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元(张汉⾂派)⼩⼉推拿法⼁实例探析⼀、张汉⾂⼩⼉推拿法简介
张汉⾂(1910年4⽉-1978年11⽉),字新棠、贻桐、赓戊。⼭东省蓬莱县南司街⼈。有8年的
私塾学习经历。少年时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匮要略》
等古典医籍及中医⼉科和⼩⼉推拿名著,如《⼩⼉推拿⼴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推拿⽅脉活婴秘旨全书》、《幼科集要》、《厘正按摩要术》等。习医期间,为
使患⼉免受服药、打针的痛苦,于1925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太为师,⾃此,主要致⼒于⼩⼉推拿。1930年独⽴⾏医,1933年,在⼤连、青岛(先后在北乐陵路45号、84号)⾏医开设张汉⾂⼉科推拿诊所,1950年获卫⽣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1951年⼊青岛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因其学业优良,毕业后被校⽅聘任为第⼆、三届辅导员。1952年参加青岛市铁路交通检疫站⼯作,因⼯作出⾊,被评为⼭东省卫⽣模范。1954年参加防疫宣传⼯作被评为青岛市卫⽣模范。1955年加⼊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婴⼉瘫抢救⼩组,⼯作了三个⽉,配合西医了⼤量患者。1957年被聘⼊青岛医学院中医教研组及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成⽴推拿室.负责教学及医疗。1959年到⼩⼉科,组建⼩⼉推拿室,开展⼩⼉推拿疗法,负责教学及医疗⼯作。1962年被⼭东省卫⽣厅认定为⼭东省名⽼中医,其推拿⼿法被誉为“张汉⾂推拿法”,被全国中医学院⽤作录像教材,并被北京科技电影制⽚⼚收⼊《齐鲁推拿术》科教⽚。
张汉⾂为⼈谦和,善于思考,为⼩⼉推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将⼩⼉推拿与现代
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先驱。1961年,他在青岛医学院⽣理教研室吕运明教授的协助下,对补脾⽳和逆运内⼋卦⽳,分别进⾏了探讨,共进⾏了三个实验,这就是现代⼩⼉推拿史上很有影响的
台湾旅游胜地三⼤实验:①中医推拿补脾⽳对正常⼈体胃液分泌影响的初步观察;②中医推拿补脾⽳和逆运内⼋卦⽳对正常⼈体胃运动影响的初步观察;③中医推拿正常⼈补脾⽳对蛋⽩质和淀粉消化能⼒影响的初步观察。并于1962年都发表于《青医学报》上。这三个实验为以后开展⼉科推拿实验研究⼯作提供了借鉴。张汉⾂⽣前带徒21⼈,并通过办学习班及接受来医院进修⽣等形式为省内
外培养⼩⼉推拿⼈才1 500多⼈,曾⽤⾃编教材为青岛医学院9届本科学⽣及省市中西医结合班
授课400多学时,并将⼏⼗年临床、教学⼼得撰写成《⼩⼉推拿学概要》、《实⽤⼩⼉推拿》两部专著,分别于1962、1974年由⼈民卫⽣出版社出版,先后印刷达25万余册。此后⼜撰写《⼉科推拿⽅剂学》(《⼉科推拿配⽳学》)、《农村⼉科推拿⼿册》、《张汉⾂⼉科推拿经验
录》等⼿稿,⼿稿均由其⼦保存。同时还在有关杂志发表论⽂⼗余篇。张汉⾂受聘于青岛医学
院附属医院(现为青岛⼤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这是⼀家三级甲等现代医院,⼊院初,其推拿
技术及其效果不能被西医⼤夫理解甚⾄受到排斥,在此背景下,他和当时所有地⽅中医⼀样,
