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Logistics)是指物质资料物理性(实体性)运动及其相关活动总称。作为使用价值的运动形式,物流可以创造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和形态价值。运输和储存构成物流的两大支柱。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来看,物流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生产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社会的流通与消费之中。
二、物流的价值 (一)时间价值:1.缩短时间——创造的价值;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二)场所价值:1.从集中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的价值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的价值3.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创造的价值
(三)加工价值(形态价值):这里的加工价值不是创造商品实体、形成商品的主要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带有完善、补充、增加性质的加工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物流中的加工价值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环节。
三、现代物流的特点 (一)与传统物流相比较,现代物流的特点:1.信息化 ;2.自动化;
3.网络化 ;4.智能化;5.柔性化。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现代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二)与其他商务活动相比较、现代物流的特点有关风的古诗 :1.实体性与虚拟性并存 ;2.实时性与预测性并存 ;3.合作性与竞争性并存;4.个性化与大众化并存 ;5.安全性和开放性并存 ;6.信誉更加重要
(三)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的特点:1.专业化的特点;2.社会化的特点; 3.一体化的特点。
现代物流管理是指对现代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佳配置,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依据现代物流运动的规律与特点,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物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原则:除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外,一般来说,现代物流管理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原则;2.服务原则;3.信息化原则;4.现代化原则
五、现代物流理论:(一)商物分离理论 ;(二)黑大陆和物流冰山理论;(三)第三利润理论;(四)效益背反理论和物流整体理论;(五)后勤理论;(六)成本中心理论、利润中心理论、服务中心理论;(七)供应连理论;(八)物流产业理论
第一利润:依靠挖掘劳动对象来提高利润
第二利润:提高劳动效率来增加利润
第三利润:通过降低物流费用增加利润
六、物流的起源: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 1915 年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 直译为实物分拨或实物分销) , 可缩写为PD。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围绕着战争物资供应, “后勤”( Logistics) 理论被应用于战争活动中。“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 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二战以后50年代末至60 年代, 后勤一词在企业管理中广泛使用, 使得物流的含义扩大, 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中国早期的物流概念来自日本, 且“物流”一词直接取自日语, 而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 家人幽默名年从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过来的。对于PD 和Logistics 两个概念, PD 侧重于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活动本身, 而Logistics 侧重于对物流的现代化管理, 故Logistics 外延更广。在我国, 有的物流权威学者主张, 将前者称为传统物流, 将后者称为现代物流。我国对物流下的定义是: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该定义与Logistics 相对应。
第二章
1、供应链的特点:(一)主体性 (地位、权限、利益不同);(二)复杂性 (成员、目标、业务的复杂性);(三)动态性 (成员、业务的动态性);(四)交叉性 (成员、业务的交叉性);(五)增值性 。
2、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以及控制。也就是说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条件下,为实现供应链高效率、低成本运行而采取一系列管理制度、方法以及方式等的总称。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一)协调机制(内涵、作用、构成);(二)信任机制(信任与供应链的信任机制、信任机制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供应链信任的类型);(三)信息共享机制(内涵与作用 、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方法 );(四)激励机制(内涵与作用 、类型、方法);(五)利益分配机制(内涵与作用 、类型)。
4、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及其含义:
