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全度研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5 至第5 2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在文学社会学发展中的地位,了解几位代表理论家的代表观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点(含重点难点):
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教学进程
5教学周第一节课: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5教学周第二次课: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以课堂讲述为主。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理解经验实证社会学在文学社会学中的地位。
2.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文学社会学新编》,方维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哈文家世2.《现代文艺社会学》, 姚文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安东尼·吉登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卤牛肉的做法大全年版。
4.《詹姆逊文集flash简单动画制作-新马克思主义》, 乔纳森·H·特纳著,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物质文化读本》,孟悦 罗钢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阿尔弗雷德·韦伯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第三章 自制过滤器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
在“文学社会学”社会学诸流派中,经验实证这一研究路向无疑居于主流地位。一方面,它承续了文学社会学史前史所展示的法国实证社会学传统;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反映论观点的反驳。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埃斯卡皮、菲根、和希尔伯曼以及豪泽尔。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观点并不具备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只有采取经验实证的社会学方法,才能展开真正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本章就以这四位理论代表家为主介绍实证经验主义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相关问题概说
经验实证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精髓。正是这种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作为一门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门类在19世纪诞生。而文学社会学作为探讨文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领域,便与经验实证方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如何理解这种方法对文学社会研究的意义,乃
是首要的研究议题。当然,随着经验实证方法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兴衰变迁,它在文学社会学领域中也同样出现了研究的困境,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之声。我们将以此为线索来清理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内涵、发展脉络及其内在危机。
1、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来源:孔德与迪尔凯姆
孔德被看作社会学之父,他首先创造出“社会学”这个概念,并力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构建社会学体系。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是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孔德的思想体系构架来说,他的实证观念源自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阶段。按照孔德的解释,“实证”一词包含四层含义:与虚幻相反的真实;与无用相对的有用;与犹疑相对的肯定;与模糊相对的精确。所谓实证精神就是按照这种要求对人类社会展开严谨周密的考察,这种考察必须建立在实证的、真实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由此,人类思维才能摆脱形而上学的桎梏,实现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探索。
尽管孔德倡导实证主义旨在摆脱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但是实证主义在他那里主要还停留
在哲学观念的层面。只有到了迪尔凯姆,实证主义才被真正赋予社会学意义。迪尔凯姆一方面继承了孔德、斯宾塞等前人的诸多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力图将自己的观念论落实在具体的社会学研究中,使其具有科学研究的实在意义。
迪尔凯姆的研究领域遍及教育、宗教、法律、犯罪和自杀等领域,就他对实证主义文学社会学的影响而言,我们这里只着重介绍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事实”。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的第一章“什么是社会事实”中,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界定是那些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方式,它们对个人具有不得不服从的强制性。这里所说的“社会”或“社会的”,不可简单理解为与经济、政治相并列的某一具体领域,而是指从社会学视角来观察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迪尔凯姆强调,观察社会事实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这就意味着必须挣脱日常俗见的束缚,在社会学意义上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判断。“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与个体意识无关,具有客观性、集体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因此,“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这充分显示出迪尔凯姆实证主义因果论和功能论的解释方法,这种方法后来也成为实证主义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2、经验实证主义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埃斯卡皮倡导的研究方法最具典型性,这种方法可分为历史的方法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前者主要有:(1)建立卡片系统;(2)整理档案、信件、报纸、书籍目录、出版说明及其与文学社会进程相关的资料;(3)清理相关文献资料。后者主要有:(1)通过寻访进行密集型调查;(2)问卷调查法;(3)试图掌握某一文化团体内部情况的深入调查;(4)对过去或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及报纸内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埃斯卡皮充分运用了发展至那个时代的各种社会学实证研究手段来进行研究。
