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阿旃陀而来的智慧之美——印度稀世壁画
印度保藏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精湛的古老绘画艺术,至今,缅甸、日本都可发现印度壁画的影响。印度壁画带着从阿旃陀而来的智慧、美和活力,愈加雍容华贵。可惜,壮观的印度壁画大多藏在古老的寺庙或洞穴,隐于黑暗中,很难被清晰地拍摄出来,极少有人知道这块世界遗产的稀世“美玉”……
摄影、撰文/Benoy K Behl
翻译/陈晓曦
协助/印度驻华使馆
法拉利gto执行/贾欣
阿旃陀之璧
印度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精湛的古老绘画艺术。这块土地深邃的哲学孕育出来卓越、优美而庄严的艺术风格,也造就了古印度的壁画。很久之前,印度的绘画技术就已达至完美的境
地,在印度次大陆的各个角落都已发现了古老的绘画遗迹。可惜,壮观的印度壁画多藏在古老的寺庙或洞穴,隐于黑暗中,很难被清晰地拍摄出来。也因此,极少有人知道这块世界遗产的稀世“美玉”。
现存于世最早的印度绘画藏于阿旃陀石窟中。这里是迄今为人所知的,佛教绘画的最早源头,也是整个印度佛教壁画的灵感源泉。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附近的瓦古尔纳河谷中,环布在76米高的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其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举世闻名,因此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璧。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型。支提窟内有窣堵波(注:梵语,意为佛塔),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列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装饰简朴;到中晚期后才趋于精美。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石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绘制的精美壁画上下纵跨千年,深受古典印度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堪称印度壁画之冠。
■ 阿旃陀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上,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璧。
■ 菩萨头像,阿旃陀第一窟,绘于公元5世纪。
何鸿燊有几个子儿图片
■ 国王摩诃旃纳卡局部,绘于阿旃陀第一窟。
阿旃陀石窟保存的壁画主要是两个时期的作品。第一时期的作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壁画以宣扬小乘佛教为主,彩较沉,造型相对拘谨,奠定了阿旃陀壁画的审美基础。壁画的第二个阶段,出现在公元5世纪,当时统治这片土地的是瓦卡塔卡斯(Vakatakas,德干高原的统治者)王朝。在国王的统治下,印度国内政治、经济稳定,佛教艺术勃兴。绘画的主题中也有不同人物纷纷登场,王公贵族、士兵僧侣……与佛陀形象构成现实与虚幻交织混合。
范冰冰敬佩刘晓庆阿旃陀壁画大多数还是宗教性的,关于佛陀本生的故事占据大部分篇幅,如释迦牟尼的诞生、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等故事。这些绘画共同展示出一种极美的形式。通过富于表情的人物面部,富有隐喻的手势,流畅而洗练的线条和凹凸晕染的躯体彩构成了一系列佛陀形象,他们肌肤光洁圆润、立体感强、笔调活泼,人物体态匀称,画面彩明快清新,巧妙地把“悲悯”与“艳情”糅合在一起。绘者将画面前景按比例缩小,增添了透视空间的奇妙变化效果。早期的阿旃陀壁画艺术传统都是由艺术家们口耳相传保存的。时间推移的过程中,绘画手法也与传承者的生命融为一体。直到公元5世纪或6世纪,这些精妙的手法才被留在纸上,有的甚至被结集成书籍,流传后世。
阿旃陀壁画用极细致的笔触勾勒出宏大的场面,为观者带来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一种极大的美感。这些壁画常常将观者带入伟大的精神领域,圣洁的菩萨凝固在阿旃陀的墙壁上,永不停息地注视着观者的内心和灵魂。这种感觉弥漫于所有绘画中,一如巴哈河上的温迪亚山脉斜坡上发现的9个笈多王朝(约公元4世纪至6世纪)时期的石窟壁画,虽然时间的流逝损坏了大部分墙壁上的画面,观者仍可以体会画中人物面孔蕴含的深邃的平静。这与发现于卡纳塔克邦(旧称迈索尔邦)的第6世纪的印度巴达米石窟壁画不同,后者更注重通过辉煌的绘画方式反映世界变幻的彩。
■ 国王摩诃旃纳卡本生故事,再现了1500多年前的印度宫廷生活。
痞幼黑料视频内容
■ 阿旃陀第十七窟绘制的牛王玛希哈,公元5世纪。
隐匿的壁画
黄圣依疑被劝酒
比之于阿旃陀壁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显赫声名,印度大陆其他角落的古代壁画更鲜为人知。它们分别属于公元500年以来的各个世纪,有着统一的古印度绘画传统。印度的很多佛教古迹中,比如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伊洛拉石窟(Ellora)、附近的皮塔尔考拉(Pitalkhora)等古迹,都有阿旃陀时期的壁画痕迹。除了自然本和从阿旃陀传承下来的气度之以外,印度绘画的独特风格也与后来艺术整体的特点息息相关,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