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第4卷第08期
“米姆”:一个媒介社会学概念
刘颍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米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进入数字时代后,“米姆”的生 产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众多新现象,‘‘米姆”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本文 从米姆的概念、研究综述以及互联网语境下的“米姆”几个方面,对“米姆”这一概念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手机怎么修改自家wifi密码关键词:米姆;互联网;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8-0018-04
“米姆”是一种基本的文化单位,它通过非遗传的 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米 姆”则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 网文化基因,无论是当年的“我爸是李刚”“贾君鹏,你 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江南STYLE”,还是近几年的“我不 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转发锦鲤”“精祌
小伙”,这些 网络流行用语或歌曲、视频等都是成功传播的“米姆”。“由‘米姆’营造的数字化奇观(Media Spectacle)正发 展成为新闻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新常态’”。[1]
—、"米姆”的概念回顾
(一) “米姆”的基本概念及流变
“米姆”(Meme)又称作模因、弥因、谜米等,该词源自 希腊单词mimeme,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 因》[2](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他指出“米姆”是“一 个能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的名词,或是能够描 述‘模仿’行为的一个单位”,这种文化单位包括图片、视 频、服饰、观念、音乐旋律等。“米姆”这一概念是基于达 尔文进化论而产生的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但它与进化论中所描述的“基因”不同,基因具有生物遗 传属性,是代与代之间的传播,耗时较长,而“米姆”是两 个个体之间的传播,往往在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传递。
“米姆”这一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研 宄的不断推进它也在不断完善。苏珊•布莱克摩尔[3]在理 查德•道金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米姆”的概念,她 认为"‘米姆”的核心是模仿,“储存于大脑(或其他对象)之 中,并通过模仿而被传递的、执行各种行为的指令”任何 一个事物,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播,那么,它就 是一个“米姆”。进入数字时代后,利莫•士弗曼[4]进一步 指出“米姆”是“一组有共同特点的内容、形式和/或立场 的数字项目,这些数字项目在创造出来时为所有人所知,诸多用户
通过网络对这些数字项目进行了传播、模仿和/ 或转化。”其特点是“由个体到体的逐步传播、通过复制 和模仿不断传播、通过竞争和选择播”。
(二) “米姆”的类型及功能
根据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描 述,一个成功传播的“米姆”必须具备长效性、多产性和 复制准确性这三个特点:长效性指的是“米姆”需要满足长时间的传播、多产性指的是“米姆”能够产出足以 支撑其传播的衍生产品、而复制准确性指的是“米姆”所具备的意涵在传递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不变。相应的,“米姆”的传播过程可以分成“同化、保持和传递”三个 阶段,“同化”或者说“病毒感染”指的是“米姆”寻新 宿主的过程;“保持”或者说“病毒潜伏”指的是“米姆”在新对象记忆中保留的时间,一般来说保留的时间越 长,“米姆”得以成功传播的概率就越大;“传递”或者说 “病毒扩散”指的是“米姆”所停留的新宿主与其他个体 之间的交流过程。
虽然“米姆”是20世纪提出来的概念,但是随着互 联网时代的到来,“米姆”也逐渐走向数字化,互联网的 海量存储、快捷传播以及信息无损传递等特性使得“米 姆”的三大特点得到空前强化。与传统“米姆”相比,数 字化“米姆”不仅规模更大,更容易接触和模仿,而且在 互联网时代,“米姆”创造者也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即上传者既是传播者也是传播内容本身。因此,本文中所 讨论的是互联网时代“米姆”的类型。
根据利莫•士弗曼在《米姆》一书中的描述,数字化 时代的“米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基于 “真实生活”经历的“米姆”,这些“米姆”锁定在具体的 非数字环境中,比如“冰桶挑战”“舞蹈翻跳”等,在这一 类型的“米姆”中人们在不同的环境里模仿同一个动作,由此和那些‘懂的人’建立了某种联系,且这些行为 都是基于‘真实(即网络之外)世界的’第二,基于对视 听大众媒体的直接操控的“米姆”,或者说“改混搭型‘米 姆’它们往往是对新闻和流行文化内容的剪辑撰改,比如表情包、对口型、空耳®、二次剪辑等,这一类的“米 姆”表达了对流行文化内容独特魅力的多方面态度和批 判;第三,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新型“米姆”,网络流行语 就是典型代表,它们代表了复杂的符号网络发展,并且 这些符号只有“圈内知情人”才知道如何解码。
(三)“米姆”与病毒
“米姆”和病毒虽然都是通过复制模仿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大规模传播,但是“病毒是仅以大量拷 贝来传播的单独的文化单位(比如一段视频、一张照片 或一则笑话),而网络‘米姆’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文本素 材米姆”始于病毒,一个纯粹病毒式的内容是不可能
作者简介:刘颍,男,汉族,湖南桃江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传播。
第4卷第08期<4硌谂H传媒观察
