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干货|消费品的成长性分析框架(1)-(6)
(1)刚需
导读:
行业的成长潜力取决于其刚需程度,最终反映在普及率上,刚需反映的人类或者某一类人共有的本性,分析这一本性很重要。需求的替代比较容易被观察,但是创造新的需求则是困难的事情。探讨一个问题:VR会是刚需吗?会是多大的刚需?
范论上一期还是在2015年8月,中断至今。一是因为范论整体上需要的比较多的思考,并不是简单的周报,所以才具有可读性。二是因为范论想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来思考问题,并不想真的只讨论家电行业本。从本期开始,我们试图从家电的角度出发,去阐述一下我对消费品的理解,也会比较详细地回答市场经常问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个没有技术壁垒的产品凭什么可以有20%净利率(老板电器)?凭什么这么不合理的事情还能持续?
65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想谈谈对消费品的一个基本考虑,怎么看待成长性这个问题。这一期,谈的是刚需。
我在2016年度策略报告里画了下面这张图,来阐述家电行业的发展阶段,但是这张图想表达的意思更多,是对整个家电行业,乃至消费品行业的成长性框架的思考。后面几期,会一个个剥开来讲,今天我们讲第一个圆圈,普及。
普及这个词,换个说法,就是今天要说的主题:“刚需”。电信员工工作总结
一个消费品的空间,一个最关键的变量就是它是否是一种刚需。什么是刚需?就是对某些人而言,这些产品是必不可少的,或者换句话说,只有能买得起,就一定会想办法买的。刘嘉玲被强迫免费拍片
我们看家电行业的大家电品类,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就是刚需程度比较高的,所以它们的百户保有量可以接近100,甚至超过100,比如空调就会超过100。
上世纪80年代,家电还属于奢侈品,能买的起冰箱的,绝对是有钱人,空调就更不用说了,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那时候普及量很低,但是绝对属于高刚需产品,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不过,只要有买的欲念,就是刚需了。高刚需的产品,市场空间才会大,否则成长性肯定是有限的。很多小家电在中国就只能是低刚需产品,比如馒头机这一类的,有需求,但刚需程度很低,所以市场空间有限。
判定一个东西有多大的需求其实很难,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真正刚需的产品一般有两个特性:1)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全世界人类本性所向(也就是那都一样)。所以,国际比较可以提供很多参考。关于国际比较,我们晚一些也会做很多工作。下面这张图是美国的家电保有量情况,就是中国的参考。
判断刚需的程度
所以判读行业成长潜力最方便的几种方式是:1)国际比较。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一层
业务员的岗位职责层拆分,当然要再加一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化分
析。常讲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就是比较宏观的对比,而电视空调保有量这个层面,就到微观比较了。
2)可比需求。对于没有现成案例的行业,看的是可比需求,比如在智能手机流行之前,手机已经很普遍了,对通讯的需求,对信息的渴望,已经是一种现实,所以,智能手机的刚需程度,
可以参照功能手机的普及程度来判断——只会更刚需。
3)已知需求。对很多产品而言,之所以没有普及不是因为没有需要,而是因为价格。简而言之,不是不想要,而是买不起。就像前面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冰箱空调一样。人人都想
要,只是买不起。这一类产品的前景是很明确的:只要成本能降下来,后面就不用说了。除了家电,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奢侈品,女生很少没有对某品牌包包和鞋子的冲动和幻想的,香奈儿、Prada、Dior、HERMES、巴黎世家……哦对了,还有LV。LVMH的股价最近几年走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LV从奢侈品慢慢堕落为轻奢侈品了,价格降了,大家都来买,所以很多人再也不用LV,认为她已经堕落了。现在北上广深挂LV的比率要明显高于香奈儿,这是已知需求释放的好案例。
判读行业成长潜力还有几个比较危险的途径(但是往往是处于无奈,因为预测本身难度就超过了人类智力的极限):
1)不合理的类比:如果说,欧洲人都使用冰箱,所以中国人也都需要冰箱的比较是正确的,因为冰箱无论对英国人、美国还是中国人而言,使用的目标都一样,这是基于共通的本性。但是如果说因为美国人平均每周吃3个汉堡,那么就推断中国人也会每周吃三个汉堡,就不对了
——只要是人都需要吃饭,可是吃什么却差别很大。2)把自己的喜好当做全人类的喜好:如果说,希望住大房子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这个判断没错,那么全世界人都喜欢玩XBOB或者PlayStation就肯定不对。如果把自己的爱好看做是全人类的爱好,就很容易犯错。这个其实发
生了很多次,比如GoPro,比如无人机,比如游戏机,比如Nest。正在发生的,比如VR、比
如AR、比如电动汽车。
其实很大部分新兴产品的成长潜力都是难以准确判断的,特别是那些试图挖掘人类未知需求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创业者会失败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创新产品会失败的原因——智能可穿戴产品存活率就很低。对这一类产品的投资是需要小心谨慎的,我们当然都期望刚好
买到一个所有人都没预料到,但最后爆发的产品或公司,但是,这跟在里摇骰子或者拉老虎机没
有太大区别。
关于VR的讨论
最后无聊说说对VR的一些想法。这不是我的领域,但是跟我还是相关的,因为很多人会想问:VR最后会完全取代电视机吗?