与埃斯卡皮不同,菲根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或内容阐释的方法来探讨文学团体的社会结构、文学门类的社会作用,一方面揭示了社会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展示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社会关联。在《文学社会学的历程》第二版导论中,菲根更为明确地将文学的运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基础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和功用分析。概而言之,菲根着力对文学参与者和文学机构的互动进行社会影响分析,它同大众传播学的亲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在西尔伯曼看来,埃斯卡皮那种停留于笼统列举的做法太肤浅,他更强调要“从结构性和功
能性进行研究和观察罗钢。
人们在三人的研究中很容易看到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思路,而他们也遭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诟病。由此,在文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经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对峙局面。这种对峙的集中体现便是20世纪60年代西尔伯曼和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论争。这种局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经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否构成根本对立?如果不是,那么这种对立的内在根源何在?是否可能到第三条道路?对于这些问题,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豪泽尔将艺术作品的意义阐释分为三个层面: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豪泽尔指出“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只能强调艺术作品的意义的一个层次,美学强调的是形式和媒介,心理学强调的是个人动机,社会学强调的是社会目标。因此,只有三者相互补充,艺术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才能得到体现。”可以看出,在豪泽尔的观点中文学社会学只是艺术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豪泽尔一方面很难被视为一个纯粹的经验实证论者,另一方面他也并非得到一致认可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种特殊的学术位置,为我们重新思考经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点。
从《艺术社会史》到《艺术社会学》,豪泽尔在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方法来反思纯粹的经验主义研究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保持着必要的反思,在豪泽尔看来:
如果艺术和社会的关系仅仅被看作两相影响的关系,那就太简单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近年来,在辩证法的名义下,出现了完全否定事物因果关系原则的倾向,认为各种事物之间仅仅存在相互依赖的功能性关系。不管因果关系如何有问题,世间都存在着许多一方决定和另一方反应的现象。
换言之: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经验实证论者鼓吹的单向因果关系所能解释的;反之,简单套用辩证法也无法对艺术现象作出恰当理解,因为在艺术作品之间、艺术家之间的确存在着单向因果的影响关系。由此,豪泽尔强调社会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辩证法说的是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以解决矛盾。互动说的是对立双方互相推动,相互之间既无冲突又不协调。”这也就是强调艺术研究要将微观层面的因果关系和宏观层面的辩证运动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考量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可以说,豪泽尔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经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绝非完全对立的研究方法,而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整合。
3、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困境
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对这种实证主义倾向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实证主义将社会学视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观研究,过分强调经验观察和非经验陈述之间的分裂,一味排斥哲学思考的介入,认为一般的理论问题对于经验观察没有根本意义,由此将经验归纳看做从事研究的根本方法和最高标准,不受任何理论的规约。”
从他的概括不难看出,经验实证主义研究的根本问题在于无限放大经验观察的意义,割裂并放逐了非经验陈述。由于过分强调经验事实的观察和证实,实证主义方法的实施严重地缩小了经验分析的范围。经验归纳的努力愈来愈停留在简单的事实陈述层面上,而且刻意回避理论思辨,也导致了研究结论成为缺乏内在意义关联的科学知识罗列。简言之,经验考察对象的扩大和经验分析范围缩小之间的矛盾,导致纯粹的经验实证研究必然陷入难以推展的困境。
进一步来说,由于缺少“非经验陈述”的思辨维度,过分迷恋经验事实的归纳,最后甚至可能得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结论。比如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文中说:“根据法国波尔多的‘文学现象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年之后,百分之九十的书会被淘汰;二十年后,
百分之九十九的书会被淘汰。”从这种经验研究出发,“埃斯卡皮相信,一部文学作品只在对文学的经验世界发言时才是有生命的;由此合乎逻辑地得出,即使像莫里哀那样的作家最终也会从文化记忆中消失。”接受美学家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埃斯卡皮的这种近乎荒谬的论断。
很明显,经验归纳得出的结论最终走到经验事实的反面,这恰恰表明了经验的限度。任何个体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即使像埃斯卡皮那样采用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统计,也无法穷尽研究对象,建立起完整的经验。亚历山大指出:“实证主义倾向不仅大大地减少了那种直接关注于科学思维中较一般化要素的社会学讨论的数量,而且它还在一种不可能发生误解的程度上影响到余下的理论讨论的质量。由于它使得理论分析更加难以获得一种充分的自我理解,因此实证主义的氛围最终限制了理论知觉的深度。”
我们面对经验实证主义文学社会学时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在经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思考重新沟通“经验观察”和“非经验陈述”,微观经验与宏观理论,由此才可能为文学社会学的发展开拓出更具创造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