存在的,当一个文本素材在网络上达到一定量级的传播 度之后必然会引来大规模的模仿,从而产生大量的衍生 产品,形成一个成功的“米姆”,否则这个素材就只能称 之为“病毒”。另外,在学术研宄中二者的侧重点也各不 相同,“病毒”是作为传输的交际,强调的是信息的快速 传递,而“米姆”是作为仪式的交际,更加注重对价值观、象征符号、文化敏感等的分享,并以此为纽带构建一个 互相联系的共同体,完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
二、相关研究综述
“米姆”这一概念进入学界得益于弗朗西斯•里黑根(Franc i s Hey1ighen)和克拉斯•祁连(K1aas Chielens)提出的“研究‘米姆’的复制、传播和进化的 理论科学与经验科学”即“米姆”学。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于 1999年出版的著作《The Meme Machine》(《谜米机器》)具有较大影响力,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 网等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兴起,将“米姆”与数字文化相 结合又成了“米姆”学一个新的研宄重点,利莫•士弗曼 (Limo Shifman)于2013年出版的《Memes in Digital Culture》(《米姆》)就是典型代表。
关于“米姆”的研究,国外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 争议。第一,在理论价值上:一部分学者对“米姆”持怀 疑态度,他们认为“米姆”没有解释和改变任何东西,而 另一部分学者把它当作理解当代文化的棱镜,正是“米 姆”模仿和复制的行为形塑了当下的我们。第二,在“米 姆”性质的界定上:国外学界主要围绕“
米姆”与生物学 中基因的类比以及在“米姆”传播过程中人究竟是失去 能动性的宿主还是传播背后的操纵者两个焦点展开讨 论。第三,在研宄流派上,主要有三种:精神第一性驱 动,行为驱动,和包括以上两种驱动的第三种形式。它 们的区别在于“米姆”到底是人大脑中的一种概念性认 知还是具有实践意义的行为和人工制品。
我国对于“米姆”这一概念的引进时间较晚,它最 早出现于《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何自然,2003)—文中 且使用的是“模因”这一译名。随着这一概念的引入,关 于文化传播的解释和演化研宂有了全新的视角,相继 也有学者开始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但是 学界目前对于“米姆”的研究体系尚不成熟,研究成果 较少,缺乏相关理论著作,国内学者对“米姆”的研究多 停留在将其作为理论框架来研究其他现象或学科,且 多集中在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比如《语言模因研究》(谭占海,2 00 9 ),《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谢朝 ,2011),《语言模因理论及应用》(何自然,2014)等。
作为文化单位的一种传播方式米姆”在新闻传 播领域的影响也愈发显著,正如史安斌所说由‘米 姆’营造的数字化奇观正发展成为新闻传播和文化传 播的新常态……数字化‘米姆’成为文化传播和媒介融 合的主要手段”。也有部分学者会把“米姆”研宄和政 治参与相结合,但是数量并不多,比如郭小安、杨绍婷 (2016 )[5]通过研宄“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中所使 用的“米姆”符号(表情包)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 与方式,网络“米姆”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一种新的动员模式,是视觉传播 时代青年体集体行动的新逻辑。
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关于“米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流行语的“米姆”分析和新闻语 言中的“米姆”话语运用研究两个方面。首先,“模因 (‘米姆’)作为一种文化复制因子,也遵循‘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规律,那些经过竞争、选择、淘汰保留下来的 网络言语方式就是最终生存下来的、高质量的强势模 因”[6],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可保持长久的使用热度就在 于它们强势的传播力即它们所具有的长久性、多产性、准确性等特点,由此学界也出现了对于网络流行语传 播过程中“失真”现象的研究,比如王炎龙和夏塞楠的 《网络语言强势模因的传播变异研究一一基于2012- 2016年度网络用语的分析》[7)。其次,在新闻语言的“米 姆”话语运用研究上,新闻报道中流行用语、英语外来 词等的使用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另外,出于时效性考 虑,在新闻标题中适当地运用网络流行“米姆”话语或 “米姆”复合体(“米姆”组)也可以增加新闻语言的魅力 和可读性,使其更具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可接受度。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米姆”
端午节创意文案简短(一)政治“米姆”与‘‘米姆”的全球化传播
由于政治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大众的政治参与度相 对较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大量网络流行文化产生,它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使得民众能够 以一种更加方便和有趣的方式参与政治议程,而“米姆”作为网络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自然也成了民 众参与政治问题讨论或者政客进行宣传的一个重要手 段,“政治‘米姆’”由此产生。政治“米姆”凭借其丰富的 视觉表现形式以及多义性