刻苦钻研医理,提⾼诊疗技术⽔平以⾃强⾃⽴。中西医学的竞争,促进了他学术的发展。
据其弟⼦⼝述,他⼀⼼扑在⼯作上,每⽇除门诊病⼈的外,⼤部分时间均在病房住院患⼉
⾝边。因是单纯推拿,⼀般每⽇要推拿2-3次,若有重病⼈,不分昼夜都会守护在病房,随时给病⼈。他⽤两只⼿治好了⼤批病⼈,以⾃⼰的医术赢得了病⼈家属的好评、领导的重
视和同事的信任。仅1957-1958年10⽉,共病⼈16619⼈次。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呕吐、营养不良、脱肛、痢疾、感冒、鞘膜积液、肺闭、结膜炎、新⽣⼉黄疸、硬⽪病等效果满意。并总结报告了 34例百⽇咳的推拿,平均推拿8-17次,治愈率达79. 4%,好转14. 7%,⽆效5. 9%。⼩⼉鞘膜积液7例,除1例中断外,其余6例平均6-10次治愈。消化不良15例(1958年1⽉-8⽉),治愈率100%。对轻、中度肺炎经7-10天推拿,基本达到治愈。另外对⼉童语⾔障碍等症的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从此,⼩⼉推拿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
打开了局⾯,受到了重视,在青岛市的影响也⽇益显著。张汉⾂既借鉴于前贤的经验,⼜吸收
了当代同道之长,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的推拿风格及流派特⾊。
传⼈概述
山东医学院有哪些该流派第⼆代弟⼦均来⾃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青岛⼤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共九名,除
了⽥常英、苏蕴芳、范作云三⼈,其余弟⼦,有的已故,有的后来并未做⼩⼉推拿⼯作。第⼆
罗慧娟 个人资料代九名弟⼦中,最能继承张汉⾂学术的当属⽥常英,此观点为张汉⾂之⼦张荣荪所认可。⽥常英,⼥,1937年⽣于⼭东省龙⼝市诸由镇冶基⼤队姜家村,1961年8⽉由⼭东烟台护校毕业分
配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推拿室任护⼠,随张汉⾂学习推拿,从此致⼒于⼩⼉推拿事
业。除做好⽇常的⼯作外,利⽤业余时间,攻读了青岛医学院的⼤学课程,后⼜参加⼭东中医
学院推拿师资班(毕永升任课,孙重三带实习,正是这次学习,⽥常英跟随孙重三学习了半
年)及⼭东医学院进修班学习两年毕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增加了临床经验。1970年初始给青岛医学院、护校上推拿课,1972年转为医师,1978年晋升主治医师,1992年晋升副主任医
师,1993年退休。退休后,依然从事⼩⼉推拿,为患⼉解忧。创拨龙头操作法治癃闭。
张锐(1966-),⼥,硕⼠,著《实⽤⼩⼉推拿/⽳位图卡》⼆书。
⽂献传承
⾃古以来,杏林中善事临床者,不⼀定擅著书⽴说;善著书⽴说者,不⼀定擅临床,能⾝兼⼆职者⽅称⼤家。⽽张汉⾂毕⽣除了治病救⼈,便是著书⽴说,堪称推拿界⼀代⼤师。他曾
说:“你看病是救⼀个⼈,留下的书可以救⼀千⼈!”据其⼦回忆,张汉⾂每天凌晨4点就起来著述。⽣前出版的著作有两部,即《⼩⼉推拿学概要》和《实⽤⼩⼉推拿》。
流派特征
1、诊法特点:张汉⾂推拿法尤其重视⾯部望诊,据⼩⼉⾯⾊定治则,疗效显著:⾯⾊青的病在肝,⾸选补肾⽔⽳(滋肾养肝法);⾯⾊黄的病在脾,先⽤脾⼟⽳;⾯⾊⽩的病在肺,先补脾⼟⽳(培⼟⽣⾦)。最有特点的是望⿐:⿐准属脾,⿐翼属胃,⿐梁属肺,正常时⿐准微黄光亮。⿐准⾊黄⽆泽,⽩点散在为脾虚泄泻;两⿐翼根部⾊黄⽽硬为溢乳或完⾕不化;⿐准⾊泽俱佳,翼部⾊泽差,⼩⼉虽乳⾷减少,但肌⾁多健,反之,准部⾊泽差、翼部⾊泽佳,虽乳⾷量正常或增加,但不⽣肌⾁或有泄泻之候。⿐梁⾊青暗,为肺有痰喘,⾊浮淡不滞,其症易治;⾊沉浊⽽滞,证缠绵难治。⼭根青⿊之筋横截,多属乳⾷伤胃,其症呕吐、腹胀、厌⾷、夜眠不安、泻下酸臭。
