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宋词名句: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是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译⽂]我在众⼈中千百次地寻觅她的⾝影,⽆意中回过头来,原来她正在那灯⽕阑珊之处。
[出典]⾟弃疾《青⽟案》(元⼣)
信用卡风险 注:
1、《青⽟案》(元⼣)⾟弃疾
九九重阳节诗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宝马雕车⾹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2、【注释】
1.元⼣:旧历正⽉⼗五元宵节,是夜称元⼣或元夜。
2.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指焰⽕纷纷,乱落如⾬。
芽的词语
4.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
5.凤箫:排箫,箫管排列参差如风翼,故名。
6.⽟壶:⽐喻⽉亮。
7.鱼龙:拽鱼灯,龙灯。
8.蛾⼉、雪柳、黄⾦缕:皆古代妇⼥的⾸饰。这⾥指盛妆的妇⼥。
9.盈盈:形容⼥⼦仪态美好。
10.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
11.蓦然:忽然。
12.阑珊:零落稀疏的样⼦。
bigbang大成 3、译⽂1: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降的礼花,犹如星⾬。华丽的车
马来来往往,满路都是芳⾹。悦⽿的萧声四处回荡,⽟雕的灯流光飞舞,⼈们彻夜狂欢,耍弄着鱼龙形的彩灯。
美⼥们戴着鲜艳的饰物,欢声笑语中送来了⼀缕缕幽⾹。⼈丛中千百次地将她寻,猛然回头,却看见那⼈正在灯⽕稀少的地⽅独⾃站⽴。
【译⽂】2: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华丽的⾹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弥漫着⼤街。悦⽿的⾳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中晃动。她们⾯容微笑,带着淡淡的⾹⽓从⼈⾯前经过。我寻那⼈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在灯⽕深处。
潘虹米家山 4、作为⼀⾸婉约词,这⾸《青⽟案》与北宋婉约派⼤家晏殊和柳永相⽐,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词作从极⼒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反衬出⼀个孤⾼淡泊、超拔俗、不同于⾦翠脂粉的⼥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满街游⼈,⽕树银花,通宵歌舞。然⽽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是为了反衬“灯⽕阑珊处”的那个⼈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宵佳节通宵灯⽕的热闹场
景,梁启超谓“⾃怜幽独,伤⼼⼈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上⽚写元⼣之夜灯⽕辉煌,游⼈如云的热闹场⾯,下⽚写不幕荣华,⽢守寂寞的⼀位美⼈形象。美⼈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格的化⾝。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事业者,⼤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弃疾⽣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寒林点暮鸦。
5、这⾸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样散落下来。⼀开始就把⼈带进“⽕树银花”的节⽇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类的吹奏乐器,这⾥泛指⾳乐;“⽟壶”指明⽉;“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华下,灯⽕辉煌,沉浸在节⽇⾥的⼈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下阕写⼀个具体的⼈,通达他⼀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的欢乐⾃然地溶进了节⽇的欢乐之中。
“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这⼀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她们穿着美丽的⾐服,戴着漂亮的⼿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随风飘来。“雪柳”是⽟簪之类的头饰。
“众⾥寻他千百度”:(这⼈)对着众多⾛过的⼥⼈⼀⼀辩认(但没有⼀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
“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偶⼀回头,却发⾃⼰的⼼上⼈站⽴在昏⿊的幽暗之处。
6、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也不过渲染那⼀⽚热闹景况,并⽆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流动的烟⽕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的彩星——燃放烟⽕,先冲上云霄,复⾃空⽽落,真似陨星⾬。然后写车马,写⿎乐,写灯⽉交辉的⼈间仙境——“⽟壶”,写那民间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不暇接。其间“宝”也,“雕”也,“凤”也,“⽟”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已。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独到之胜可以⼤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们,⼀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雪柳,这些盛妆的游⼥们,⾏⾛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过去了,只
有⾐⾹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我意中关切之⼈,在百千中只寻⼀个——却总是踪影皆⽆。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亮,在那⼀⾓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的⼀瞬间,是⼈⽣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的灯、⽉、烟⽕、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欢腾,那下⽚的惹⼈眼花缭乱的⼀队队的丽⼈⼥,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个意中之⼈⽽设,⽽写,倘⽆此⼈在,那⼀切⼜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价的⼈⽣幸福⽽⼜⾟酸的⼀瞬的美好境界。然⽽画蛇既成,还思添⾜:学⽂者莫忘留意,上⽚临末,已出“⼀夜”⼆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痴意,所以到得下⽚⽽
出“灯⽕阑珊”,⽅才前早呼⽽后遥应,笔墨之细,⽂⼼之苦,⾄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个粗⼈壮⼠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乎?