VMI即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在一个相互统一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
JMI即联合库存管理,是指在销售过程中,分销中心将各个零售商(或分销商)的库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法。
供应链运输管理方法及其含义:VICS(协同运输管理):根据VICS在白皮书里的定义:协同运输管理(CTM)是一种在协同计划预测补货(CPF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模型,
在原有“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关系上,扩展至“供应商--发货人--第三方物流--收货商”的战略联盟,通过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协作,建立计划、预测、运输、库存等商品服务全过程的共同决策。
第三章
一、仓储决策
仓库的产权决策:私有或公共
企业仓储考虑的第一项决策就是产权,即采用私有仓储还是公共仓储。一般来说,产量较少,使用公共仓库是最佳选择。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私有仓库,因为此时可以将固定成本分摊到较大的存储量中去。
1、自有仓库—自有仓库是指企业自己拥有并管理的库存
美图秀秀卡通
优点:(1)较强的控制能力,自行管理与控制,根据顾客的要求实现储存产品多样化;(2)低成本优势;(3)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4)税收和无形资产方面的优势。
缺点:(1)缺乏灵活性,体现在位置固定,大小规及技术水平;(2)财务方面的限制;(3)投资回报率较低。
2、公共仓库(第三方仓库)—公共仓库是专门向客户提供标准的仓库服务的类型
优点:(1)节省资金投入;(2)缓解储存压力;(3)减少投资风险;(4)较高的柔性水平
缺点:(1)面临沟通方面的难题;(2)缺乏个性化服务
3、合同仓库—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合同约束,使用仓库内一定的设备、空间和服务。
特点:(1)提供定制的存储和物流运输服务(2)供方和客户共同分担与经营有关风险
优点:兼顾自由仓库和共有仓库的优点
企业仓储的另一项重要的仓储决策:采用集中储存还是分散储存,这一决策实质上是决定公司有多少家仓库进行运作,使用集中仓库系统的企业拥有较少的仓库,相反,使用分散仓库系统的企业拥有较多的仓库。
影响仓库数量的因素: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需要;运输能力;小批量客户的存在 ;需求量总是变化不定 。
仓库的大小及选址:与仓库数量和集中仓储还是分散仓储决策密切相关的另外两个仓储决策是仓库大小及选址的决策。公司必须从全局考虑仓库的选址问题,要以最少的物流总成本,达到对顾客服务的预期水平。最终的选址必须取决于运输、市场或地域特征等因素。一旦做出决定,再要改变,其耗费是巨大的,特别是采用私有仓库时。
综合设施定位技术:优选法;仿真模拟法;探索性模型(直观推断法)
仓库的布局和设计: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做个预测;估计各类产品的数量;将产品数量换算成需要的空间。
布局设计原则:利用一层设施;直线移动货物;使用高效的物料搬运设备;使用有效的储存计划;尽量减少过道空间;最大限度使用仓库的高度。
二、库存管理基本方法(1、2为书本提供,3、4为老师PPT提供)
1、 定额管理法:通过确定库存储备定额来实现对库存管理(P86)
2、 分类管理法:ABC管理法;ABCD分类管理法;关键因素分析法(P87)
3、定量订购法:是指在每一次再订货的时候订购固定数量的产品。
再订货点:应用定量订购方法的公司一般应该设定一个最小的库存水平,以便决定什么时候应该再订购固定批量的产品,一般称其为再订货点。当库存物品的数量达到了事先确定的水平,定量订购系统就会自动补充订货。
4、定期订购存货管理方法,也称为固定时期或固定检查时期法。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在固定的或规则的间隔期内订购存货,通常订购的数量取决于检查时现货和可用存货的多少。
订货成本与库存持有成本的关系
订货成本表示的是你每次进行订货所发生的固定支出,如采购人员出差费用等,是与订货次数多少直接相关,如果订货次数越多,那么订货成本越高,每次购进的数量就少,所以储存成本就越低。
三、各种运输方式及优缺点
优点 | 缺点 | 适用对象 | |
铁路 | 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能够连续运输,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货物,运行平稳,安全可靠,运输成本与能耗较低 | 投资高,建设周期长,占地多 | 距离远、运输量大的货物,如煤炭、矿建材料、矿石、钢铁、石油、谷物、水泥等 |
公路 | 机动灵活(可以进行门到门的运输)、速度快、投资少、可靠性高、对物品损伤小 | 运输能力小、消耗高、成本高、生产率相对较低 | 批量小,距离短的货物,如纺织及皮革制品、橡胶与塑料制品、仿金属制品、通信产品及照相器材 |
水路 | 运输能力大,运距长,费用低 | 运营范围和运输速度受到限制,易受气候影响 | 数量大,运距长,价值低的货物 |
国旗尺寸标准航空 | 运输速度非常快,对货物的振动和冲击小,节省包装费用 | 运输费用高,场所受限制,容易受气候影响 | 急需用,易腐烂与易变质的货物 |
管道 | 成本低廉,受天气情况影响小,可长期稳定使用,安全性比较高,运输能力大,运距长,货物损失极小 | 运输方式不灵活,运输物品品种受到限制,运输速度较慢,造价昂贵 | 流体的能源物资,如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等 |
四、运输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表现
1、运输合理化的标志:衡量运输是否合理可主要从运输距离、环节、时间、费用、工具等方面来评判,即运输距离是否最短、环节是否最少、时间是否最短、费用是否最低、工具是否合理等。在具体过程中,需实现系统最优。
注意问题:要有效的解决合理化标志存在的背反问题;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P95)
2、实现运输合理化的途径: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和运输网络配置;合理选择运输工具与运输方式;组织直达运输和“四就”运输;开展联合运输和集装箱运输;严格按照合理流向图组织运输。(P9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