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哪些流⾏发式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对于发式确实很在意,其中“披发”、“断发”、“辫发”、“髻发”这四种最出名,被称为四⼤流⾏发式……
古代⼥⼦发型优雅多变
披发,古代最原始的时尚发式
从史料及现古出⼟物来看,发式的流⾏与⼥性的关系密切,如最为原始的时尚发式“披发”,⾸先就是在⼥性中间先流⾏起来的。
披发,⼜叫“散发”、“被发”,是⼀种将头发从⾯部垂下,盖住脸⾯的发式,就是俗话说的“披发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记载的莋都夷⼈“皆披发,左衽”,即披着头发,穿的⾐襟向左开。莋都夷⼈⽣活在今四川西部的汉源⼀带,但这种发式并⾮南⽅夷⼈独有,据《周书·突厥传》记载,北⽅的突厥⼈也流⾏“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此外,⽣活在今江浙⼀带的越⼈也喜欢披发,《韩⾮⼦·说林上》中,便有“越⼈被发”⼀说。
披发是如何成为流⾏发式的?从《后汉书·西羌传》的⼀则记载中,或许能到民俗学上的解释。当时,⽣活在春秋末期的西羌⾸领⽆⼷爰劒,被秦厉公捉到,沦为秦国的奴⾪。⽆⼷爰劒不⽢⼼,成功逃⾛。在野外,他遇到了⼀个被割掉⿐⼦的奇⼥⼦,即所谓“劓⼥”,两⼈遂结为夫妇。羌⼈流⾏披发,即与劓⼥有关,因为劓⼥“耻其状,被发覆⾯,羌⼈因以为俗”.
《后汉书》所记只是⼀个传说,其实披发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海经·海外西经》已记载有上古时的披发风俗:位于龙鱼北⾯的“⽩民国”⼈,⽪肤⽩皙,披头散发,即所谓“⽩⾝,被发”;同书记载的“长股之国”,⼈们也流⾏“披发”.
现古发现证实,披发是中国最原始的流⾏发式之⼀,如在羌⼈当年⽣活过的青海、⽢肃⼀带出⼟的⼈⾯彩陶器物上,便有“披发”发式;在云南江川李家⼭出⼟的汉代青铜杖饰上,也发现了披发⼈形象。
李冰冰档案断发,与现代短发最接近的发式
和现代发式概念更为接近的,是⼀种被称为“断发”的发式。所谓断发,⼜称祝发、劗发、翦发,即将长头发弄短,亦即现代发型设计中最基础的短发。这种发式在南⽅的少数民族中间⼀个时期颇为流⾏,甚⾄成为民族的特征。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今⼴东、⼴西⼀带属于古粤国,粤国国君传说是⼤禹的后代,属于苗蛮分⽀,粤⼈便“⽂⾝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2022希望疫情结束的唯美句子古⽂献中,“粤”通“越”,越(粤)族⼜称百越。春秋时期江浙⼀带的越国⼈即属于百越中的⼀⽀,他们继承了先⼈“断发”的风俗,到秦汉时期仍如此,《淮南⼦·齐俗训》⾥有“越⼈劗鬋”⼀说。这种断发风俗,在属于百越后裔的仡佬族、黎族、⾼⼭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很流⾏,⼀直到近世都能发现。
越王勾践的死对头吴国⼈也流⾏断发,《左传·哀公⼗⼀年》中有“⼈寻约,吴发短”⼀说,这话是齐国将领公孙挥在与吴国交战前激励⼠兵的话,意思是,你们每⼈准备8尺长绳⼦,准备系砍下的吴兵头,因为吴⼈都是短发。
在流⾏“披发”的西北地区同样有断发。位于今⽢肃东部天⽔市境内的“秦安⼤地湾遗址”上,曾出⼟⼀件新⽯器时代的彩陶瓶,瓶⼝塑成⼈头状,⾯部五官及发式⽣动、逼真,其发式就属于“断发”.额前眉上垂着⼀排整齐的短发,向后披发也⼗分整齐,可以肯定是经过⼈⼯修剪的。在剪⼑没有发明的新⽯器时代,“理发师”使⽤什么样的理发⼯具,将发式剪得这么漂亮?这还是⼀个待解的考古之谜。
秦安,古称成纪,是早先以⽺为图腾的古羌⼈活动的范围,是中华⼈⽂始祖伏羲、⼥娲的故⾥,乃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所以“断发”也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发式之⼀。
辫发,少数民族最青睐的发式
早期最能显⽰古⼈发艺⽔平的是“辫发”.按唐代学者颜师古的理解,“编”⾳义均同“辫”,所以“辫发”即“编发”,就是现代⼈仍颇流⾏的将头发编起来的发式。