如果能,那么VR标的现在不管多少倍都是可以去买的,买一个组合,五到十年里你肯定赚得盆满钵满。不过,真的能吗?其实就涉及到VR是不是刚需的问题,换个角度,什么人需要V R?需要VR做什么?他们愿意为此花多少成本?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很重要,问的是需求的来源,欲望的本来。
我个人认为VR是有很多人需要的,几个领域很明确了,一个是游戏,一个是动作片。所以这两个
领域你要问的是,多少人离不开这个?还有哪些领域有可能呢?远程会议?商业展示?设计?我觉得都可以评估,商业展示我觉得是刚需,比如出境游;设计也可能,把平面设计的逻辑改为真正意义上3D的,但是也有可能是钢铁侠里的模式,不是VR,而是3D显示;远程会议,可能埃及神话人物
还是要看成本吧。
那么有没有可能代替电视,家家户户VR呢?好像概率不大。我的理解是,电视大部分时候不是用来沉
浸式体验的,而是一个背景音,家里老人、家庭主妇、聚会的时候,要有个氛围,需要一个能有画面,有声音的东西,这就是电视大部分时候的功效:一个氛围发生机。还有一个功效是一起无聊,分享无聊,看电视剧,看电影,这种。这个刚需所在。那么VR作为一个比手机还要私密的设备,怎么替代电视的这个功能呢?我没有想象出来,各位可以自己脑补。当然,另外一个问题是成本,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
这只是我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对,说不定100年之后的人类就像骇客帝国里一样,生活在虚拟世
界里,醉生梦死,精尽而亡就可以了,那样的话我上面的讨论跟没讲差不多(笑)。
结论
大的成长机会都来自于刚需,刚需大都出自人类本性,吃穿住行玩,这种需求是有动物本性的,有文化共性的东西,创造一种新的需求成功的概率很低,预测一种潮流成功的概率也很低。这就是投资的风险收益比问题了。投资一家只做有明确市场的产品的公司,弹性小,但是成功率高;投资一家靠创新产品来挖掘潜在需求的公司,想象空间大,但是成功率却比较低。比如苏泊尔和九阳。
(2)效用
导读:
祭奠英烈的话所有的消费升级都是在降低性价比,升级停止了,性价比因为
竞争会持续提高,这是消费品的重要特性。要理解专业市场和
非专业市场的区别,他们的投资逻辑是不一样的。只有理解了
非专业市场的特性,你才会理解那些销售超低性价比产品的公
司存在的理由,你才能理解为什么老板电器产品性价比那么低,份额还在上升,难道是消费者都疯了吗?答案或许是,他们是
真的疯了。
上一期(65)我跟各位讨论了下面这张图的第一个单词“普及”,讲的是刚需,刚需反映的人类或者某一类人共有的本性,分析这一本性很重要。这一周我想说说对第二个单词的看法和思考,“升级”,换个表述就是价格。
刚需讲的是量,房子是刚需,盐也是刚需,量都很大。行业成长空间的另一个维度,当然是讲价格,量价分析都有了,空间就画出来了。
价格与效用
经济学分析供需关系的时候,并不直接使用“价格”,而从所谓的“效用”开始。经济学家说,你饿了,吃一个馒头,效用很高,吃第二个馒头,你就觉得没有第一个受用了,如果逼着你吃20个馒头,后面的全是负效用,因为你吃不下嘛。每一个馒头都是1块钱,但是对你来说,第一个馒头值10块,100块,甚至1000块,不吃你就饿死了,但是第10个馒头开始,你一分钱都不想给,倒贴钱给你你都不想吃,再吃就撑死了。之所以要提这个,就是要为我们后面的讨论做铺垫:价格到底是什么决定的?
经济学的典型分析时效用曲线,反映的供需两方面的力量,最后的均衡反映出来的就是价格,所以价格是交易形成的。
所以,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从这个分析来看,肯定不是成本,而是供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