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0对引言
高校专业的撤销与新增是教育部每年都要例行审批的事项。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2015年似乎是专业撤销破百的关节点,2013年、2014年分别撤销专业26门、67门,从2015年开始大学本科专业撤销进入爆发期,近六年撤销专业数量分别为2015年118个、2016年149个、2017年241个、2018年416个、2019年367个、2020年518个,2020年高校撤销专业数是2014年的7.7倍。笔者对教育部历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统计发现,2020年以前撤销的专业中排名前五的有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理学,虽然文学类专业排名第四,但秘书学专业并未出现在撤销榜中。2021年
3月1日,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两份文件显示,首次撤销了9所高校“秘书学”本科专业。2021
年以后,不排除撤销更多高校
秘书学专业的可能性。如何看待专业撤销“热”?秘书学专业发展是否已走到尽头?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秘书学专业又将何去何从?
一、关于部分高校撤销“秘书学”专业的概况
2021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有9所高校首开撤消“秘书学”专业先例,分别是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宁波大学、广西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从学校分布来看,主要为综合型大学、二本院校、民办院校。笔者结合撤销“秘书学”专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查询到了各院校的备案和审批专业,发现9所高校中有6所均开设了偏向技术类的相关专业,如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位授予门类主要为工学、理学,鲜有文学(除江西科技学院增设汉语言文
学专业外)。工学高居历年专业
国产轿车哪个牌子好撤销榜首,但在新增专业中也位居前列,看似实现了专业的“新陈代谢”。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国内迅速兴起,为了补充人才缺口,各高校加大了新专业开设力度,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工学、理学专业迎来开设浪潮,是否是高校在相关领域师资力量雄厚或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是各高校根据市场变化对专业所作的相应调整?抑或是为了响应扩招政策,盲目上马所谓“热门”专业?或是追求专业设置的“高大全”?经过数年发展后,此时新设的专业是否也会高居专业撤销榜首?这警示我们,专业开设要谨慎,专业停招需三思。
从时间跨度上,笔者就秘书学专业开设情况,整理了2012-2020年间新增秘书学专业的高校名单,发现2012年、2013年新增秘书学专业院校达33所之多,之后逐年递减,2019年开始,秘书学专业消失在新增专业名单中,如下表所示。9所高校秘书学专业从
□王小茜
叶文举my mother英语作文
4
2021年第10开设到撤销,时间最长不过八年,如江西科技学院与广西大学;最短不过3年,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学界俗称的“短命专业”。9所高校此次撤销秘书学专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转向强调技术类的工程专业发展,这是大多数院校的选择,如宁波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二是学科直接取消招生,民办院校或办学基础薄弱的学校多作此种选择,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撤销秘书学专业后并无新增备案专业。
秘书学专业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兴起[1]
,2012年秘书学专业进入大众视野,开启了专业独立发展的新征程。然而,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显示,中国人民大学编辑出版学、中央财经大学物流管理、南开大学临床医学等581个专业被撤
销,秘书学专业(050107T )也位列其中。各行各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但在这次高校专业撤销榜单中,秘书学专业赫然在列,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二、撤销秘书学专业是否意味着该专业的发展已走到尽头
秘书学专业虽然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但它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秘书学界同仁认为,“秘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也相当重要,秘书学理应作为一门学科进行
研究。[2]
然而,实际上秘书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边界尚不清晰,秘书一词究竟涵盖哪些职位和行为、秘书和领导的区别、秘书工作和办公室工作的区别
等,常常模糊不清。[3]
秘书的高层次、专业化、专门化究竟如何实现,仍存疑惑;秘书学如何发展、如何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更是困难重重。[4]一直以来,秘书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并未表现出不可替代性,这是本科秘书学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其毕业生在文学底蕴上逊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比不上大专院校学生,秘书学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着岗位界限模糊与交叉的情况,就业存在竞争性。
(一)理论研究薄弱
秘书学理论研究相当薄
弱,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尽管大量专著得以出版,但多数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堆砌,缺乏新意,如秘书学概论(导论)、中国秘书史等。一直缺乏相对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无法建构一套属于本专业的学科系统,也没有呈现出独特的学科规律,难以展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很少有独特且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产生。[5]为了解决理论上的薄弱点,不少学界同仁开展跨学科研究,将秘书学与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以及社会学等进行交叉研究,产生了诸如秘书情商研究[6]、秘书心理学[7]、时间管理方法[8]、仆从领导理论[9]以及秘书社会学等,以期突破秘书学理论研究的困境,进一步提升秘书学的学术层次,但存在生搬硬套之嫌,反倒深化了学科边界模糊的危机。
理论研究薄弱是每一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秘书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必要的理论创新与观念突破。由于各种原因,本科秘书学专业开设的文学方面的课程过多,应对其进行调整和删减,以突出秘书学的学科特,褪去文学的“稚气”,实现管理学的“跨越”。很多人对秘书学应归类于文学还是管理学存在困惑,这只是学科间知识点交叉的常见现象,自2012年伊始,秘书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再作这样的争论或探讨实无必要。
(二)实践环节欠缺
实践教学是秘书学(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秘书
2012年—2020年秘书学专业增设情况表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2019年2020年
系列1
列1
列2
5
