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6日,华灯初上时分,山城重庆弥漫着么蒙蒙细雨,南滨路上却是热闹非凡:900多张餐桌一字排开,组成了长达一公里的"万人火锅盛宴",一些市民呼朋唤友,携妇将雏前来品尝,一时间整条街道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空气中飘荡着"呛人"的辣香……
梦鸽真名"呛人"只是本地人中不嗜辣的"少数派"和一些外地观光者的感受,一位坐在火锅桌边即刻奋袖出臂,开始下箸的食客还在嘟囔"啷个回事嘛,一点儿都不辣!"
"万人火锅盛宴"是首届重庆国际火锅文化节的重头戏,曾经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锅"这次也摆了出来,它的直径足有10米,一圈儿围坐了近60人,据说熬一次底料就要用辣椒300公斤,花椒100公斤!
此后几天,晨报有一则新闻报道说:"火锅节中,16家国内外餐饮企业与秦妈、德庄、维也纳、小天鹅、苏大火锅等16家重庆火锅喜结良缘,做重庆火锅在当地的总代理或加盟店,其中,苏大更把'版图'扩张到了新加坡。"
重庆火锅口味特点是麻辣,近年来,它的盛行是辛化在中国兴起的明证之一。而辣椒进入中国不到400年,却早已红遍大江南北,终结了延续2000年之久的花椒时代--辣椒为什么具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吃辣椒是否有益健康?中国最能
吃辣椒的地方到底在那里?
传统香料品种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熟食,再到利用辛辣作料来压腥、驱湿,期间经历了何等漫长、复杂的演变,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得到定论,我在研究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时,发现中国最早提到"辛味"的可能是《诗经》,其"有椒其馨"等诗句中的"椒",即指花椒。
细考起来,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除了花椒,还有姜、茱萸、扶留藤、桂、芥辣等,在明代以前,花椒、姜、茱萸三者使用最多,被称为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是为"三香"。
花椒为"三香"之首,在中间古代有川椒、汉椒、巴椒、秦椒、唐椒、蜀椒等十多个名称,说明其广泛种植于长江中上游和华北地区,国人对花椒的利用,起初是作为敬神的香物。《诗经》中有一首"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莜,贻我握椒",讽刺的是带着饭锅远行的女巫,竟然把花椒随随便便送人……到战国时期,《离骚》中出现了"巫咸将夕将兮,怀椒糈而要之"的记载,意为巫咸神将于今晚降临,我准备用花椒饭来供奉他--这说明花椒已被食用了,楚人以花椒入酒,制成了椒柏酒,名满天下,还开创了用花椒和泥涂墙建"椒房"的先河,取的是花椒温暖、芳香、多子之意。及至汉代,宵廷亦兴起建"椒房"的风俗,此后,"椒房"渐渐成了后妃的一个代名词--妃子姓萧为萧椒房,姓孟则为孟"椒房"……
对历代菜谱进行的统计表明,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中,举国上下22%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这个比例是37%!
