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第十辑
孙俪录音唤醒铁粉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振忠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1月12日至1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到会或提交了论文。本次会议共举行了六次大会,有41位代表作了报告,并安排了两次分组讨论,分别就中国历史地理理论和地理学史、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区域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萧亚轩个人资料简介谭其釀教授作了《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报告,阐明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发展远景。他预言:“历史人文地理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中最有希望、最繁荣的分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簪代的。”对此,农会一致认为,报告对开展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是非常准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次会议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新的开端。
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研究的涉及面很广。马正林从地貌、交通和经济区诸方面,论述了中国早期城市兴起的地理特点;叶骁军《关于古代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几点浅见》,着垂分析中国
城市发展的四次高潮,并介绍了“城市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王守春认为.历史上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从空间上的统一到空间上的分襌,是一今重耍的历史人文地理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张津、李那尝试着运用原型理论和行为理论,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原型、行为和空间,作一新的认识;李孝聪的视角比较独蒔,他研究了明清以还会馆在中国城市中的分布,进而指出,会馆为异地文化在当地生存保持其文化传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殊的“社区”,尤其是育业职能较强的城市中,会馆具有相当特殊的功能。涂了上述宏观或概论性的阐述以外,赵永复、陈代光、陈新海和杨纯渊等"分别就黄淮海、岭南、青海和山西等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市的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郭黎安《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杜瑜《唐代以后长江口外贸港移徙不定的地理环境》和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那粮食业市镇与米市》诸文,则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城镇兴衰。其中,樊树志认为,粮食业市镇与米市的兴旺发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的持镇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苏湖熟,天下足”让位于“湖广熟,天下足”,不仅不意味着本地区农业的衰退,恰恰相反,它昭示了该地区农业已跃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单个城市作个案研究,涉及到城市起源、类型、功能、布局和规划等。妹尾达彦《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的都市结构比较》一文,详细探讨了两京都市结构之嬪变、职能分划之进展。该文图表资料翔实,反映了日本学者的硏究特。景爱和侯仁之,则分别就金上京和明初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与城
温岚图片
228
市布局,作了细致的研究。此外,米文平、张太湘、王绵原和李并成等,还根据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察,对古城遗址(如蒙古斡赤斤故城、金庞筋城、汉辽西阳乐故城及武威郡诸县城)的文献记载,加以补充或修正。与城市地理研究的繁荣情形相较,农村聚落的研究则相当单薄。故此,《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就显得格外突出。作者滨岛敦俊通过对农民的共同信仰及祭祀的研究,考察了明清时代至解放前江南三角洲乡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以及“社会的共同性”,以探索地域性社会集团的具休内涵。