2、治法特点:张汉⾂流派的治法特点,体现在将中医学中的“⼋法”融⼊⼩⼉推拿的治法当中,提出“⼩⼉推拿⼋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临证讲究治病求本,注
重“扶正”,遇标本夹杂,在不同情况下要结合病情的缓急、轻重作出处理⽅案,分别采⽤先治、后治、兼治等。在诊治中要有⼀定程序,才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且⾮常讲究⼩⼉推拿的“补泻”⽅法等。
3、⼿法和取⽳特点:张汉⾂流派的基本⼿法有10种,包括推法、拿法、揉法、运法、掐法、按法、点法、分法、合法、捏挤法。该流派所使⽤的复式操作有3个,包括运⽔⼊⼟、运⼟⼊⽔、黄蜂⼊洞。张汉⾂流派独创“捏挤法”,并⼴泛地⽤于临床,能开疲散结、舒筋活⾎,适⽤于头、颈、背、胸、腹等。此法动作要求协调,速度要加快,松紧要相兼。以⽪肤变⾊为度,常⽤⽳如捏挤⼤椎⽳、捏挤天突⽳、捏挤天枢⽳、捏挤神阙⽳、捏挤背部等,的确是丰富了⼩⼉推拿的⼿法;同样是“揉⼄窝风”,该流派的特点是⽤中指上下揉。⼿法补泻有⽅向补泻、轻重补泻和徐疾补泻。张⽒善于将诸法合于⼀体,达到补中有泻。如“遇到正⽓衰弱的患⼉感受外邪,虽有⾼热,亦可采⽤补脾⼟、推上三关,以扶正祛邪。操作⼿法速度要微快和微⽤⼒,虽患⼉兼有热邪,但在补法中经微⽤⼒和速度微快,乃为补中有泻之意,则是标本兼治之法”。⼉科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攻则愈虚,补则有闭门留寇之患,⽽张⽒活⽤补泻⼿法,补中有泻,标本可以兼治,实在妙不可⾔,余临证亦常⽤之,效如桴⿎。另外,张⽒也善⽤平补平泻法。其中来回推法称为清法,常⽤于治实证时取脾⼟、肺⾦⽳,有泻中寓补之意,符合⼩⼉肺脾常不⾜的⽣理特点。
张汉⾂流派的常⽤⽳位有57个,其中有7个位于头⾯部,32个位于上肢部,12个位于躯⼲部,说明该流派临床取⽳,其数量较三字经流派多,但仍以上肢部为主。张汉⾂流派的独创⽳位有4个:肾纹、肾顶、新建、新设。其中,“肾纹”和“肾顶” ⼆⽳,其⽳名、位置和功效均为该流派所独创;“新建”和“新设” ⼆⽳,亦是奇⽳名,但作为推拿⽳位,其位置、功效均与奇⽳不同,属该流派独创⽳位。张汉⾂流
派临证处⽅讲究配伍施术(张⽒称配⽳),善于将推拿操作⼆个或三个按序配伍在⼀起,类似中药的药对或药组,本⽂称之为“术对”或“术组”。该流派的常⽤“术对”有补脾⼟⽳-推上三关⽳;补脾⼟⽳-揉⼄窝风⽳;推清肺⾦⽳-退下六腑⽳;揉⼩天⼼⽳-揉⼄窝风⽳等。
临床经验
张汉⾂流派临证治病范围最⼴,从新⽣⼉到12周岁以内的⼩⼉均可⽤推拿,⽽且主张单纯⽤推拿。其治病范围是⼭东三⼤⼩⼉推拿流派中最⼴泛的。该流派传⼈⽥常英曾说:“只要病⼈信得过,你敢来,我就敢推!” 临证重视脾胃,善⽤“推补脾⼟⽳、逆运内⼋卦、推四横纹⽳”三⽳,因其可以补虚扶弱,进饮⾷,健脾助运。该流派治发热时,因⼩⼉“阴常不⾜”,主张先滋阴。若热象很⾼⽽患⼉⼿⾜发凉,不急于退热,应先⽤补脾经、推三关、补肾经、揉⼆马扶正,待患⼉⼿⾜温热后再常规退热。盖患⼉发热时⼿⾜凉,是末梢循环不好,要先滋阴通阳,“补脾经、推三关”有温阳的作⽤,待末梢循环恢复了,再⾏退热。
⼆、实例探析
1、先⼼病脾虚⼉感冒案:患⼉,男,14个⽉,家住海门市包场镇。闻及⼼前区杂⾳伴纳呆、流⼝⽔⽽于2003-01-07下午来诊。
刻诊:⾯⾊萎黄,睡卧露睛,⿐流清涕,形体瘦弱,哭闹时有痰声,⾆淡苔薄⽩(⾆中微偏厚),咽⽆红肿,⼼前区第3-4肋间闻及Ⅳ级收缩期杂⾳,肺⽆特殊,腹胀⽓。哭闹时有呃逆表现。
