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试说明
学习要求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2.联系本专题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纽带作用,适当联系必修Ⅰ的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大体经历了“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论战——广泛传播”的历程)
2.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史,结合必修Ⅰ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政治史,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思考:北大成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原因?
①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
②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来北大任教,促进思想活跃
③《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主要撰稿人,宣传新文化。
门外汉打论语一句(4)口号:“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寒假实践报告范文
演员王晓晨
1、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文学革命的开始: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主张用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主张推到陈腐的旧文学,建设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②典范:鲁迅《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1、首倡: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章泽天爸爸
②随后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2)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新版教材没有
A\原因: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
B\过程: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从根本上改革社会制度。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挑战,指出必须根本解决。
C\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较量(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D\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办补习学校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吴大维电视剧——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
1李嘉欣图片年轻照)酝酿:1920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1920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同年,在北京成立共产党组织,李大钊为书记;
2)建党: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宣告中共诞生。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怎么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学习方法很重要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
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小编推荐: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和建议
5.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