑的是快速和冲击力,携带比较多的船员是非常必要的,使用成本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在古希腊甚至出现了三层有桨战舰,而且是作为标准战舰来使用,这种战舰也有帆,但是很小,说明这种战舰对于速度和机动性的要求十分突出,要求瞬间实现能量释放,这是单纯依靠帆的船只不能实现的。这主要是当时战术的要求,冲角战术是普遍使用的,首要攻击手段。没有一定的速度和灵活的机动能量,是无法实现的。大量的船员用于驾驶,少量的船员用于战斗是必须的。而且,地中海面积狭小,居民居住地相对比较集中,对于航程的要求也比较低,不需
要很多的远程机动。根据现在发现的资料来看,这种三层有桨战舰大约需要170名划桨船员,但是作战人员只有14人。它的速度估计可以达到至少大约12节的最高航速(这还是保守估计,根据实物考古,航速可以超过20节),这在当时普遍速度只有4~5节的各种船只来说,就是快艇,而且是现代巡洋舰排水量级别的大型快艇。单纯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今天的所谓科技发展,真是令人汗颜,我们甚至还没有达到古代的标准,今天军舰的速度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比例。举例来说,三层有桨战舰的最高时速已经超过欧洲中世纪重甲骑兵的冲击速度;反过来看现在的巡洋舰却不能达到38节以上的最高航速,根本无法超越当前的坦克越野速度(德国豹2达到70公里\小时)。说明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没有真正达到宣传的那样神奇,现在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但是这种战舰的航程实在是非常有限,实际有效的作战距离不会超过400~500公里。因为这种船为了满足高航速和战术机动性必须制造得非常细长,船身宽度很小,划桨手和战士拥挤在一起,携带的淡水、食物只能满足很短的自持力。古代的航运主要是沿岸进行,保护繁忙的沿海水域就是当时海军的主要任务。通常的作战形式基本是确定在陆地视线的范围内,岸上的士兵们亲眼目睹海面上“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他们海军的胜利而欢呼,同时还随时准备着跳入水中营救落水的战友或者砍杀敌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海战目
的是摧毁敌方战舰,因此,自己的战舰上只要保持一定的自卫力量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作战方式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投射武器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依靠快速机动遂行作战的方式。弓箭、掷弹器可以轻易穿透软木结构的船体,杀伤里面的人员,如果划桨手不能保持协调一致,哪怕是几秒钟的停顿,都会造成冲击战术的失败,从而给对方投射武器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杀伤自己。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有桨战舰不得不扩大体积,安装更多的投射武器,携带更多的人员。亚历山大以后的时代甚至出现了六层有桨战舰,达到40排船桨的规模,全舰包括2850名划桨手和400名作战士兵,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怪兽。这种战舰在战斗中几乎是坚不可摧的,但是他的弱点也十分突出,首先是航速急剧下降,根本不具备快速冲击对方的能力;其次,有桨战舰自持力不高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果不在海岸线附近活动,这样的战舰就不可能参加战斗了,几天的航程下来,由于缺乏淡水和食物,3000多人差不多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作战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冲角战术已经逐渐被淘汰,海战的目的不再是摧毁敌人的战舰而是消灭敌人战舰上的人了。
马廷强为什么残疾2、前风帆时代:
3、利用风帆行使船只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发明,欧洲也很早就开始使用风帆。可以定论的考古发现表明,风帆的使用已经有5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开始使用不代表具有一定规模,真正的风帆时代还是在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帆船开发比较早,但是定型也比较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丝毫的变化。欧洲人从帆桨并用开始逐步在海洋上拓展。首先是维京人的海盗开发,过去的神话传说现在已经得到了一些证实。维京人是世界上比较早的海洋民族,足迹踏遍欧洲。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俄罗斯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征服了冰岛、格陵兰岛甚至还在北美洲登陆,这种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说明维京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维京人的船制作比较简单,没有使用已经被广泛采用的平接法,而是塔接法,这在当时来说并不是先进的做法。简单来说平接法就是船板要平接合缝,用沥青填补缝隙,船底比较光滑,利于行驶;塔接法就是船板互相叠加,每隔一段就用绳索捆扎起来,不使用金属钉子加固。这样的方法船底的平滑程度不高,但是相对的会增加整体结构的弹性,在高海况条件下船只的生存性更大一点,这也许就是维京人完成远航的一个客观因素吧。维京人的航海热情激发了传统海上贸易国家的兴趣,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人、希腊人、拜占庭人等等,在传统的海船基础上,结合维京人、中东人的技术,开始制造全新的船只样式。现在
