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YU GONG ZUO/德育工作新时代“偶像”的社会教育价值分析
——以杨超越现象为例
胡芳菁 邓三英
自中国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偶像崇拜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如何发挥偶像的社会教育价值,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对以“杨超越”为个案的偶像效应进行解构,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分析偶像效应对青少年所带来的教育影响,提出“加强科学引导,树立良好榜样;适当情感依赖,增强自我独立;完善心理认同,准自身定位”等的教育策略。
一、“杨超越”偶像效应的解构
杨超越,一个普通的女孩。2018年6月23日,她通过大型女团竞演节目《创造101》出道,2018年12月15日,获“影响中国”年度演艺人物奖,并登上《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终特刊的封面,制造了社会热议的“杨超越现象”。
(一)“杨超越现象”是后现代审美趣味形成的偶像符号
范玉吉认为,“趣味,是一个感官术语,和人的味觉享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属
于身体性感官,它的引申义才是一个审美
判断的术语。”也就是说,趣味是更偏主
观性的一种产物。康德提倡审美趣味是人
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具有客观性、普遍
性和必然性的同时,也具有主观性、个体
性。偶像崇拜在传统意义上是权威性的绝
对服从、敬畏,甚至是恐惧的代名词,而
在“反叛精神”、“怀疑主义大行其道”
的今天,它渐渐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
个时代的年轻人,更注重自我感受与体
会,他们对偶像的喜爱其实是自我欲望的
投射与映照——我崇拜偶像,是因为他
活成了我想要活成的模样。这种后现代的
审美趣味不似现代审美趣味那么注重艺术
形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容的想象力创
作和先天禀赋的运用上。杨超越就是底层
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挑选出来的“草根英
雄”,她在偶像的传统业务——唱跳能力
上表现不精,但并不妨碍她思想表达所传
递出来的人格魅力,许多粉丝也正是因为
其有趣的灵魂而关注并喜爱上她,这就是
一种新的偶像符号。
(二)“杨超越现象”是去工业化的
反套路偶像
工业化时代,偶像产业同其他产业一
样模式化,标准的表情管理、标准的舞
台表现力、标准的人设等,从外形到动
作到语言,有一套完整的模板来教人怎样
当“偶像”。“杨超越”明显是一个去工
业化的反套路偶像,其身上有以下几个特
点。
1.“草根”的成长背景
杨超越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农村,没有
很高的学历,初三就退学外出打工,没有
很高的颜值,有过很坎坷的人生经历。她
最“草根”的成长背景,符合中国历史的
发展轨迹,跟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很相似,
让他们感到很亲切。然而她又与很多人不
同,她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不向命运妥
7
2019年第 8 期下
协,她代替他们成为了“自己的偶像”。
2.强大的共情力
共情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人类对于情感和认知的反应。现代社会中,共情成为人际交流沟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手段,共情力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建构行为,即通过共情让自己和他人对同一件事产生同样的情感认知,这种情感认知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偶像而言,共情力也是人格魅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创造101》作为一档生存竞演类节目,评判标准只以观众点赞量为最终数据,即获取观众喜爱为唯一标准。在这种评判模式和镜头24小时无孔不入的照射下,“人”本身成为了最重要的东西,与观众建立共情就能获得喜爱,超越现象能够引起巨大争议正是基于这一点。
二、杨超越现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打破阶层固化,追求新生活
杨超越在参加《创造101》前所代表的一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众。低出身、低学历、低生活水平的“三低”现象是这类人最大的特征。而在社会历史的发展浪潮中,这类人所占基数最大,获得阶级跳跃的可能性也最低。出身、学历限制了他们的眼界,而眼界又限制了他们的生存活动范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渐渐演变成阶级固化。杨超越的出现则打破这种阶级固化,她让人们看到即使是一年前还坐着乡村大巴从农村去往上海打拼的小姑娘,一年后也有可能傲然站立于巴黎街头。虽然这种事件的概率发生性非常小,但它仍然发生了并给人带来了希望。
2.保持初心,坚守善良
当今时代阶级固化、权利统治、金钱交易,互联网大爆炸下的信息碎片化无时无刻不在轰炸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而焦虑的本质是自身阶级遭到挑战超出认知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会被社会风气、身边同辈所影响甚至同化,拥有一个好的引导成为至关重要的事。
众所周知,杨超越在节目中遭受了历经长达三个月的网络暴力,网友们将她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地扒出来,赤
裸裸的放在世人面前观看、检验;记者在
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到她的老家,给她的
父亲看喷子们对她的上万条辱骂;甚至于
因为家庭原因,只能年少辍学外出打工这
一点也会被单独拎出来辱骂“文盲”,
点赞高达十几万。就是在经历了那么多
恶意伤害后,杨超越仍然选择保持善良。
2018年末,杨超越参加《回家的礼物》
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是什么时,她说:“我收到过最好的礼
物,就是这个世界对我的善意。”
3.自爱自尊
人格分析告诉我们真实源于本我的自
信,这种自信其实是向外界传达了一种自
尊自爱的正能量。同时,强大的自我又能
够很好的保护她不受到外界的伤害。影响
中国颁奖典礼的工作人员曾这样评价杨超
越:“她有一万种堕落的理由,但是她在
积极向上。”杨超越的生活环境注定了她
会遇到许多心灵上的挑战——利用外貌走
“捷径”,但自我的高度自爱使得她避开
了这些原则性的陷阱,正是这些让她在日
后参加比赛面对全网黑时,有了足够的底
气去抵抗这些风浪。而杨超越的出现其实
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证明,证明女性力
量一样可以成功,证明农村出身一样可以
张大奕是谁
成功。就像《中国新闻周刊》在影响中国
的颁奖词中写:“这个年轻女孩身上折射
出一个时代普通人的奇迹与梦想。”
(二)负面影响
1.传递不劳而获的价值观
杨超越身上最明显的标签就是“锦
鲤”,这个词诞生的最初定义是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寄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
特殊情境的影响,杨超越身上的“锦鲤”
变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躺赢。时至今日,
许多人都会通过转发杨超越来祈求心想事
成,这种现象说明,杨超越的成功在一定
快乐大本营白敬亭程度上让人相信可以不劳而获。中学生
世界观与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熟,如何正
确引导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抒发内心焦虑成
为了一个重要命题,值得人们去探讨。