有时候会感到莫名的难过2021年第10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这里强调实践环节欠缺,并非指本科秘书学未引进实践教育,而是指实践项目少、实践时间短、实践机会欠缺。本科秘书学教育偏向理论教学,尽管开设了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秘书公关与礼仪、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等强调实操的课程,但因为缺少实践机会,并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还是走向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走出课堂,步入社会”的秘书实习在实践课中占比最大,通过对参加实习的部分秘书学专业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学生在各实习岗位很少有锻炼的机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课堂理论知识落后于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岗位复杂多变的突发情况;二是学生初到岗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实习单位或因工作繁忙、情况特殊,或是实习老师对学生疏于指导与帮助,学生每天的例行工作仅是送文件、打印资料等跑腿工作,并未涉及秘书工作核心,如此实习自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秘书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注重实践环节、创新实践方式应是秘书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秘书学的教学实践仍主要以过去的“老三样”为主,即实务课程锻炼、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在人才培养
方案中应纳入增加实践机会、创新实践方式、延长实践时长等内容,引导学生实现从跟岗实践到顶岗实践的转变,使学生一步步进入职业角,直至对工作能够“独当一面”。
(三)学术团体弱小秘书学学术团体弱、师资
力量薄,这是不争的事实。秘书学专业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教师团队多数由“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教师构成。他们的研究重心、教学重心以及所出成果并不在秘书学方面,多数人对秘书学了解甚少,教学存在“现学现教”的情况,这让学科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秘书学也有自己的杂志,如《秘书工作》《秘书》《秘书之友》《应用写作》等,但所刊多为工作指导、经验总结性文
章[10],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等学术研究型文章占比小,引文率低。这些杂志难以达到核心期刊的级别,迫于职称晋升的压力,很多教师纷纷转岗转业,将目光投向其他更高一级的学术期刊。秘书学专业开设硕博点的高校不足10个,如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暨南大学(硕博)、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聊城大学(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等。每年毕业的硕博生数量有限,大多数走上了秘书工作岗位,从事秘书学教学研究工作的为数不多。
学术团体弱小,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学术团体的壮大,不仅仅是高校秘书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秘书工作者的责任,秘书岗位上的新体验、新思路、新方法都可以为秘书学教学
提供案例。
综上,理论基础薄弱、实践环节欠缺、学术团体弱小等问题,是每一个学科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部分高校撤销秘书学专业,有利于学科的整合发展和学科层次的细化,这只意味着秘书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并不意味着秘书学的发展已是穷途末路。
三、撤销秘书学专业是否意味着该专业缺少历史文化底蕴
杨剑宇主编的中国秘书史卷一前言指出:一门完整的社会学科,必须包括史、论、应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秘书学亦然。[11]中国秘书工作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典籍和史料。现代秘书学的发展至今不过40年时间,不仅秘书学理论与实务方面论著颇丰,秘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谓丰硕。了解秘书及秘书工作的前世今生,对我们追溯秘书工作的源头、借鉴历史经验开展秘书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一)秘书工作由来已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的秘书工作源远流长。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充分条件是社会组织领导集团的出现。秘书学界也有学者认为秘书工作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领导部门,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12]我们将秘书工作定义为“为领导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工作”,从理论上讲,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领导人或领导集团的时候,为这些领导提供辅助管理工作的秘书工作也就随之出现了,而不管这时是否已经有了文字和公务
文书。因此,社会组织领导集团的出现,既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充分条件。[13]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据此,从古籍记载和考古成果探索,在原
6
2021年第10始社会后期,当若干氏族联合组成较大规模的部落时,就产生了为部落领导集团活动提供辅助管理服务的秘书工作,距今至少五千年左右;到了四千四百年之前的黄帝时期,我国秘书工作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14]我国的秘书工作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迹可寻、有源可溯。
(二)秘书机构承前启后我国古代秘书机构名目繁多、设置完备,紧紧围绕一根主线设置:为领导集团服务(主要是为皇帝服务)。商朝末年到两汉是我国秘书机构草创的黄金时期,之后的各朝代除了少部分机构具有开创性外,基本沿用前朝所设秘书机构。西周时期国家机构有所发展,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太史寮,以及我国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太史寮在商代末年即已出现,但成型于西周,是为王室服务的秘书机构;秦朝的御史府,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办公厅,御史大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西汉时期的尚书台,通过参与机要、出纳帝命、办理章奏等为皇帝服务。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唐宋时期的翰林院、明代的内阁六科,抑或是清代的军机处,从中均可以看到秘书工作者的身影,这是历代统治者在前代基础上,结合本朝特点推陈出新的结果,体现了秘书机构的继承性。
(三)秘书人物不胜枚举秘书人物在秘书工作、秘书机构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仅决定着秘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影响着领导工作的效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秘书工作源远流长,秘书人才辈出,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在历史舞台的幕后,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历代统治者或领导者忠诚服务、尽心竭力,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大贡献。[15]无论是秉笔直书的秘书官史佚、壮志未酬的秘书长屈原、深谋远虑的参谋型秘书冯谖、公文写作高手李斯、犯颜直谏的秘书魏征,还是锐意改革的中央秘书长张居正、善于建章立制的首席秘书官张廷玉等,都在中国秘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解读秘书人物的事
