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4期(总第880期)丈敖冬‘科
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辩证思维
—
—“和”思想研究
巫极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价值学说+然有儒、法、道、12家,但最终分歧在和谐与竞争的问题上。汉武帝以后,1学中绝;法家受到唾弃,成为隐文化;道家流传不绝;儒家占据主导地位。和谐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本文选取“和”思想的2个范畴——和合生物、中和礼乐、和谐节奏、调和化合进行论述。
关键词:和和合生物中和礼乐和谐节奏调和化合
梁漱溟先生在谈到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大意时说:“中国这一套东西,大约都具于周易。”对周易又有许多
家的说法,“却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中心意思,就是'调和’……其大意以为宇宙间实没有那绝对的、单的、极端的、一偏的、不调和的事物;如果有这些东西,也一定是隐而不现的&凡是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相对,双,中庸,平衡,调和。一切的存在,都是如此”。本文拟选取和合生物、中和礼乐、和谐节奏和调和化合四个范畴进行论述。
—、和合生物
和合生物或可简称和生,和生的思想来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国语•郑语》)的观念°和而不同,保持事物的多样性,有优质杂交的相承相继。在这里“和合”一词可以简单为:和—
—不同事物之间的调和—
—和生,合—
—不同事物间的融合—
—合构,在于不同,在于不同之中的和合,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才能生生不息。用中国传统文的关键词概括性地解释不同,那就是,这一对不同是定的,有一定的定状态,更多的还是此消彼长、阴阳和合。《荀子•礼论》里讲“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讲的就是、和合生物,调这是、、的,而是“万物变而”的(礼)&
作为 形态首次出现的“和合学”是张立文在1995年出版的《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提出的,“和合学”这种哲学方法论在他其后的文章《和合是中国文的》(大学学《文中国》创刊号)和系列专著如《和合与东亚意识》《中国和合文化导论》《和合哲学论》等中得到更深入的阐发和论述&《中国和合文导论》给出的和合定义是:“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合的动态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文的这个定
义,把和合的利生覆盖到了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体生活、生活等方方面面。"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里的结构方式包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生命结构、人心结构&从自然方面来说,就有诸如宇宙大爆炸、火星撞球、火山震等改天换的,在话上有中国的盘古开
地、女'补天及普遍流传于各地的各种形式的洪水神话。洪水神话之神奇不但在于它的“普世”性,更在于它不但产生了自然上的结构变化,还产生了人类社会上的结构变,且在社会结的基础上产生了心(文明、)上的,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洪水过后新的欣欣向荣的生命世界。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的主要成分,所以在人类文明里,水作为喻体是广泛而深刻的一种应用。如用变动不居的洪流、河流等形容社会、历史、人生,形出在流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大大、同的合、冲激、暂缓、翻腾)的一个个阶段及总体的和合状态&有人这样形被社会洪流洗刷过的人:“人是从冲击、挑、冲突中走出来的和合的人&”
—、中和礼乐
中和与礼乐的关系是原生性的。从字源上看,古和字穌 从禽禾声,禽字为“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冯兵在《“中”“和”与“中和”—
—论礼的心精神》中讲到“中”是礼的哲学本质,而体现乐的功能“和”则是礼乐的核心价值理念,指出“中”与“和”的合用始于《礼记》,不管从本体:是方法论来说,中和都是礼乐的核心,并点明“到了宋明学,礼’中和’则被 无上的形而上学意义”3
我们从《礼记》中体会和与中和的功能性。《礼记•乐记》解释何为乐时,可以借用和合生物理解:“凡,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生变;变成,谓之音;而乐之,及,谓之乐。乐者,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于物也。”这里的81
哲学史学研究
“动”与“感”都是人与外界交接而产生的变化,即荀子在礼论篇讲的“接而变化起”。将人心之感物化为音乐时,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律。除音乐本身纯粹的形式要求之外,还有功能论方面的社会要求,这种要求在古典中国里体现为制礼作乐,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礼记•乐记》定义了这种教化的目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物皆别。”乐之和中是天地物,礼之序中是
物有序结构,在差序中求和,乐的作重要。
治国单有礼乐的教化还不够,须有严厉刑政的力量$所谓礼乐刑政者,即礼以节之、乐和之、政以行之、刑
王珞丹 葛优防之$《礼记•乐记》里讲:“故礼道其志,乐以和,政以一,刑$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心而出治道也。”为什么要以礼引导人们的?基督教讲—
—、嫉妒、、、、和,也为$人天生即有,与荀子的论一起理,能不也,之也,之的不制,将
与$礼是制和这的
的。节制不等于压制,引导须如治水般最后要有个导出口,时乐和人的了,和和、和,社会有可能达到和合的境界$有乐来调和,种极端的激情迸发出来,在社会上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响$这是《礼记•乐记》对这形的总:“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和$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由心迹到事迹还需要,所以有政令统一人们的行动,达到和合的境界,政令不或政令不接受时,要刑罚止人去做坏$刑政是国家机器强有力的权力行使,理想的社会文明形是教化型的礼乐,就像“必也使无讼乎”是孔子强烈的愿望,《礼记》也讲“五刑不用”的理想教化的愿景:“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矣。父子之亲,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小学数学评课稿
礼矣$”
三、和谐节奏
节奏的常用义指在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由此引申出事物有规律的进程。进程包含时
的进展与运的变化,运是整个宇宙的,即使休止也只是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说是不或缺的一部分。像“落红不是无物,化作春泥护花”(
珍《•其五》)所描述的,“落”是花朵生命的,是一个休止符,下一句里同样在句头的“化”字,则展示宇宙运行不息的本质,护花的“护”字就是落红化春泥后新的任务、新的行动$有规律的进程说明进程的发展变化不是的,这规律是种、有序的法,最终结果会落实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上,这个整体必然是
