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牛正威真名
清代的豆腐中国的饮食文化
不按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
作者:潘洪钢
潘玮柏出柜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5年第6期
    潘洪钢
如何设置主页    豆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副食品。武隆旅游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它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文化中许多谚语、民谣、歇后语都与豆腐有关。
    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食物,豆腐甚至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相传宋代大儒朱熹不吃豆腐,他曾做过实验,豆腐做成成品后,其重量往往会超出原料、辅料和水的总重,这位大思想家,百思不得其解,“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7,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50 页)。可见豆腐这样一种食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说到清代的吃,当然应该来谈谈清代的豆腐。
土家族的饮食
    豆腐在宋代就已在中国各地普及,至清,更成为上自皇家贵族,下至穷苦百姓、贩夫走卒的日常食品。
    这里有两份清代皇宫中的食单,可以大概看到豆腐在宫廷中的应用情况:
    一份是《膳底档》中记载的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的早膳:“卯初二刻,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用春寿宝盘金钟盖)。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 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转引自:侯瑞秋《清代宫廷饮食礼俗初探》,见《满族研究》2000 年 第4 期,第43 页) 这里所记,只是乾隆爷一顿平常的早膳,虽然极尽奢侈,但“炖豆腐一品”也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另一份是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所用的一桌早膳是:起首就是“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
    在这一桌早膳中,虽然是燕窝、鱼翅、挂炉鸭等应有尽有,但一上来就是羊肉炖豆腐火锅,似乎豆腐也是太后老佛爷日常食谱中常有的东西了。
    清代宫廷食品的分配有固定的模式,以《国朝宫史》所载,从皇帝到后妃、太子、皇子等,每人每日所享用的食物也有定制,而其中均有豆腐数量的规定,如皇太后每天规定可以享用:“猪一口( 盘肉用重五十斤),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
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国朝宫史》卷17《经费》,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398~402 页)我们注意到其中皇太后每天可享用“豆腐二斤”的记载,而且清宫规定,自皇太后以下按地位尊卑,每人都有食用豆腐数量的规定,直到皇子侧福晋仍有“豆腐皮一张”的记载。无疑,清代宫廷中,豆腐为必需的常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