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道
本版编辑/鹿 鸣
李敏镐感谢粉丝(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浙江杭州 310053)
◆聚焦课改
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成阅读鉴赏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再进一步转化为写作能力。
cf免费领取雷神关键词:叙述者;假想读者;教学价值;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乡村爱情故事演员罗钢在《叙事学导论》中说:“任何叙述都离不开叙述者,只要有语言,就有发出语言的人,只要这些语言构成一个叙述文本,那就意味着必须存在一个叙述主体,有一个叙述者‘我’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离不开叙述,散文也离不开叙述。作家创作时总是精心选择叙述者的身份,进而确定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和叙述人称(“我”“你”“他”)。
另一方面,叙述者的精心讲述当然不是为了呈献给空气,不管作家承不承认,他们在创作时都有自己“假想的读者”(1950年,由美国学者沃克·吉布森在《作者·说话者·读者和冒牌读者》中首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读者—反应”批评流派对“假想的读者”进行了更细微的分析,里法泰尔提出“超级读者”(即“理想的读者”,作家想象中的知音),普兰斯提出“‘零度’叙述接受者”(具有一般平均认知能力与理解水平的抽象读者)。王学圻与范冰冰
对中学生来说,“叙述者”并不难理解: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内容涉及“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等,而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正是与“叙述者”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高考对“叙述”的考查也相当频繁,2019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便是“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至于“假想的读者”,学生很容易就能从像“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这样的作文题中得到启发,理解作家创作时可能会有假想的读者对象。
虽然概念不难理解,让学生知晓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的分类、特点也并非难事,但这不等于我们已经认识了“叙述者”和“假想读者”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方面的意义。挖掘并应用它们的价值,对语文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一、“叙述者”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里,不同的当事人叙述他们眼中的同一件事情——武士之死的经过,
结果彼此叙述的内容很不相同,话语也各具特点。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也与此类似,选定了叙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定了讲述的内容和语言风格。
(一)“叙述者”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意义
“叙述者”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意义由它对作品内容和语言的巨大影响力决定。
1.认识叙述者对作品内容的影响。
叙述者(“谁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内容选择。小说《祝福》的叙述者是“我”,“我”的身份是归乡的鲁镇人、鲁四老爷的本家、读书人。这使得作品不仅可以游刃有余地写“我”“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还可以写眼前的祥林嫂;不仅可以写鲁镇上男人女人的表现,还可以将笔触延伸至鲁四老爷的书房,以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读书人的眼光,描写它的颓败陈腐;不仅可以写“我”对祥林嫂的同情,还可以写“我”的软弱无情……如果叙述者不是这样一个既在鲁镇中又在鲁镇外的“我”,而是一个和鲁四老爷家无关的人,一个没有走出过鲁镇的人,则会极大地影响对鲁四老爷和四婶的刻画,同时会使小说丧失一个和鲁四老爷、鲁镇的男人女人既相同又不同的人物形象,并进而影响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散文《想北平》的叙述者是老舍本人——一位“老北京”,叙述者的身份决定了身在异乡的他思念北平时,
想到的不是野心家眼中的皇城北平,不是游客眼中有着故宫和颐和园的旅游胜地北平,而是“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的生活化的“我的北平”。可以这么说,文章的内容正是由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决定的。
罗钢再说说2019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其答案中有一条是“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这个答案也反映了叙述者对作品内容的影响。假如叙述者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大人,那么他(她)所见的必将是冯歪嘴子艰难的生活,而绝不可能是纯真之眼看到的“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
陈
欢
本文作者
272020.2
•高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