的发现表明,维京人的船只是没有甲板的,吃水也比较浅,干舷也很低,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惊涛骇浪里面活过来了。9世纪开始,地中海周围国家开始制造一种双层甲板,安装2~3个桅杆的帆动力船只。这个时代开始,商船、战舰变得模糊不清,样子没什么差别。船上都有首楼、尾楼,使用大三角帆,配置一排划桨手,在有风、无风的环境下都可以使用,排水量达到500吨,有个游戏叫《大航海》其中有一种船叫威尼斯炮艇,就是参考这种船的样式。随着船舵、风帆索具、锚、航海定位装置的逐步引进,欧洲船只开始逐渐发展以来。海洋贸易不再是沿岸贸易,开始向大海深处走去。灵活的运用风力,准确的掌握方向,这时候欧洲制造了很多种样式的帆船,共同的特点都是:机动灵活、操纵方便、适应多种海洋条件、安装火炮、商战混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临近,一个全新的大帆船时代到来了。不过,和同时代中国的欧洲的船只吨位还是偏小,还是无法和中国帆船相提并论,哥伦布、达*伽马的远航还使用的是几百吨的快帆船。不过,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西方开始重视海军的独立作用,并开发出海上封锁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海军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国家力量,欧洲人的触角开始向世界伸展。
3、大帆船时代:
4、在中世纪的帆船时代,海军的战术开始沿袭消灭人员的做法,现在不同了,火炮的使用,使海战重新回到了摧毁战舰的战术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海军的作用,海军的比重逐渐增加,全索具帆船成为欧洲的主要船只样式。这种船的航海性能十分突出,适应了正在兴起的欧洲贸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认真考虑了火炮战术在海军的应用,在船舷安装火炮,由于设计当中已经注意了承受火炮的冲击力,机构特别结实;同时,为了尽可能多的安装火炮,甲板设计也被认真考虑。巨大的、“威尼斯炮艇”式的单层甲板平底战舰退出了海军的主要装备名单。毕竟,这种搭载3000人以上的军舰(比当时一个欧洲村庄的人还多)消耗的费用太高,航程也非常有限,需要沿岸星罗棋布的港口、补给基地的支持。没有巨大的财政支持,保持这样的一支舰队几乎就是自杀,不需要打仗,也可以拖垮一个国家。1571年着名的勒班多海战就足以说明问题。欧洲基督教联合海军的战舰数量和土耳其海军几乎相差无几,但是凭借火炮优势(联军1815门火炮,土耳其军750门火炮)才勉强取得了胜利。一般的介绍认为,这场战役遏制了土耳其向欧洲的拓展,凭借海军优势,联军保卫了基督教国家,是划时代的重大胜利。但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当时忙于平定巴尔干内乱,放弃进军欧洲是万般无奈,毕竟是无暇顾及。在强大帝国财政支持下,土耳其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恢复了它的海军,同等战舰数量迅速达到战役以前的水平,这在欧洲是不可想
象的,完全是由于政治原因,土耳其才没有恢复继续作战,不然,欧洲的末日就要到了。建造威尼斯炮艇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拥有无数的熟练工匠、丰富的木材资源,还有数不清的船坞。但是,没有火炮的战舰,令土耳其十分忧虑。这场战役的真正意义在于,结束了人员摧毁战术,回归到船只毁伤的战术上来。风帆全动力的时代到来了。说到这个时代,容易让人联想到英国海上霸权的崛起,其实,在这个时代,虽然英国打败了号称无敌的西班牙舰队,但是,它自身也不断受到蹂躏。西班牙人没有做到的事情,荷兰人做到了,海上马车夫们不但打败了英国海军,还占领了伦敦,着实让英国人喘不上气。
雪绒花英文版5、战列舰的时代来了。世界各国建造了越来越多的所谓主力战舰。1666年圣詹姆斯日海战的结果表明,保持一支海军舰队是阻止敌人进攻的最好办法,至少欧洲认识这样认为的。9英里长的战列线,88艘战舰没完没了的相互轰击,结果双方只有三艘战舰沉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进攻都变得毫无意义,海军变成了巨大的威慑力量。在这个时代,英国并不是世界海军发展的引领者,法国才是真正的先锋,并且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英国所做的就是紧紧跟在法国人后面,拼命的学习和利用。不过,对于英国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为了能够装下一百门重炮,船就得造得大,船大了帆就得增加,不然就跑不起来了,
同时还得保证不能占用太多的船员,节省下来用于打仗。在这些方面法国人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甚至成立了建造委员会,在每一个船坞具体指导建造工作。很快,法国海军在舰船技术方面开始处于领导地位。“74型”主力战舰和快帆巡航舰成为法国海军的标志,也很快成为西方世界的标志。但是法国人的技术浪漫没有转化为实力,在一系列国家政策失误以后,英国人才慢慢确立起海上霸主地位,虽然在这个时候英国海军还没有什么创新性的举动。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霸主,其实原因很简单。除了英国以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必须同时保持一支强大的陆军力量来保卫自己,而英国只需要建立一个大陆联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陆军方面英国花费的费用最小,欧洲其他各家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来摧毁英国的海军,对付大陆上的英国同盟者就已经是很麻烦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的海上霸权好像没有不成立的理由了。
