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父亲姓名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姓名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迈克尔杰克逊是黑人吗中华古都之旅
在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座城池,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古都穿行,叩问历史,触摸时光的心跳吧。
第一站:西安(5分)
西安在历史上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长安。从秦皇汉武以来,累世为龙蟠虎踞之地。一千多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从诗歌的锦绣文字中,领略大气辉煌、人文荟萃的盛唐气象。
“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是唐人送别的深情;“遥知兄弟登高处,                    ”,这是唐人思亲的乡愁;“                    ,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人建功立业的豪迈;“返景入深林,                    。”这是静谧优美的大唐;“长安回望绣成堆,                    ”,这是的大唐。
第二站:南京(7分)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又称金陵。金陵城的秋,别有一番滋味,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字或拼音。(4分)
南京的秋,是斑      lán)的梧桐叶缤纷出蝴蝶的舞蹈,是阳光下的银杏渲染出点彩的油画,是石头城外伤感的夕阳      huàn)化出的温婉的星光;是明故宫石碑上冰雪浸      润了的斑驳的纹样;是莫愁湖的涟漪里渐渐枯萎的荷塘。是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是岁月里一场翘        首期盼的等待。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于此,将其改称建业。翻开《三国演义》,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娄艺潇圭贤
第三站:杭州 9分)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美誉,历史悠久而璀璨——秦朝设县治,隋朝筑城郭,吴越建王城,南宋立国都。引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两首作品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          。但体裁略有不同,《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忆江南》是一首          。(3分)         
2、两篇作品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江南景物?从哪里看出的? 为什么陈飞宇叫阿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作品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站:安阳杨紫原名杨旎奥 8分)
安阳殷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汉字从甲骨文同事儿子有点帅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却一直沿用至今,是世界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1、请将下面的“象”字根据汉字演变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2分)
                                 
2、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和“中国成语大会”在全国掀起的一股热潮,唤起了观众对中国汉字和中国成语这一中国特有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请你写出四个带有动物的成语。
(动物不能重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这股热潮,某校也准备举办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小袁同学汉字听写很厉害,知识面也很广,老师想让她参加,但是她同学性格内向,有些胆小,作为她的同学你应该如何鼓励她,并让她参加这次比赛。请写出你对小丽的鼓励之言。(2分)
第五站:洛阳 7分)
十三朝古都洛阳有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美誉,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年的建城史,往事和传奇在数千年的日日夜夜中流转,层层叠叠积淀在这片土地上,累积在这座古城里。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
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座号
  注:①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②既:已经。③奕世:累世。④了了:明白,聪明。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 文中“孔文举”指的是谁?文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吗?请举一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陈韪所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暗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孔文举“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六站:北京 8分)
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纵横交错的胡同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都在这里不停上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
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把路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成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地从胡同里走出来,哈,就知道一准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闯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了也没用,整天尘土蒙蒙。人们气急了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的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眉目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
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作浆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⑤咦,谁料到这张纸一贴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就转身走掉,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便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仍将这四个字仿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⑥胡同自此大变样子。它出现了之前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古都
⑦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个举动,为什么许多年来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去做的长衫老者了……
1、依据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划线语句所反映出的人们当时的什么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衫老者出现前后,“我”家对门的胡同有何差别?(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下划线字写出了胡同怎样的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作者最后说:“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去做的长衫老者了……”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