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
文试卷(12月份)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嗟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3)姜夔《扬州慢》中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扬州城的萧条景象的两句是“,”。
柯蓝爷爷是谁2.(2分)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联是()
A.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名著千秋。
B.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C.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鸥野老心。
D.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从更宏观的“栖居”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历史一直都与流行病的历史相缠绕。正如英国建筑评论家迪耶•萨迪奇在《城市的语言》中所说的那样:“城市由物质塑造,也由理念铸就”,新冠疫情从_______上改变了城市的_______,更从_______上对_______进行了再界定。
①观念意识②空间形态③公共空间④公共文化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句简短的英文暖心话送老师①在今天,我们为何偏爱真实?
就业协议②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变得越来越稀缺。这种危机,既源自个人的选择,也是机构管控的结果。
③从个人层面来说,当代人趋于理性化,人格沦为可资利用的工具。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人的社会行动有一个经典划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合理性行动,指通过理性计算设计最有效的手段,达成某种特定的实际目的;价值合理性行动则是指,关注行为本身的价值,而不顾条件、后果如何。两种理性并不对立。问题在于,工具理性在各个领域的全面扩张。本应该用其他标准衡量的事情,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评估。事物本身的价值被遮蔽,存在的意义只在于其有用性。
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曾描述他接触过的这样一类大学生:课上听讲极认真,点头、微笑,与他互动,课下也积极与他讨论所学内容,一来二去,赢得他的好感。后来,申请留学,请他帮忙写推荐信,他欣然同意。而此后,这个学生就再没出现过。钱理这才发觉,那些点头、微笑全是投资。
⑤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人可能为了获利主动选择不真实。而当个人的人格从属商业逻辑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被迫选择不真实。⑥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取代众多与机器互动的工作。按照美
工作检讨书怎么写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说法,一个“人格市场”正在兴起:从前,工厂里的劳动力,用自己的时间、体力换取工资;如今,服务业中的雇员,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要出售自己的人格,以挣得薪水。在人格市场中,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种情绪状态,都成为可以且需要批量生产的商品。
⑦从空乘人员训练有素的微笑中,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确认了这一趋势,她称其为情感劳动。在入职培训中,空乘人员不仅要学习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感受和如何表达感受的规则,都由公司设定。受训者被反复规训,她们工作的稳定性与公司的营利都有赖于她们的笑脸。“笑容是你最大的资产,用好它。”因此,即便是面对乘客无理的要求、甚至是冒犯,她们也被迫要保持耐心和微笑。依靠情感劳动为生的人,他们的个人人格被公司征用,被程式化、标准化,且难以逃避。
⑧尽管就职业而言,并非所有工作都是情感劳动,但情感劳动的现象愈发普遍。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被迫营业”。“营业”原本是个娱乐圈用语。一个正在营业的艺人必备的业务能力就是“表情管理”,他要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在镜头面前保持最美好的那一面。现在,“营业”一词被泛化,白领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某种工作状态。比如,此前热议的“职场塑料五件套表情包”,几乎成了工作的标配,尽管自己真实的感受可能并非和发出去的表情一致,甚至私下绝不会使用这些略显土味的表情,但为了显得友善热情,为了工作沟通顺畅,不得不频繁使用它们。
⑨情感商业化对真实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不是不想真实,而是常常无法真实。如果真实了,就可能被批评为“不职业”。很多人因而会自嘲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通过与职业角疏离的方式,确认自我。
⑩一个事实是,在今天,我们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无论是个人主动地利用自己的人格,还是机构有组织地管控员工的情感。而正如霍克希尔德所说的:“情感越是受到管理,那么,我们就越是看重未被管理的情感。”从杨超越到张雨绮,她们凭借“真实”圈粉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她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里暂且不论)
(1)第⑥段加点词“人格市场”在文中指。
周艳泓的老公(2)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根据赖特•米尔斯的说法,人的一切都可成为“人格市场”里批量生成的商品。
B.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了情感劳动的概念,并批评其在空乘业中的存在。
C.白领们借“被迫营业”一词形容自身的工作状态并表达了内心对该状态的无奈。
D.在情感商业化背景下,自嘲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是积极确认自我的体现。(4)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杨洋李一桐
A.选择工具理性往往是被迫之举。
B.衡量价值的标准不应是唯一的。
C.未被管理的情感越来越被看重。
D.对真实的损害应当被予以重视。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木之美
钱佳楠
①刚来圣路易斯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树深深吸引。华盛顿大学毗邻广袤的森林公园,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我直觉地联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又比如罗丹的“青铜时代”,人们自信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相信自我即美。很快,我意识到自己到底是个都市人,比喻都被我本末倒置了,中文里以“玉树临风”形容男子之美,也就是说,古人先意识到树的潇洒秀美而后才以此譬喻俊美之人。
②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新叶已经长成,猛烈的阳光下,那些叶子在闪闪发光的同时,又青翠欲滴。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
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少女聚在一起欢笑。瞧,我仍然用人来给树当参照。
③我渴望“听懂”无言的树,所以首先诉诸知识。闲暇时,我来不少有关树和自然的书,渐渐了解年轮不仅暴露树龄,还揭晓哪一年是旱年,哪一年则雨水丰沛。我也逐渐知晓有些树也分雌雄,比如银杏,以前在上海也常见,从没把它们和臭字联系在一起,然而到了这里,一到秋天,简直受不了银杏果实那股刺鼻的馊臭味儿,才明白故乡种的多是雄株,而这里种的则是会结果的雌株。我还下载了一个应用软件,时不时“扫一扫”树叶,让手机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和属性﹣﹣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④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因为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就好像我们区分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标准不过是哪些长得可爱,哪些长得古怪,又或者哪些有益我们的农耕,哪些则糟蹋我们的作物。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
⑤还有另一种聆听树木的方式,就是从树的身上寻哲理和深意。美国中西部经常遭遇雷暴,我见过
不少被闪电劈去半边,或被风削去一肢的树,但只要没被拦腰斩断或者连根拔起,它们依旧傲立。类似的情景曾经给身处政治风暴中的诗人牛汉带来鼓舞,他写下《半棵树》:“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逆境成了生命力量的明证,而非末日。南北战争前,北方政客对南方奴隶制的姑息和容忍,让亨利•戴维•梭罗对美国的现实和未来感到沮丧,最后他也是在树身上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是种子所包含的无限未来,虽然眼前的树林被伐光了,但只要土壤里还有种子,等个十年二十年,又是郁郁葱葱;人类的文明也一样,只要正义的种子还在,眼前的黑暗终有过去的一天。
⑥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主人公周慕云说:以前的人,心里有什么秘密,他们会跑到山上,一个树洞,把秘密全说给它听,说完后,再用泥巴堵上,这样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知道。电影尾声,周慕云特地跑到吴哥窟去对着树洞倾诉,尽管这一幕在我看来,多少有一点造作。而今,时常在森林公园瞥见树洞的我时不时怀疑,这种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激励和慰藉的习惯难道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孔夫子很早不就说了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