7、元⼣:阴历正⽉⼗五为上元节,这⽇晚上称元⼣,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观灯的风俗。⽟壶:指⽉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别有寄托的词作。词⼈假借对⼀位厌恶热闹、⾃⽢寂寞的⼥⼦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的⾼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
⾃怜幽独,伤⼼⼈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极写元⼣灯⽕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前⼀句写灯,后⼀句写焰⽕。上元之夜,满城灯⽕,就象⼀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明灭,⼜象是春风把满天星⽃吹落。真是⼀⽚灯的海洋,焰⽕的世界,令⼈眼花缭乱。“花⼲树”、“星如⾬”,不仅写出了灯⽕之盛、之美,⽽且也给⼈热闹⾮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的热烈⽓氛。“宝马雕车⾹满路”,是写游⼈之盛。但这⾥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笔。然⽽,游⼈如织、仕⼥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的夜晚,⼀⽚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们在忘情地欢乐着,“⼀夜鱼龙舞”,写出了⼈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写寻觅意中⼈的过程。“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观灯看花”的妇⼥,头上戴着“蛾⼉”、“雪柳”、“黄⾦缕”等装饰品,⼀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路笑语,带着幽⾹,从词⼈眼前⾛过,这⾥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也是对上⽚“宝马雕车⾹满路”描写的⼀个补充,同时,⼀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中,他寻着,辩认着,⼀个个少⼥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个⼈是他要寻的。那么他所要寻的意中⼈在哪⾥呢?“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冷落的地⽅发现了她。⼈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站在“灯⽕阑珊处”,充分显⽰了“那⼈”的与众不同和孤⾼。“众⾥寻她⼲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蓦然”⼆字则写出了发
现意中⼈后的惊喜之情。这⾥作者以含蓄的语⾔,表现了⼈物内⼼的活动。这⾸词先⽤⼤量笔墨渲染了元⼣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这种对⽐,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物形象的作⽤。灯⽕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的孤⾼,⼈写得愈忘情,愈见“那⼈”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法,反衬出了⼀个⾃⽢寂寞、独⽴不移、性格孤介的⼥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淡泊的⼥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弃疾⼒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历来也为⼈传
诵。清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喻,对做学问、做⼈、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境界和第⼆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出现。
9、这⾸《青⽟案.元⼣》,是⾟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情⼈为线索,⽤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个孤⾼、忧郁的“那
⼈”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词的上半阕极写元⼣之景:千万灯树如⽕花竞放,似繁星⾬落;街上徜徉着宝马雕车,空中飘散着凤箫清⾳;各⾊各样的灯在夜⾊中回转翔舞……然⽽,这
⼀切并未打动作者,他⽆暇欣赏、流连这热闹⾮凡的景象;他要寻⾃⼰的情⼈。情⼈在哪⼉呢?下半阕笔锋⼀转,由景写到⼈:“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然⽽,这些穿着节⽇盛装的美⼈,都不是作者所要寻的,他焦急万分:“众⾥寻他千百度”,但还是没有到。“蓦然回⾸”,啊,终于看见了:站⽴在灯⽕零落,清冷僻静之处的,正是“那⼈”!词到此戛然⽽⽌,⽽作者⽤饱含感情的笔所创造的意境,却引⼈深思。
也许有⼈会问,“那⼈”为什么不加⼊狂欢的⾏列,却独⾃在“灯⽕阑珊处”呢?表⾯上看,这是⼀⾸爱情词,然⽽,词中似有更深的含义。这⾸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衰,⽽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作者,欲补天穹,却恨⽆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着知⾳。那个不在“蛾⼉雪柳”之众、却独⽴在灯⽕阑珊处,不同凡俗、⾃⽢寂寞的美⼈,不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吗?同时这也是作者英雄⽆⽤武之地,⽽⼜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我写照。
10、“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第⼀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种存在⽅式。
第⼆层意思(王国维后加的,与作者初衷⽆关):它表达了⼈⽣的⼀种境界,或者是⼀种哲理,这
种哲理或境界是⼈⽣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际遇、环境的不同⽽磨灭或忘却。