迹和思想,对于弘扬中华秘书的人文精神,探索秘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国的秘书学不是凭空产生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历史。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是秘书工作、秘书机构、秘书官职还是秘书人物,抑或是秘书人才的培养,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秘书工作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将继续发展。我国的秘书学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四、撤销秘书学专业是否是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的结果
在被撤销的专业中,有不少是年年上榜的“常客”,或因招生招不满,或因专业设置重复,或因毕业生就业惨淡,这些渐渐消失的“僵尸专业”“短命专业”,大概是当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发展痛点的一个切面。[16]北师大校长钟秉林认为:就业确实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志,但就业率与目前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等很多因素相关,不能反映出一个学校专业的好坏。特别是一些研究型的综合大学,本科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让学生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很多学生的专业与就业方向并没有直接联系。[17]所以,不能以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目前就业率低或就业困难而轻易撤销,因为一个高质量的专业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这是一个长期发展且曲折的过程。
(一)就业率不等于办学质量
近年来,有一些大学试点“专业退出机制”,就业率不好,报考人数持续降低,专业就可能“退出”。就业率一票否决,是否对高校教育改革有正面意义?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金标准”吗?[18]高就业率成了高校追求的标准和社会评判专业好坏的尺度,这样的评判方式是否科学?高校追求高就业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就业率成为评价和考核高校的重要指标;二是就业率是提高高校社会声誉和考生报考比重的重要指标。为了完成学校虚高的就业率,很多学生存在着“被就业”现象。面对就业压力,很多学校往往屈服于现实,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提高就业率,如压缩学习时间(压缩在校学习时数、减少课时量、缩短毕业论文设
7
2021年第10计时间等)、放宽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品质无法得到保证。这实际是以降低教育质量换取就业率指标的错误做法。只看到令人沾沾自喜的就业数据,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实是讳就业率这个疾而忌医教育质量这个顽症的做法,这不仅是全国众多专业发展的痛点,也是秘书学专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就业率仅是“横截面”式的一项指标,将它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金标准”有失偏颇。
就业率是一个标准,但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能一切惟就业率论。高校就业率掺水、注水,对整个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误判当前的就业形势,会干扰整个国家的就业大局及就业政策的制定,最终导致人才与岗位不匹配,造成人才“塌陷”。于高校而言,一年又一年的数据作假,造成恶性循环,会最终导致高校在虚高的就业率下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法规,严厉打击知法犯法的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评价指标,给就业率适当“松绑”。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课程结构,对专业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等,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二)就业率是否倒逼教学质量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赖德胜指出:就业率很重要,因此,某些高校实施专业
退出机制,即那些就业率不高、报名人数不多的专业要“
退出”。这也许有些意义,能倒逼专业建设单位想方设法提高办学质量,使其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19]
这有一定
的道理,但这种“退出”必须审慎而为,要从多方面考虑,一个专业就业率不高,除了受就业市场信息变化影响外,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一是高校缺少与用人单位常态化的双向沟通与合作,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与更新。三是想方设法“求得”虚高的就业率并不意味着一些专业教学质量高。从国家层面来说,有些专业也许市场需求不是很大,但对于社会的有序高效运转不可或缺。秘书工作不能说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在各行各业确实不可或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除了要着眼当下,也要放眼未来。
用就业率倒逼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不失为一条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通过为期四年的学习到一份对口且令人满意的工作,是广大秘书学子的梦想。在就业率的高压下,高校应时刻关注劳
衣哥个人资料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培养方式。学生在“好工作”的驱使下,学习中会注重培养自己与工作相当的能力,如AI 软件办公技术、公文写作能力等,而不是寻与能力相当的工作。只要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教学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撤销秘书学专业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提出,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意味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一所高校适合开设何种专业、如何定位,只有高校最清楚。目前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撤销秘书学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是帮助开设秘书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分出层级,精准定位,清楚了解哪些大学适合保留秘书学专业,哪些可以进一步发展,哪些应该撤销,以保障其他专业的有序发展。本科院校都开设秘书学专业不必要也不现实(过去部分高校为了追求专业设置的“高大全”,不管师资力量如何,是否具备办学条件与资格,纷纷开设秘书学专业或文秘专业),各高校应分析自己的特和优势,精准定位、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1.专业调整依据相关规定近年来,高校自主办学权进一步扩大,但并非是绝对的、无限的,应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增与调整专业。
镖局风云该《规定》第三章第九条明确列出了新增专业的基本条件:(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2)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4)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有完成专业人才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