和谐的,不管进程有多少变化$落红一化泥一护花,这个发展过程的规律是有序的、合乎自然界的生物—
—化学转化逻辑的,“护花”是生命的和谐。龚自珍的诗句深深感动我们,为诗句背后这种生运动变化中即使充满死亡、
还是赠予和谐的出口,可以从这四个字体会弘一的绝笔“交”的$,要,生物落红—化泥—
全世界手语是一样的吗
—护花的过程,文化的理文者的感受是不
的,为通过字的和的长短,的有本身的律,这是文有的奏感,这种奏感为句的感$,是文字本身的,“落红”一词,它是一,“落”字却是,者在海里为花落的过程做不的分头,理论上做“落”的过程的无限切分红”字既是名词,是形容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凋落之花的红所表现的生命力与热$化泥,红与地的颜融为一体,这的、
的、包的,完有红的,像的的转变一样,其中的与温度也产生了变化,在化作春泥护花时化为不的,这是一种者的$
对句的分中,了这样的:自珍通过然,发现了落红化泥护花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深深感动了他,是他感于物而形诸笔,通过的七言诗的规则,在规之内精心选择词语,把眼底的现象与心底的感一并做了刻的$中有与自然心意相通相接的和,有龚自珍心中意被笔底诗完全呈现出来的手心一体的和,还有者在赏句中与一百多年的诗人心意相通的和谐共振。
为什么可以达成和振?让人们共振的节奏为什么有神力与妙力?古希腊数家、哲家毕哥斯
物皆数的角度出发,列出了数量关系上十个基本矛盾(对立)的关系$二元关系或者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世界的节奏,这种关系在现今的电子一网络界本质的驱动$中国古典诗词及骈体文,将这种
二元以对偶的形式表现,两千年中国人对对偶的热爱依然长盛不衰,特别是由此演化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形式:讲究—
—从字数到字义—
湛江旅游—的对联,对联在过年时的使用,让春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鲜活的人类学范畴$人类更熟悉的二元是的身体,人类肉体外部器官的二元是直观,而且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二元对立统一的节奏为人类认识、掌握、喜欢就是然而然的。张含韵陪人睡觉名单
上面提到的和谐之节奏,在千百年的生活生产实践里,经过代代传承,植入在人类的里,或者之为人类共同的审美基因$这是一种能量型的基因,大至宇宙,小至一花一叶,都在中,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精神创造中得到共振。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作品,都会追求这种和谐共振。艺术作品追求和之节奏就是追求艺术作品整82
2020年第34期(总第880期)丈敖冬‘科
体的和谐,艺术作品整体的和谐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归为中和之美#、画论、诗论、,都有大量关于如何达到整的讨论,“”这四字真言在乐、画、诗、书的布局里有不要求,这四字当中包含无数艺术要之的关系处理。
四、调和化合
化合在化融合,《周易》讲到变化是从自然界到社会人事的常态,有变有生,变动不居与生生不息是变化的一体两面。事的生成一个变化的过程,只要在,化化不#现今化合常的义是汉译chemical combination,指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具体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经化形成一个成分较复杂的化合物#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化学上的化合是从原子级别的微观说明这个世界变动不居与生生不息的质,哲人文科也看到了化一词大的引申使#
化在上的重要表现是和谐之美、中和之美#张国庆以《乐记》为例讲中和之美与和谐的关系:“之美并非特定的艺术风格,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和谐观,它的哲基础则先秦尚中思想、孔子中庸思想与先秦尚和思想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颇多辩证因素的普遍和谐观。”在中和之美里,守中是目的,“和”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手段就显示出调化合中对各种组织要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既有和谐的互辅互助,又会有冲突的对立矛盾)、相互转化、彼此生成的内在动态#要注意,
(上接第46页&恶化。若年轻人胜利,那么老年人的权利将被剥夺,现在被声讨谴责的虐待老人事件将会成为日常风景#所以,整个社会,包括老年人都要意识到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在萌芽期采取行动,“厌老”将升级为“憎老”,进而演化为更恶劣的事态。只有主动观察问题才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酿成大错。
五、结语
二十一世纪,中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国家发展正在经要的,阅读五木宽之的《孤的建:的》,可以 一的解和思考。木
的观,以为解决社会的问题
若#
参考文献:
[1]五木宽之.孤独的建议:后半生的活法[M].东京:中
一个艺术作品给人以和谐美感,对欣赏者来说,是最终的统一整体的认知,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天才那些内在动态力达到的结构性平衡。
参考文献:
[1]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
局,1988.
[2]张国庆.论中和之美[J].文艺研究,1988.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上海:上海人
民美社,1964.
[4]陈海红.“和合”体生——“和合学”的中国哲学创新
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19(2).
[5]许慎,撰.,注.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
社,1981.
[6]冯兵.“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J].
华学学报(学社学),2011(3).
[7]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
京:北京大学社,1999.
[8]王先谦,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
[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当代工笔花鸟画现状梳理及发展展望”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ZZX171。
央公論新社,2017,
[2]丁英顺.:本老龄化最新状况[J].:本研究,2019,
[3]蔡E.拟态环境下老年体媒介形象研究[J].新乡学
院学报,2018(08).
[4]陈星好.浅析:本作家五木宽之的“漂流”情节[J].时
代文学(下半月),2014(12).
[5]谭晶华.访:本作家五木宽之[J].译林,1983(03).
[6]张艳琴.佛教与:本人的生死观[J].安徽文学(下半
月),2009(05).
[7]杨W.浅谈:本人的生死观[J].学理论,2010(16).
晁然[8]王钦.浅谈佛教对:本人生死观的影响[J].木教
育学院学报,2012(06).
基金项目:四平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新常态下四平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spsk201939)。
8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