而古蜀国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花椒产地和食用地,早在晋代的《华阳国志》中,就记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指蜀人喜欢吃以花椒为主的辛辣口味。此后,蜀有"人家种之"之风俗,意思是说就像今天蜀人习惯在院内外种竹子一样,家家都种上花椒,然后"自食其果"。到明代,仅宫廷中从四川一年采办的花椒就达8000斤,足见花椒对宵廷饮食的影响之大
尚滋味好辛香
不过,明清以来,由于辣椒、胡椒的大量使用,花椒的食用大大减少,清代花椒入谱仅占18.9%,而且基本上全被挤压在四川盆地一带。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的人们全部谈"麻"变。比如孔府菜有一例"油泼花椒豆芽",便兴起于清代。
据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出巡到山东孔府时食欲不振,恰好这时有新鲜的绿豆芽,当时的孔府大厨万般无奈之中,先将鲜嫩绿豆芽用开水焯了一下,而后把
数粒花椒爆香,再把豆芽下锅翻炒几下,随即盛盘献上。乾隆从来没有见过炒黑的花椒粒,就问:"此黑者何物?"答曰:"花椒,用以提味。"乾隆出于好奇,用筷子夹了一些品尝,忽觉胃口大开,于是称赞有加。从此,"油泼花椒豆芽"便成为孔府一款名菜,流传下来。
山茱萸
在花椒时代,"三香"中茱萸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唐朝诗人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入了小学课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因为出生在重阳节,自称为"茱萸的孩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称茱萸为"越椒",说茱萸有浓烈香味,可人药。从植物学上,茱萸分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前者比属山茱萸科,现在一般入药;后两种属芸香科,有刺。至于古人于重阳节用来制作香囊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已不得而知。而顾名思义,只有食茱萸是当作辛香料来食用的,被称为野辣子,然则怎样食用,也没有发现史料记载。我只是在网站上看到过报道,说直至今日台湾一些时髦女子因为畏惧蒜味,还把食茱萸像剁辣椒一样剁碎,然后加酱油调匀,当作调料来吃凉面。
生物入侵--辣椒革命
中国传统"三香"的格局改变,统治了2000多年的花椒退位,茱萸淡出,主要"归功"于发生在明代末年的一次规模庞大的物种入侵。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番茄、辣椒等在当今中国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物都是那时候登陆中国的。
辣椒起源于新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种类繁多,栽培历史及其悠久,考古发现,在墨西哥中部
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遗迹中,曾有一种野生辣椒的种子出土。细论起来,辣椒有5个主要的栽培品种,起源于三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亚马逊河流域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
金在中妹妹15世纪末,为了寻求胡椒而航海西渡的哥伦布,到北美大陆后发现了辣椒,并把它带回了欧洲,据邹学校先生编纂的《中国辣椒》,辣椒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大致是这样的,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至16世纪中叶辣椒已经风靡整个欧洲;旋即,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辣椒传入了印度,明朝末年引入中国,17世纪;辣椒传入东南亚各国。
1591年,高濂著《遵生八笺》,已写到了辣椒--"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红,甚可观"。而后在《花镜》、《广芳谱》、《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中,辣椒开始以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茹椒、辣角、秦椒等名字频频出现。
辣椒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呢?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分为两派:一说辣椒经由西北丝绸之路从甘肃、陕西传入中国;其二,则认为辣椒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系,是从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最先传入的。但是,两派基本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现在最新研究表明,辣椒可能最先传入江浙、两广、贵州、湖南等地,后又流布于西南等地区。
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从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开始,贵州地区大量食用辣椒了。乾隆年间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
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嘉庆时有记载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
尚滋味好辛香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1862年─1874年)贵
州人是"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包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并不十分普遍,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间,湖南食用辣椒已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都要放辣椒了。
蒋劲夫受伤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都没有种植和食用辣椒的记载,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年间。从四川嘉庆年间种植和食用辣椒的地区来看,主要在成都平原和川南、川西南和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开始普遍起来,以至辣椒在四川"山野遍种之"。光绪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更为普遍,除在民间广泛食用外,经典菜谱中已经有了大量食辣椒的记载。
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各种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有热油海椒、海椒面等,特别是川菜中的回锅肉正式见于书面记载了。在清代末年,食椒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张杰家庭背景
云南在什么时候开始食辣?邻近贵州的云南镇雄在乾隆时期食辣椒,但在乾嘉时期云南食用辣椒并不
十分普遍。到光绪时期的《云南通志》中也无辣椒的记载,但民间早在光绪年间,便开始大量食用辣椒了。据清代末年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他的父亲在雅安发现每年经四川雅安运入云南的辣椒,"价值近数十万,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于川人也"。故清末徐珂《清稗类钞》称:"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据《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嘉庆年间江西已经种植食用辣椒了,光绪时期,江西地区食辣椒已经较普遍了,今江西南康辣椒酱便十分著名。
辣椒传入中国约400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花椒的故乡四川盆地内,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从饮食中大量退出。打春在娘家对谁不好
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威力无比的辣椒使传统的任何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只是这场革命,由于那时的交通和信息的制约,显得有些缓慢而已。
国产动漫排行榜如此,辣椒传入中国不到400年,但它在前200年里即红遍了全中国,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改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