中国⼈何时开始编⼩辫⼦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与披发、断发⼀样早。1973年秋天,在清理青海省⼤通县上孙家寨墓地M384墓葬时,曾出⼟⼀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只令中国美学界、舞蹈界兴奋不已的⽂物上,便出现了“辫发”发式:⼿牵⼿跳舞的⼥孩⼦们,⼈⼈头上都扎着⼩辫⼦。
少数民族节日M384为新⽯器时代墓葬,属于距今5000年以上的马家窖⽂化类型,可见中国⼈编⼩辫的历史多么悠久。
到商周时期,编⼩辫⼦已成⼀种普遍流⾏且颇为讲究的发式。1976年,安阳殷墟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出⼟了10多件⽟⼈,姿态各异,其中有⼀双⼿扶膝跪坐的⽟⼈,头顶便梳有⼩辫⼦,下垂于脑后,长不过颈。
辫发系精⼼设计的发式,到后来辫⼦越编越长,⼀般长及腰际。梳成左右各⼀的两条辫⼦,更为年轻⼥性所喜爱。秦汉时期独辫⼦被冷落,直到公元⼗七世纪满清⼊主中原,独辫⼦才⼜兴起。
⽐较喜欢编发的后来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其中,对辫⼦最青睐、编得最好且最有特⾊的当属西域⼥性。据新旧《唐书》所记,当时的吐⾕浑、吐蕃、⾼昌、康国、龟兹等西域居民,都有辫发的风俗。
甘露 范冰冰《新唐书·西域列传》记载,当时的吐⾕浑,“妇⼈辫发萦后,缀珠贝”.所以,今新疆等西部姑娘“辫⼦粗⼜长”是有传统的。⽽且,西域男⼈也爱编辫⼦。《旧唐书·西戎列传》记载,当时的康国“丈夫翦发或辫发”,⽽妇⼈则流⾏盘髻。⾦元时期的北⽅男⼈也都以“辫发”为美,后来的满清辫发风俗即渊源于此。但满清流⾏的辫发⼜有所不同,是先削剃去头顶前半部的发⽑,然后再编⼀条独辫垂于脑后。满清的这种发式处理风俗,与早期北⽅鲜卑⼈、乌桓⼈的髡发传统有关,即剃去⼀部分,保留⼀部分。
髻发,秦汉以后古⼈最主流的发式
在古代中原⼈眼中,最美的发式既⾮断发也⾮辫发,⽽是“髻发”.髻发就是将头发打结,盘于头上,所以髻发⼜叫“结发”.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的各种发式,⼤都是通过结发⼿法变化出来的。
依《事物纪原》引《⼆仪实录》的说法,“燧⼈始为髻”,也就是说,髻发这种发式是中华⼈⽂始祖燧⼈⽒发明的,燧⼈⽒开启了髻发之风。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怀疑。因为在所有带发式的古代⼈形出⼟⽂物中,挽髻的形象及挽髻⽤发笄年代最晚,东汉许慎《说⽂解字》也未有“髻”字。秦汉以前,⼈们提到髻这种发式,多⽤“结”或“紒”字。
古代⼥性的“头上风情”⼤多都是通过“髻”来展现的。为什么古⼈特推崇髻发?因为这种发式与中原⼈的⾐冠搭配得体,显
囚古代⼥性的“头上风情”⼤多都是通过“髻”来展现的。为什么古⼈特推崇髻发?因为这种发式与中原⼈的⾐冠搭配得体,显得端庄⼤⽅。
从考古发现的发笄数量来分析,头发挽髻是黄河流域最为流⾏的发式,这种发式并不限于⼥性,男⼥都可以挽髻。在秦汉以后,髻发已成中国古代最主流最受欣赏的发式。从秦兵马俑头上,已看到不同挽法的髻。到了汉代,挽髻成为不同⾝份者皆⽤的发式,但具体造型上⼜略有区别。如宫⼥梳“百合分髾髻”,此发型⼜叫垂髻,在髻后垂下⼀撮头发。居住在京师的汉代⼥性则爱梳“堕马髻”,髻偏⼀侧或倒垂,似堕马状。据说这种发式系东汉权⾂梁冀家的⼥眷先梳扮出来的,随着京师⼥性纷纷效仿,成
一起发为东汉最时髦发式,⼀直流⾏到清代。其中,唐代⼥性对堕马髻的发展贡献最⼤,唐代诗⼈李颀《缓歌⾏》称:“⼆⼋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唐代⼥性还给堕马髻起了⼀个新名字,叫“髻”.
在挽髻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发式也以唐代最为丰富,唐代流⾏过、见于记载的髻发发式有近30种,除了“髻”外,还有⾼髻、低髻、⼩髻、反绾髻、乌蛮髻、回鹘髻、囚髻、椎髻、抛家髻、闹扫妆髻、拔丛髻、花髻、宝髻、凤髻、从梳百叶髻、翻荷髻、半翻髻、反⾸髻、偏梳髻、双螺髻、飞髻、义髻、⽊髻、梳顶髻、望仙髻、⼋鬟髻、交⼼髻……
在髻发的基础上,唐代还变化出了云鬟、⾼鬟、长鬟、圆鬟、双鬟等鬟式发型,以及通过修饰鬓发的蝉鬓、松鬓、雪鬓、丛鬓等鬓式发型。
由此可见,单就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的各种发饰造型⽽⾔,倒也“有史可依”.
来⾃《北京晚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