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史蒂夫 r 麦奎因
《始与末》的叙事学分析
胡倩 四川外国语大学
跳水动作
摘要:马哈福兹是有着极强的历史责任感,他每部作品都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始与末》以一个家庭四个孩子在父亲突然去世之后的人生轨迹来折射整个埃及社会的悲剧,企图唤醒埃及人民的良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实。在《始与末》中,马哈福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都控制的及其狭窄,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让人感觉到整个社会的无奈与悲哀,本文试图采用叙事学的方法解读《始与末》,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和写作技巧。
关键词:《始与末》;叙事;分析一、叙事视角
小说《始与末》属于外视角的全知叙述。外视角的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叙事者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他是全知的,他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马哈福兹的大部分作品,如《历史三部曲》、《新开罗》、《梅达格胡同》、《开罗三部曲》等都是用的外视角,借用外视角,叙述者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如指掌,既可以知道他们所看到听到的,又可以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
《始与末》一文共九十二章。第一章是这样开始的:①
陶费吉亚学校静寂无声。一名军官无精打采地望着那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室。然后,他朝三年级的教室走去,轻轻地在门上敲了几下,请求进去。走进教室后,他在教师手边悄悄地说了几句话。教师立刻望着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学生,高声叫道:
“侯斯尼•米卡尔•阿里!”
从文章的开篇我们便可以看到,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他扮演着一个全知的上帝的角,高高在上,俯瞰一切。
马尔康
而《始与末》一文中,全知者视角运用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剖析人物内心的心理,以此达到刻画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的目的。
如小说在刻画侯斯尼这一手母亲宠爱的小儿子的形象时,就经常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暴露人物的性格缺陷。在父亲去世办葬礼时,作者这样剖析侯斯尼的心理:
父亲的葬礼越来越近了,侯斯尼心里忐忑不安,翻腾不停,这是他心中的悲哀。他本来希望父亲的葬礼能够办得隆重一些,符合父亲的身份和地位,他喜欢在人们面前炫耀一下这些。可是,他的两个哥哥并不看重这件事情,所以他把葬礼看成了和死亡本身同样不幸的事件。
通过侯斯尼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家庭已经生活困难,但他还希望葬礼排场能够更大一些,全然没有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
电子通行证怎么办理在小说中的许多章节中,叙述者既超脱出来,客观冷静的描述每个人物的故事,不动声地写出人物的挣扎与偏失,又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设身处地的写他们坚守的立场和内心的感受。又“入”又“出”的双重视角,即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和人物的限制视角相结合,展示给读者最大量最全面的消息,让读者在纵观全局的同时感同身受,内心为每个人物的挣扎与选择而感到五味陈杂。
二、叙事时间从时序而言,《始与末》中的情节发展叙述多依照自然时序,即顺叙。叙事按照对话和情节发展的先后而展开,故事时间与文本叙事顺序不发生倒错。
通读完全本小说,我们按照情节先后顺序来梳理的话,可以看到《始与末》中四个孩子的故事线索是:
罗钢
奈菲萨因贫穷不得不去当裁缝,遇到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塞里曼,与之相爱但未能结成姻缘,因此堕落为,最后被弟弟逼迫的跳河自尽。哈桑整日游荡无所事事,最后为了生存沦为打手和毒贩子,被警察四处追捕。侯赛因在完成高中学业后为了养家糊口,放弃继续学业去外地工作,并为了家庭不能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最后向被弟弟抛弃的姑娘巴海娅求婚。侯斯尼在窘迫的家庭条件下却靠哥哥的支持一直学习,最后成为一名陆军军官,却忘恩负义,抛弃从前的未婚妻,想要攀高枝而未能成功,在逼迫跳河自尽后,内心不安,最后也跳河自尽。
马哈福兹在全文叙述的过程中,很少为了设疑或是引起人们的兴趣而打乱故事的发展顺序。顺叙可以让文章的层次与生活实际相一致,使小说条理清楚、有头有尾、结构完整。
时距存在于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长短的比较中。罗钢先生认为,“研究时距作为一种技术问题自身并无价值,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确认作品的节奏,每个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说明了作者希望唤起注意的程度,而对某一因素的注意以及这种注意的程度则需与其他因
素相比较才能确定”。②
热奈特将时距的运动概括为概要、场景、省略、停顿四种。
《始与末》在时距上主要表现为场景。场景即叙述故事的实况,一如对话和场面的记录,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相等。它的两个基本构成是人物对话和简略的外部动作描写。《始与末》全书共九十二章,大多数章节都离不开人物之间的对话,如第十八章,描写侯斯尼假装掉手帕在巴海娅家,借机多接触巴海娅后回到家,哥哥侯赛因发现他的不对劲,作者这样写到:绿码怎么申请
侯赛因从桌子上抬起头,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然后问:
“你怎么啦?”
侯斯尼“嘿嘿”一笑,没有作答。“你的课上完了?”侯赛因用颇有含义的口气问他。侯斯尼一边往床上倒,一边问:“难道我嫌的与往常不一样吗?”“那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