王国维在这⾥机智地活⽤了这⼀⼗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如织,灯⽕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的理想佳⼈,当然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不到,然⽽最后在蓦然的⼀次回⾸时候,却发现那⼈就在灯⽕阑珊处,佳⼈在冷落的灯⽕处。这是何等的欢欣⿎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般⼈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积年⽉之研究,⽽⼀旦豁然悟宇宙⼈⽣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旦表诸⽂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之发展,⽽此时之快乐,决⾮南⾯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法交换的。
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的境界,是⼈⽣的境界、、、、、、
11、王国维在《⼈间词话》说:“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此第⼀境也。‘⾐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此第⼆境也。‘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闲来⽆事,玩索⼤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牛的四字吉祥语押韵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阔⽔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事业者,⾸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望远,瞰察路径,明确⽬标与⽅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然是借题发挥,以⼩见⼤。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望尽天涯路”⼀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语,表⾯上不⼤多“和风细⾬”。灌⽔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不久的菜鸟雏⼉,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般都⽐较“谦虚”,也不敢⼤动作灌⽔,还多是“新⼿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较“礼貌”,⽐较“懂事⼉”。然⽽,从“菜鸟雏⼉”到“灌⽔专家”的⼼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境界是说:“⾐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这引⽤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和爱的⽆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所追求的理想和毕⽣从事的事业,亦⽆不可。王国维则别有⽤⼼,以此两句来⽐喻成⼤事业、⼤学问者,不是轻⽽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番⾟勤劳动,废寝忘⾷,孜孜以求,直⾄⼈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是王国维的⾼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酣处,⼼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壮语:“⼲了!酒个嘛,⽔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难得⼏回醉”,“⼈⽣⼏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
唾飞沫溅,⼀付⼀醉⽅休之⽓势。灌⽔到这个阶段,“雏鸟”⽻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指点江⼭,激扬⽂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漫⾦⼭,⼀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是引⽤南宋⾟弃疾《青⽟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怜幽独,伤⼼⼈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学赏析已⽆交涉。王国维已先⾃表明,“吾⼈可以⽆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境界。这虽不是⾟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功夫,⾃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来,王国维的⾼明⾃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那⼈却在,灯⽕阑
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在⼀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的“⽃酒诗百篇”,曹操的“⼈⽣⼏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这⼀境界。
原⽂:第⼀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双飞去。明⽉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长⽔阔知何处!
第⼆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天际。草⾊烟光残照⾥,⽆⾔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醉,对酒当歌,强乐还⽆味。⾐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第三境界:⾟弃疾《青⽟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宝马雕车⾹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峨⼉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这是⼀个⼈⽣观的问题,其实是宋代⼀位词⼈将三⾸词的名句和在⼀起,这⾥只有两句,其实字⾯意思很容易懂,⽽其深刻的含义则表⽰⼈在⼀⽣中对⾃⼰所经历的坎坷的重新认识:当你功成名就时,再回过头看你⾛过的路程,你会发现⼀路的⾟酸,都只为你坚定的⽬标!
想起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句话:“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没有⼀种幸福是天⽣⽽来的,
没在经历过“⾐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的过程,怎么会明⽩“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的狂喜?
本⽂作者(来源):⾟弃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