文化地理的研究,典型地反映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新进展。邹逸麟在《南宋(舆地纪胜〉中的人文地理资料》一文中指岀,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包含了十三世纪南中国人文景观的基本概貌;它的出现,將中国人文地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此为基本史料,完全可以将两宋时代南中国人文景观比较详细地复原过来。周振鹤认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及其次方言的地理分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代的移民运动和历史行政区划,是影响汉语方言地理的两大要素。对此加以深入探讨,不仅是文化地理的重要课题,而且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胡阿祥的《中古郡望分布》,用郡望分布图、郡姓对照表,勾勒出中古时代不同时期曲郡望分布和郡姓高下、数量及其变化。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门阀地理格局,这在国内尚不多见。在区域文化地理方面,武弘麟分析了永嘉农村文化如何由宋代的耕读社会演变为明清宗族社会的过程;周跃云、董力三等,则对湖湘文化的地域风格和持,作了比较细致的探
人口和移民问题,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焦点.。费省《论唐代关中的人口迁移》,从迁移过程、原因、特点及影响筹卢而,对唐代关中人口迁移过程作了初步探讨。他指出,唐朝关中人口迁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唐末长安人口举城迁往洛阳,促成全国政治中心之断然东移。王育民认为,对顺治年间人口陡增、康熙前中期人口发展的迟缓,以及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对人口的影响等,都应加以重新认识和评价。在《关于<中国移民史〉的若干问题》中,葛剑雄阐述了研究移民史的重大意义,对“移民”的标准和时、空范围都加以界定'报告指出,移民的素质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近现代移民
*对检讨以往移民政策、规划今后移民方案,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他还就移民史研究中对现有史料的定量分析、开辟新的史料来源,以及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等,都做了详尽的论述。曹树基根据几年来在长江流域200个县市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数千种家族资料的统计分析,讨论了明初移民的来源和数量,进而揭示出当时移民运动的基本规模。吴松弟关于《宋代福建人口研究》的报告,也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该文探讨了宋代福建人口发展、迁移及其原因:由于人多地少压力驱使人口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成为宋代福建商品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口外迁广东、广西等地,其主要目的是寻垦地,这也导致了福建文化的广泛传播。此外,龚剑锋也探讨了明洪武时期浙江绍兴府人口的数量消长及其地理分布。
对地图的评介,也有数篇论文。目前我国考古所见时代最早的地图—
—天水放马滩地图,吸引了三位学者的悉心研究。张修桂认为,放马滩地图的主要绘制年代可宦为公元前315年的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左右;关于该图的绘制地域及其特点,他以为,放马滩地
339
图除了一幅半成品外,其他六幅可分成两组,绘制的暑两个不同的地域;它以突出的水系,构成图面的总体框架,扩大主区、突出重点,这是放马滩地图的显著特。曹婉如《放马滩秦墓与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比较》和朱玲玲《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图与先秦时期的地图学》二文,则都将之与马王堆西汉图加以比较。朱玲玲认为,先秦时期的中国地图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针对以往对已有历史地图评论不够的现状,葛剑雄有意做了一些弥补。他在《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对《图集》确定处理历史上“中国”范围的原则、编绘的标准年代和设原则,以及《图集》尚存的缺点及其完善方案等问题,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北田英人在探讨了江南平原的潮汐现象及其对低洼沼泽开发的影响后指出,必须重视潮汐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有关湖泊及其岸线的标示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沿革地理方面,有许多关于具体问题的考证文章。石泉对古云梦“跨江南北”说以及赤壁之地望,都有详尽的考释。钱林书在《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疆域政区》一文中,对齐国疆土范围、齐国未尝设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鲜明《试论秦陇西部的西北疆界》认为,以往将今兰州、榆中一带划入秦陇西郡之地,
并把秦始皇长城及其疆界的西段定为自临洗沿洸水、黄河而下,至兰州北折与河套一带的秦长城相接,似乎并不妥当。郭声波推测了唐初河曲十六州的部落总数,以及各州的地望及其嫗变。在《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府北部地界的变迁》中,尤中和苏建灵认为,安南都护府北界的大部分是唐朝国丙政区之间的地界,对其进行调整,是唐朝政府根据行政需要而采取的措施,与今日的中越边界不能相提并论:安南都护府北部与南诏的地界是唐朝与南诏政权的地界,其变迁反映了双方关系的演变,同样不能与今日的中越国界相提并论。王新民的《段氏大理国建置考》,将有关的行政建置记载,纳入当时行政制度体系的变化轨道中进行了考察。此外,林汀水和冯季昌还分别对福建政区建置和明代都司卫所,作了考辨或论述。除了对具体问题的考证以外,不少学者还从地名学的角度,动态地分析地名的内涵及其嬪变。如陈怀荃的《苍梧考释》就指出,“苍梧”之名不断南移,与荆州之域不断向南开发、中南各族人民不断融合的过程恰相吻合,反映了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发展。