婚礼摄像辨病:先天性⼼脏病,室间隔缺损,上感
辨证:脾虚证伴风寒型感冒夹痰
治则:健脾,佐疏风散寒解表,宣肺化痰
⾸诊处⽅:揉⼩天⼼-揉⼄窝风各100、200次,清肺经-揉掌⼩横纹各100次,揉⼆马-合阴阳-清天河各100次,补脾⼟-补肾⽔-揉外劳各100次(前⼆术稍⽤⼒、速稍快),揉板门-逆运内⼋卦各100次,清肝经-推四横纹各100次,三指揉中脘与双天枢300次,齐揉膻中-肺俞100次。嘱忌⾷油腻,避免受寒。
⼆诊(01-08,15:00):患⼉⾯⾊好转,精神较前活泼,能安睡,⽆明显流涕与喉中痰声。家长追诉⼩⼉⾃⼩睡卧露睛,故脾虚病程已久,今尚见⼉睡时张⼝不合。
处⽅:揉⼩天⼼-揉⼄窝风各100次,补脾⼟-补肾⽔-揉外劳各300次,揉板门-逆运内⼋卦各100次,清肝经-推四横纹各100次(术中患⼉渐⼊静安睡),三指揉中脘与双天枢300次,拿肩井3次。
三诊(01-09,16:30):患⼉⾯⾊已现红润,⾷量较前增加,安睡时间长,今稍流清涕,睡时微张
⼝。⼆诊处⽅稍改:揉⼩天⼼-揉⼄窝风后加清肺经100次,补脾⼟-补肾⽔-揉外劳操作稍重稍快,余不变。
四诊(01-11,15:10):患⼉神情活泼,⾯⾊较前明显好转,⾷欲佳,⿐中稍有清涕,主动伸⼿让我推拿。家长诉昨去南通瑞慈医院给⼩⼉作多普勒彩超声确诊为室间隔缺损(直径
0.65cm)。⼆诊处⽅去拿肩井,加捏脊6遍(后三遍捏三提⼀)。
五诊(01-12,13:37):患⼉⾯⾊红润,精神好,⽆流⼝⽔现象,哭闹时偶闻喉中有痰声。仍稍流清涕,家长诉⼩⼉夜间常踢被。
处⽅:开天门-推坎宫各50次,齐揉双风池与太阳30次,揉⼩天⼼-揉⼄窝风-清肺经各100次,补脾⼟-补肾⽔-揉外劳各200次(前⼆术稍⽤⼒、速稍快),揉板门-逆运内⼋卦各100次,清肝经-推四横纹各100次,揉⼆马-合阴阳-清天河各100次,三指揉中脘与双天枢200次,捏脊6遍(后三遍捏三提⼀)。嘱防感冒,忌⾷油腻。
停诊随访⼀周告愈,在上海顺利作⼼脏⼿术。
探讨和分析
曾宝仪的老公是谁本例患⼉脾虚证为本,风寒感冒夹痰证为标,病程中本重标轻,故治标同时重点治本。有表证时补脾⼟、补肾⽔稍⽤⼒且稍快,达到补中有泻,防闭门留寇。
正如《幼科铁镜》所云:“脏腑之病必有贼邪,或⾃外⾄,或⾃内成,祛贼不寻去路,以致内伏,是谓闭门杀贼。如伤寒贼由外⼊,法宜表散;⼼⽕贼⾃内成,清利为先。是知降⼼⽕⽽不利⼩便,除肺热⽽不引⼤肠,治风热⽽不发表药,夹⾷⽽不导消,痢初起⽽不通利,疟始发⽽遽⽤截⽅,凡此皆闭门之弊,不第不能杀贼,⽽五脏六腑⽆地不受其蹂躏”。故本例有风寒表证,却⽤补脾⼟、补肾⽔有固表留寇之虞,但在补法中经稍⽤⼒和速度稍快,则补中有泻,不致闭门留寇,达到标本兼治。
2、⼝疮案:李某,⼥,7个⽉,⼈⼯喂养,家住海门粉坊弄。下唇内侧⽣疮伴⼝臭⼆天,于2003-09-11晚来诊。患⼉初起嘴唇红肿,⼩⼉哭闹不欲⾷,继之⾆尖红⾚,中央有纵⾏⽆苔之裂,伴⼝臭。患⼉素体脾虚,近⽇喂⾷炖蛋等⾷物。
刻诊:苔⽩厚腻,嘴唇红⾚,下唇内侧见⼀黄⽩⾊椭圆形黄⾖⼤疮粒。母诉⼉肛门也红⾚。
辨证:实⽕⼝疮。本例内因责之于素体脾虚,外因责之于调护不当,饮⾷不节,导致肠胃积滞化热,⽕热熏灼⼝⾆⽽致病。盖⼼开窍于⾆,脾开窍于⼝,凡化热、化⽕者均可循经上炎,熏蒸⼝⾆⽽发病。总之,本病病位在⼼脾,证属⼼脾积热。祝福中秋节的祝福语
治则:清热泻⽕
⾸诊处⽅:清天河、清板门、退六腑各200次,推三关100次,分阴阳、推四横纹各50次,三指齐揉双天枢和中脘100次,拿肩井3次。
9⽉12⽇⼆诊:⾆质已正常,厚⽩⾆苔已退尽,⼝唇红⾊已不著,黄⽩疮粒已退成红肿区,患⼉已能吸吮,但仍⼝臭,肛门红⾚消退。今晨家长⼜喂⾷炖蛋,嘱应予易消化饮⾷。
处⽅:揉⼩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