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 利民为本
作者:谭丁
来源:《前线》2016年第04
        【引用】
        “陈浩民非礼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节选】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淮南子·汜论训》
        【原文释义】
        礼乐是圣人制定的,并不是圣人受礼乐限制的。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纣不改变陈法导致了灭亡;夏禹、商汤、周武王不因袭旧法却兴旺发达而称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着习俗的不同而改变。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适合时宜。所以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会为目的。王道残缺的时代才产生了《诗》;周王室衰微、礼义崩溃才有《春秋》产生。《诗》和《春秋》虽然是学问中的极品,但却都是世道衰败时的产物,儒家遵循它们来教导世人,哪里比得上用三代盛世的事情来教育世人!
        【经典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
泡萝卜条
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氾论训》继承、发展了黄老学派、商鞅、韩非的历史进化观念,提出:社会生活是变迁的,法令制度也应当随时代变迁而更改,即令是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认为法令制度的制定,应适合人之需要,应考虑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显然是比先秦法家更进步的观点。
百慕大三角区>解小东近况>中国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