龚胜生则论述了“天下之中”这一历史地理概念的姻变过程,他认为“天下之中”从洛阳到定陶再到南襄盆地的变迁,在概念上一面是继承,一面是变异,恵的变异趋势是;都城f都会一>区域;由政治中心T经济中心T多重意义的中心。靳生禾、师道刚以历代正史《地理志沢《职官志》和地理总志为主,初步论证了地方等第对一方经济文化之开发、交通商业之消长、防务边备之张弛等诸方面的历史作用。侯甬坚则立足于有关区域方面的历史资料,着重探讨古代区域思想和区域实践的内涵。他首次提出我国古代政区划分的总括人口原则、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和便宜赋税征收原则,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于经济地理和区域开发,司徒尚纪指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网络,从古迄今经历了萌芽、雏形、形成和拓展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从点到轴到面的演变历史、内外动因、分布格局、运行机制和后果等。辛德勇《明代贵州经济地理初探》,从行政建置、交通拓展和宫廷採买诸方面,分析了明朝贵州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农业区及新兴的城镇聚落,勾勒出矿产区、木材输出、粮食作物和经
340
挤作物以及畜牧业分布的基本轮廓。韩茂莉通过对党项族的过程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考察了西夏王朝农耕区的形成与发展。张丕远《乾隆时期在新疆的屯田与旗屯》和钮仲勋的《对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则集中探讨了新疆屯田及有关的水利开发。此外,黄锡之、李辅斌、李宾泓、郑川水和冯季昌等,还分别对太湖流域、晋冀长城以北以及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都作了广泛的探讨。
张栋梁结婚了吗
交通地理的研究论文虽然较少,但也不乏颇具质量的论文。如黄盛璋《于圍文迦湿弥罗行记历史地理研究》和华林甫的《唐代两浙驿路考》等;王文楚认为,唐代洛阳至江陵驿路,是一条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逋线,对于促进南北方政治联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唐代瓜、沙二州境内的冥泽及交通干线,王北辰作了细致的研究;傅宗科则以其亲身考察的体会,探讨了徐霞客记载的交通道路的古今变化。在历史文献研究方面,史为乐分析了《洛阳记》的流传过程及其历史价值。他认为,该书
是我国都市史志中较早而且是最好的一部,对研究汉魏洛阳城市布局有着重要的价值。曹尔琴的《张礼和<游城南记〉》,也详细分折了该书对研究古都长安的史料价值。陈桥驿在《评<胡适手稿〉》中,高度评价了胡适在《水经注》版本搜集和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也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此外,王剑英的《明枕总志评述》、周维衍的《魏源与地学》和秋山元秀的《顾祖禹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等,也分别评述了有关的地理文獻。除此而外,《历史地理学休例结构和时空观》一文,试图构筑历史地理的理论框架,引起了一些讨论。诚如作者张步天认为的那样,这种枸恩“还有待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充实完善
历史自然地理作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也受到了大会的重视,朱士光在《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指出,历史自然地理经历了萌生、形成和发展阶段,迄今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迁状况及其规律进行了全曲综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颇具质量的成果,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日益明显的学科。今后,历史自然地理学要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必须与环境变迁的研究更紧密地相结合,为此,必须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测试方式。在这方面,王尚义结合实地勘测和遥感资料,对昭余祁薮的变迁、湮塞及其原因作了探索;阚为则运用地层记录的分析,研究了苏北中部沿海平原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对于十三世纪温暖期中国北方气候干湿变化及其特征,满志敏也作了详细的探讨。另外,周魁一、蒋超和张柏忠等,对古鉴湖的兴废、科尔沁沙地的变迁及其历史教训,都有所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喜的借鉴。
赵梦西游3
今年适逢谭其礒先生八十寿辰暨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会议为此举行了报告会加以庆祝。陈桥驿、邹逸麟、王文楚、周振鹤和葛剑雄等先后发言,从黄河史研究、历史人文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等不同侧面,介绍了谭先生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综上所述,含氈所确定的促进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预定目标和“报告成果,交流经验,提供信息,讨论问题,商议合作”的具体效果已经达到,讨论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蜂蜜的功效与作用会后,大部分学者还对几座典型的江南市镇和东太湖作了两天的考察。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