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读
一、 单元语文要素安排:
课标对高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安排了如下表达学习要素: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二、语文要素的概念解释: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句话中有这样几个词语:
首先是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点面结合写场面,就是既要写点,还要写面,把点与面结合在一起来描写。
关于“点面结合”,网上很多人在转载一篇《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博文,文中这样论述:点面结合,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组合材料的方法,也是一种立体表现笔下人、物内在本质的方法,也是一种立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二、点面
结合的具体类型:1、整体与局部的组合2、一般与个别的组合3、概括与具体的组合4、主与次的组合。
我们认为,因为表达的目的不同,点和面的确定,会有不同的角度。有时候,作者单独表现某一个场面,这时候活动场面中的“点”,就是主要人物的活动、主要事件中的人物活动。主要人物的活动、主要事件中的人物活动,是场面中最能表现“场面人们活动主题”和“场面活动所能表达的意义”的。场面中,除了主要人物的活动和主要事件中的人物活动能最直接、最突出的表达着活动目的和活动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人物活动在起着辅助作用,这些起着辅助作用的,就是“面”。比如,《开 国 大 典》“主席讲话”的场景中,主体人物是谁?是领  袖,是毛 泽 东,还有参加表演的其他人。所以主  席是“点”;辅助的是谁?是围观的人民众,这就是“面”。这就是资料中所说的主与次的组合。
有时候,作者写一个体,这个体都是主要人物,于是,每个人单独的有特点的活动就是“点”,共同的活动就是“面”。如《狼  牙  山  五  壮  士》五位壮士是一个体,他们共同的活动就是“面”,而每个人的活动就是“点”,也是上面所提到的“一般与个别的组合”,但我个人觉得叫做“体与个体的组合”更为合适。
word文档页面设置而有时候,作者要写的主要人物互动场面比较多,那么,整体概括的介绍,就是面,而每一个具体场面的介绍,就是“点”了。如《长  征》。整体的介绍了主要人物是红军战士,他们在一起互动的场面比较多,那么这首诗就在开头概括的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是面,而后又具体的指出了五个场景: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爬雪山,也就是5个“点”。
手机wlan密码怎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作者先对描写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在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整体为面,局部为点,这就是“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如《开  国  大  典》中写 “阅兵式”这一部分。
三、本单元课文中所用到的“点面结合的具体方法”分析
《长  征》全诗8行56个字,作者透过这56个字让学生和毛 泽 东一起回顾了长 征 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让学生读懂长征的难,悟到红 军 藐 视 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 伟 人的风采以及作者的大气磅礴。 
开头第一句作者就把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难和面对困难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用“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概括出来,这就是面。后面这三句是作者选取长征的途中所遇到的五个场景作为“点”来具体描写到底有多难,红军又是如何面对的:如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时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山和高大磅礴的乌蒙山分别看作是细小的波浪和脚下的泥丸可以看出红军战士 藐 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大气磅礴。这就是前面我分析的“概括与具体组合”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整首诗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场景?全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以此来渗透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五个场景是“点”,概括的那句话是“面”。
《狼 牙 山 五 壮 士》第二段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先是给了全体战士一个镜头:“为了拖住敌人,七连五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统计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的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他们……一次次打了下去。这就是面,是对全体战士在做什么怎么做的概括  性  描写”,接下来就是点——主要人物“马 宝 玉”怎么指挥、葛 振 林、宋 学 义、胡 德 林和胡  福   才每个人在怎么做——把镜头分别推向了每一个人。这样写,不但概括的记叙了“一次又一次”,而且对每一个人在怎么做,也进行了清晰地介绍。因为,这个场面中,这五个人都是主体。点面结合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既有对主要人物活动的概括  性  介绍”,也有“对每个主要人物主要活动的具体介绍”。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的“概括与具体的组合”。第
三段中,几个人在岔路口的商议,这里班长是“点”,其他人的“呼应”,就是面——在这里作者把五位战士看做一个体,这就是我前面分析的“体与个体的组合”,第三、四段同样如此,也是“体与个体的组合”能够通过“个体”的突出表现来展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教学时,由于在《长征》中对于点面结合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一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场面?再告诉学生这种写法也是点面结合写法的一种,并试着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场面中哪是“点”?哪是“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即课后的第三题。不必详细区分它属于“点面结合”的哪一种方法,了解这种写法是点面结合即可。
快乐大本营宫锁沉香剧组《开 国 大 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我们国家举行开 国 大 典的庄重、热烈的场面。第4段采用的就是“概括与具体的组合”的点面结合方法,先概括的写出众队伍从四面八方早早进场,是“面”,又具体写了工人队伍中的铁路工人、郊区的农民是何时从何地怎样赶来的,这是“点”。第5至11段集中写了的言行和众的反应。毛 主 席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做什么进行了描写,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  人形象;人民众在起着辅助作用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这样写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 主 席的伟大形象, 这就是“主与次的组合”的点面结合。除此之外,就全文整体来看,课文中重点写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进行部队检阅的画面,还写了人民众,人民众
从哪里来,来了多少,晚上举行游行庆祝活动等。这也运用了“主与次的组合”这种方法。
第12段,写的阅兵式时,描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的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是从整体来写的,是“面”的描写。描写受阅部队的人员数量、制服的颜、武器种类、方阵阵容等各个方面的情景,是从局部上来写的,是“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既表现了阅兵式的热烈庄重,又展现各具特的各个兵种方阵的风采。这就是我前面分析的“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因为前面学习了两篇文章,认识到了什么是点面结合,也了解了点面结合有很多方法,所以教学时可结合课后题进行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也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由扶到放这一过程。
《灯光》这篇课文写了三处灯光: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战斗中课本点燃微弱的火光。作者由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联想到了郝副营长,接着写了郝副营长在插图中看到了灯光,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憧憬才会出现为了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点燃课本为部队指明方向,正是由于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会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才会让作者看到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所以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为了突出这个“因”,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写战场上的灯光——
第8自然段写战斗的场面属于“面”,第9段前半部分郝副营长的灯光属于“点”后半部分是“面”,第10段又对“点”做具体描述。这样的点面结合,在战场背景中突出了郝副营长的特点——对战斗胜利所起的作用。所以,可谓称之为“灯光”。
部编版中安排的交流平台是对前一单元所学到的有关语文要素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这一单元的交流平台同样如此,它是要求大家在读写活动中注意场面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意在学完本单元后对本单元的“了 解 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语文要素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实践交流,以便在头脑中加深了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本单元都有哪些点面结合的写法。
四、写作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体现与落实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多彩的活动”。习作提示中,有这样的要求:在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这里实际上就是提示学生要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就是把本单元学到的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试着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刘诗诗巴黎时装周
教材关于“习作”,提示了几幅不同类型的场面,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特点,指导学生针对场面的特点和自己要介绍的内容,确定好“点”与“面”,进而选择合适的“点面结合方法”,写好场面。张熙恩个人资料
>几年阅兵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