潜质使得政治和流行文化有 了更多融合,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它往往 以游说为目的,在草根体中产生,旨在掀起一场关于 特定政治话题的大型的“米姆”话语讨论。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借助互联网这一新 技术,“米姆”可以轻松实现跨国的大规模传播,而作为 一种文化单位的传播方式米姆”通过各国人民的翻译 和个性化传播成为了全球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股推 动力。2012年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就是典型的全球化 “米姆”,各国人民通过改编其歌词或模仿其浮夸滑稽的 舞蹈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表达或对社会浮躁风气进行讽 刺等。又比如图1所示的产生于国外社交平台的“M e & L i f e‘米姆”在传入中国后,被网友结合当时的网络热 点如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人物进行了二 次创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特定话题的看法。
psv图1“米姆”的全球在地化传播
传媒观察第4卷第08期
(二)案例关照
在《米姆》一书中,利莫•士弗曼创造性地提出了分 析"米姆”的三个维度一一内容、形式和立场。内容
即“米 姆”本身想要传达的概念和思想意识;形式是消息的实 体化身,它包括特定文本的视觉/听觉方面,和组织这些 方面的更为复杂的且与体裁有关的方式;立场和“米姆”通过其自身的交流所传递的消息相关,它强调的是信息 发送者如何表达自己的取向的。下文提及到的国内外的 成坊‘米姆”案例也将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转发锦鲤”作为一种互联网特有的祈愿行为,在 各大社交平台一直存在,由于杨超越、信小呆等事件的 影响“锦鲤”一词更是入选了 2018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因而“锦鲤”绝对是一个成功传播的互联网“米姆”。首 先,在内容和形式上,社交平台上被大量转发的锦鲤“米姆”基本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总的来 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如表1所示。
其次,在立场上:根据利莫•士弗曼的描述,我们在对“米姆”的立场进行分析时可以从参与结构、基调以 及交际功能三个角度切入。受众出于缓解焦虑情绪等 原因,以转发相关锦鲤图文实现个人的参与,在转发过 程中,受众在社交平台上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也是 多元化的,它可能是进行祈愿的宗教化语言,也有可能 是表达自身焦虑和烦恼的发泄性语言,还有可能是别 有所指的戏滤性语言;而由转发行为产生的社属性 也使得锦鲤这一“米姆”实现了交际功能。
至于国外,2020年爆火的“xuehuapiaopiao’1®这 一案例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米姆”的内容和形式以 视频为主,原视频内容走红后,YouTube上迅速催生了 大量衍生产品比如反应视频、音频混制、滑稽
模仿、舞蹈翻跳、恶搞剪辑等,在立场上这些“米姆”多是出于娱 乐、戏滤、彰显个人风格或自我宣传等目的。
根据利莫•士弗曼的研宄,成功的“米姆”视频往往 会具备“普通人、有缺陷的男性形象、幽默、简单、重复 和怪异”几个要素,在“\11611113卩1&0卩丨&0”(下转第25页)
表1锦鲤“米姆”的分类
图片文字
锦鲤的图片、视频或者动漫化后的形象 表达对于好运的期许,如面试通过、到工作、(详见“锦鲤大王”所发布的内容)身体健康等
第二类通过PS等技术合成的人物或动漫形象表达对于好运的期许,但更多带有调侃戏谑的成分
示例
本科一批省控是什么意思【本王法力无边.关注并转我子—月内芡生】
«*这个«小《
你&鼸中大K J S为S气I I鼸
第三类通过PS等技术合成的人物或动漫形象套用锦鲤的米姆话语表达来对当下的一些 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四类反米姆表达对于网络平台上泛滥的转发锦鲤现象的讽刺
夷齐清风广场舞第4卷第08期<4硌论认融媒论道
的价值w,评论本身就是优质的体验内容。
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抖音用户会看评论191,评论 区的交互具有第三方推荐的信任优势,具有一定的影 响力。价值创造型参与行为的另外一种表现是粉丝在 意见领袖的内容基础上通过短视频或者图文等方式对 旅游目的地进行内容创作,内容创作是更高层次的价 值创造型参与行为,能够赋予旅游目的地新的生命力,是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旅游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意见领袖、粉丝经济 也变成了热门的话题。研究发现粉丝的行为涵盖情感 支持型、扩散分享型、购买型、价值创造型四种类型,不 同类型的参与行为存在差异,狂热程度依次递增。比起 粉丝的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经济效益,粉丝参与意见 领袖旅游短视频互动与内容生产是更深程度的参与行 为,也创造了更高的价值。总之,旅游短视频意见领袖 若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就要从创新 旅游玩法、提高短视频质量、激发情感共鸣、创作优质 内容等方面,引导粉丝体深度参与行为,实现旅游价
(上接第20页)这一系列的视频“米姆”中,作为视频主 角的和尚穿着僧袍,头型怪异,酷似鸡蛋,呈现出来的 整体形象较为奇特,这是符合“普通人、有缺陷的男性 形象、幽默”这几个元素的;而和尚所哼唱的歌曲也是 在英语国家中不主流的中文歌曲,且所哼唱的歌曲旋 律前后基本一致,符合“重复和怪异”的特征;至于简 单就是指原视频内容就是一位在唱歌的人,模仿起来 并没有什么难度,而简单对于用户创造“米姆”来说又 是一个重要特征。综上,“乂此匕叩^叩丨如”是一个成 功传播的“米姆”。
四、结语
“米姆”作为一种文化解释理论,并不是网络社会 的产物。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形形的“米 姆”,某种穿衣风格的流行、某类歌曲的传播等都可以 被看作是“米姆”的传播。“米姆”的应用范围极广,
它不 仅为文化研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且也给企业和品 牌带来了不一样的营销思路。新媒体时代催生的互联 网“米姆”符合青年体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攻占注 意力的方法,无论在文化传播还是政治传播中都属于 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过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陷 入图像狂欢、缺乏理性和深度的局限性。总之米姆”作为一种数字奇观,它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值共创。
参考文献:
[1] 〇11651[11〇|31'16研究院.2019年短视频行业半年度洞察报告
[R12019.