4、蒸汽装甲时代:
5、告别风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也是一件无奈的事儿,更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儿。当大家沉浸在纳尔逊的特拉法加辉煌当中的时候;当欧洲正在欢呼平定了那个小矮子而带来的和平的时候。工业的革命悄悄的站在了海军的身边,明星死了 现在是替身
正在得意的微笑。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面貌,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很快就影响到了军事领域。步、火炮的新技术变革已经开始,但是,相对于陆军,海军对新技术的就显得小心翼翼,甚至是有些排斥。毕竟几个世纪发展起来的风帆战舰已经达到成熟,战舰制造、战术使用、人员训练等等日臻完善,轻易改变这些听起来确实有些“不现实”。19世纪初的木制风帆战舰达到了顶峰,设计和制造工艺已经没有什么改进的余地。然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中国古语“物极必反”。一场海军的巨变正在酝酿当中。不过,平心而论,19世纪初期的蒸汽机械确实不尽人意,体积太大、消耗太多、功率太小;几乎无法达到风帆战舰的水平。而且,在螺旋桨发明以前,蒸汽动力推动的船只使用的是所谓“明轮”,笨拙的明轮和突出机件都得安装在水线以上部位,火炮数量不得不随之减少,并且很不安全,极容易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世界各国海军不愿意接受作为战舰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作为运输船只,蒸汽动力船只还是有一定优势,至少它不需要特别考虑风向的影响。但是,惊人的燃料消耗也是蒸汽动力船只的重要弊端,为了保证足够的航程,必须设置大量的加煤站。如果从英国航行到中国,使用风帆船只需要5个月时间的话;使用蒸汽动力船只则可能不超过三个月,但是加上中途添加煤炭、锅炉检修等时间,实际上也差不多需要5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说来,蒸汽动力还不是一种成熟动力,确实还需要改进才能被世界海军接受。
兔子牙
6、但是,一个另外的新生事物却让世界各国海军迅速接受下来,那就是装甲,具体说是铁甲。爆破弹无情的摧毁了脆弱的木制战舰,第一场爆破弹战斗甚至被描述成了一场“屠杀”。在锡诺普海战当中,俄罗斯海军猛烈射击腐朽的土耳其舰队,让海军认清了木制战舰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在接下来的克里木战争中,法国人首先制造了三艘铁甲浮动炮台,“雷鸣”号、“熔岩”号和“毁灭”号,这是未来铁甲舰的雏形,是最早用于舰队行动的铁甲战舰。在对俄军要塞既定目标的攻击中,顺利完成了任务,而自身几乎没有损伤。克里木战争——从战争自身来说,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东西。但是现代战争和传统战争的分水岭,从这次战争以后,世界军事进入了现代科技战争时代。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中,蒸汽动力战舰也第一次现露出勃勃的生机。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螺旋桨出现在军舰上。一个题外话,关于螺旋桨的发明一般的说法是某个国家的某个人发明了螺旋桨,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宣称自己发明的螺旋桨:比如奥地利的捷克发明家约瑟夫?雷塞尔、英国人弗朗西斯?史密斯等等,这些人都将螺旋桨用于了实践性活动。如果说比较出名的话,英国的轻型炮舰“响尾蛇”似乎要更加引人注目,其轰动性效果在当时几乎是无人不知,而非今天我们说的那个国家的那条小船儿。这说明在一个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技术的进步必定是多元的,也只有多元化才有可能促进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而决非一两个人、一两件事儿,甚至一两个国家可以左右的。
7、言归正传,克里木战争催生了科技在战争中的大量应用。世界各国海军很快认识到将蒸汽推进系统和装甲结合起来才是未来战舰的希望,并且,很快开始了实践。克里木战争结束10年后,检验新式战舰的机会来了,这就是亚得里亚海上的利萨海战。这场战斗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战斗,本来不应该发生,完全是由于意大利的头脑发热(这次战争是意大利和普鲁士结盟进攻奥地利,历史上好像意大利和德国结盟从来都是失败,不知道意大利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范围内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优秀军队,相比较之下,奥地利则缺乏足够的实力来维持其海上力量。双方为数不多的新式装甲战舰展开了交锋,奥地利舰队用异乎寻常的楔型横队来对抗意大利的常规纵队,结果竟然是意大利海军失败。本来,这场战斗只是一次小小的检验,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世界海军的舰船制造和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舰首主炮加上冲角成为世界各国军舰的标准样式。虽然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但是,渴望新技术的海军们还是纷纷仿效这样的打法。很快,下一个验证出现了——甲午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