2.娱乐至死的悲哀
同样是2019年“影响中国”年度人
物,在获奖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杨
超越以外,还有沈德咏、单霁翔、陶斯亮
等等,这些人,有的是一级法官,纠正了
许多冤假错案;有的是故宫馆长,以一己
之力提升了故宫的影响力;有的致力于扶
贫救济弱势体,用一生投身公益事业。
在专业领域尚未做出成绩的杨超越与他们
对比,确实会让人产生才不配位的感觉。
“世道变坏,不是始于小人的狂欢,
而是众人同流。”“杨超越”这个符号在
某种程度上是流量和资本的象征,曝光度
可以换来关注和流量,流量可以带来资
2019陈晓听到赵丽颖结婚后
源,资源又代表了曝光度,如此循环,这
也是为什么热搜和新闻会被娱乐消息层层
霸占的原因之一。而流量明星只重曝光没
有作品的特点则会误导青少年的发展,崇
拜对象从钱学森等科学家转移到杨超越等
偶像,也能体现时代价值观的转变。
三、杨超越现象的社会教育价值引导
(一)加强科学引导,树立良好榜样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个
阶段也是自主接触网络的启蒙期。从中
邓萃雯图片学生发展心理来说,中学生心理发展一
般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即在
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一个从幼
稚转向成熟,从依赖转向相对独立的过
渡期,但同时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内心秘
密,思想会更多收到同辈团体及社会风
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个共
同的“偶像”,会得到更多的认同感,
内心的情绪也可以通过表现对一个偶像
的喜爱而得到宣泄释放。
偶像崇拜主要是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和
社会认同,这个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快
速发展期,辩证思维开始出现,意味着他
们开始思考“我”是怎样的存在,“我要
成为怎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
需要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来模仿。模仿学
强东玥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过程而来的,
偶像正是一个重要的模仿对象,因为偶像
崇拜的心理让青少年可以在没有奖励的情
况下主动学习,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会
在其身心成长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
82019年第 8 期下
DE YU GONG ZUO/德育工作
论网络视域下高校农村学生的思政教育
田双双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培养不在局限于专业技术,而更多时候已经上升到思想层面。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透过理论层面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对学生全面的培养。网络技术进入课堂,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
技术的有利条件,提升农村学生的思政教
育质量,已经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
挑战。从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
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主动了解社会发
展现状,增加自身见识。
陈情令剧组火灾
一、高校农村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在当前高校农村思政教育教育中,很
多时候仍旧将教学重点集中在理论层面,
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轰炸。这样的教学方
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时代在不断发展,随着而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今是一个网络时代,教育和互联网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思想教育一直是开展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成长的基石所在。
用。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当正确看待偶像崇拜,不能一味地全盘否定,也不能不闻不问,应当科学地
看待这种“追星行为”,并且引导孩子学会理性客观地对自我和他人进行评判,从偶像身上寻与自身特质相符合的优点并加以学习,从而达到自我意识和社会需要的平衡。
(二)适度情感依赖,增强自我独立
前文提到,偶像崇拜主要是对偶像的情感依赖。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沛的关键期,但因为其心理的闭锁性,让他们不能直接将心理情感与老师家长分享。偶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连接桥梁,学生喜爱偶像是一定程度的情感转移和释放,老师家长通过了解学生所喜爱的偶像,可以增加两者间的共同话题,并且可以在交流过程中重塑老师和父母的权威。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往往缺少自信,以杨超越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偶像所拥有的很大的一个优点恰恰就是本我的自信,老师和家长可抓住这一点
对孩子进行鼓励,激发其自身潜能,帮助
他们树立自身理想,且将其具体化、现实
化,使学生完善独立人格,脱离偶像符
号,从偶像崇拜转化为自我崇拜。
(三)完善心理认同,准自身定位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
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个体长期处
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体验到的更多的
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我没有用
我”“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即认同感
缺失。对于偶像的崇拜,其实是属于一种
社会认同,即当我们喜欢上某一个共同的
偶像时,我们会默认我们属于统一社会
体,也就是“粉丝”。在这种情况下,因
为我们对偶像投入了喜爱行为,当偶像取
得一定成绩时,粉丝所处的社会体也会
受到作为体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
义,在无形间加强了社会认同。学校和家
长所要做的应当是在学生取得社会认同的
同时加强其个人认同,即建立自我认可模
式,通过偶像价值的学习,准自身定
位,也就是最开始提到的“我”要成为怎
样的人,在明确知道的情况下进行奋斗。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
(17C1288)、湖南省农村学前教育研
究基地课题《侗族幼儿文化适应的人类学
研究——以通道县为例》和怀化市社科课
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德育课程历史演变及现实思考》的阶段性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邓三英,(1976—),女,湖南省郴州市
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通讯作者:
胡芳菁(1990—),女,湖南省怀化市
人,本科,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通联:湖南怀化学院)
9
2019年第 8 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