[2] 艾瑞咨询研究院.中国短视频企业营销策略白皮书[R].2020.
[3] 腾讯文旅.智慧旅游助力美好生活—2018年旅游行业发
展报告[R12019.
[4] R PERDUE.Internet site evaluations: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experience,existing images and selected
web site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
ism Marketing,2001,11 (2):21 -27.
[5] 叶紫琳.论艺术创作中的情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1,8(3): 135-136.
[6] 靳代平,王新新,姚鹏.品牌粉丝因何而狂热?—
—基于内部人 视角的扎根研究[J].管理世界,2016,276(9):102-119.
[7] 范晓屏,马庆国.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网络购买意向
的影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5): 149-157.
[8] 李娟.在线旅游社区用户参与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电子科
技大学,2019.
[9] 邓昭明,向文雅,李旭抖音带我看世界”,旅游营销该如何借
势?[N].中国旅游报.2018-05.
注释:
①空耳:将歌词中的一句话(或一个字)的读音,造出发音相似
的另一句话.常用在歌词和鬼畜中,是一种在文字领域进行 恶搞娱乐的方式,《我在东北玩泥巴》就是网络上非常火爆
的一首空耳歌曲。
②Me&l i f e米姆:对于生活的不顺的一种自嘲式表达的系列表
情包,类似的还有“2018, me&2019”等。
③xuehuapiaopiao:系费玉清歌曲《一剪梅Mfc词,因视频中的
哼唱主角头型奇特酷似鸡蛋,得名egg man,原视频走红后 在外网引发各路网友模仿、恶搞等。视频链接:www.
>011七1^6.〇3[!1/\|«1(:|1?乂=1;3|"5_『01|11]1。
参考文献:
[1] 史安斌,满玥米姆”传播与数字化媒体奇观的兴起[J].青年
记者,2015(31):78-79.
[2] 【英】里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Blackmore S.The power of memes[J].Scientific Ameri-
龚俊can,2000,283(4):64.
[4] 【美】利莫•士弗曼,[译]余渭深.王旭.伍怡然.米姆[M].重庆
大学出版社,2016.
[5] 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
意动员[J].国际新闻界,2016(11>:54-74.
[6] 曹进,靳琰.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国际新
闻界,2016(2):37-56.
[7] 王炎龙,夏赛楠.网络语言强势模因的传播变异研究—
—基于 2012-2016年度网络用语的分析[J].新闻界.2017(8):46-52.
(上接第22页)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融媒体的兴起给各地文化的输出和宣传带来了前 所有未的机遇和挑战,也为粤语文化宣传提供了多元 化的途径。优秀的粤语节目和作品是粤语生命力的外 在表现,也是最能刺激人们学习和使用粤语的动力。粤 语文化的输出在近些年趋于下行趋势,如何积极地进 行鞭策引导,充分利用丰富的融媒体资源,制作优秀的 粤语文化作品,是粤语及粤语文化再次走向辉煌的根 本,需要政府、企业和各文化圈层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闫顺玲,丁颖.侯琰婕.简论普通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取向P].甘肃科技纵横,2008,37(06):157.
[2] 庄勇.从“融煤体”中寻求生机[J].视听界,2009(02):35-38.
[3] 陈裙.论融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传播力研究.
2019.3(34):96,
[4] 张淅.香港TVB家族剧的发展现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 通讯作者简介:
曾显峰,女,汉族,四川广安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媒 体技术应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