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这年代童年有趣的事
小时候,没有多少买来的玩具可玩,一个是卖的玩具本来就不多,另一个是普通人家没有多余的钱买玩具。
小朋友们玩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制造,家里吃的一些食物基本上是自己采摘、捕捉来的。
自制玩具。
小手,是看了电影《小兵张嘎》后开始流行的。有木头就做木头,有玉米杆、芭蕉杠叶柄、金竹做的。
木头不用多说,大家能够想象,小兵张嘎就有一只。玉米杆,选材是到收完玉米的田间地头,扳倒几棵玉米杆。尝尝细的、小的,甜的当成甘蔗吃,把大的、粗的带回去做。
把稍长的玉米杆放中间,用小木棍连接短一点的,下面后部加一段托,再加两个把手,在长的上面顶端加一小段作准星,就成了一把冲锋。做短小点,下面两个把手换成一个,就是一把手。
拿芭蕉叶柄也可以做“手动”。去掉叶片,留下叶柄,在叶柄上面中间部位,砍出几个长方形小块,一定不能截断后部,把这些小方块竖起,打时用手一扫,就是能发出“啪啪”的声响效果。
用竹筒做的水林果(子果)。用跟毛笔差不多大小的小金竹作材料,把两端的节去除,中间装进削好带把的竹棍,先塞一颗子弹抵在前洞口,利用空气助推力,从后面再填一颗子弹就可以进行射击。
这种的缺点是子弹只能单发,优点是没有水林果时可以用泡水的纸搓揉成小粒做子弹。
也可以在竹筒的三分之二处凿出小洞,在空鞋油盒或者空雪花膏的铁盒底部的中间,用铁钉打个孔,让竹子上的洞和盒子的孔两个对齐,用沥青固定好,子弹装在盒子里就成为可以连发的机关。
但是一定要把大小差不多的水林果的蒂全部去掉,除干净了才不会卡壳。
在家乡小县城,每年水林果生长的季节,以小城中间的街道为界,分为上街、下街两个阵营会决一死战,通过巷战比拼输赢。
真正参战的都是那些穿着帆布工作服的大伙子。大家要提前上山采摘鲜果,小的们把除去果蒂的子弹背在书包里帮忙装子弹。还有更狠的,会把新鲜的花椒粒参杂期间,打在皮肤上更痛更麻。
那时也不记得是上街赢得多,还是下街赢得多,每年一次街头血拼,半大孩子就满腔热血地跟着激动一回。
当然,这种事尽量不让家长知道,因为衣服被子弹打中了,果汁痕迹洗不掉,如果人的皮肤被击中了会酸麻胀痛。偷偷穿上旧衣服去观战就好。
在过去的年代,许多自发的游戏都是体活动,喜欢疯玩的孩子们都积极配合,参与其中,快乐着集体的快乐。
看电影。
看电影也是在小县城里的一种乐趣。主要是看广场电影,大多数时候到比较远的部队医院、食加站看跑片,在医院看完了马不停蹄地赶到食加站再看最后一集。
沉迷于看电影的人们,会追着部队送电影片子的节奏,这边放完又赶往另一处看。极少数有自行车的人家,有的要带上同胞兄弟,像放映员一样赶场。
银幕前没有好位置时,孩子们就会跑到银幕后面看倒电影,剧情都一样有什么关系呢,电影中的人左右反着也没什么不妥。有的农村孩子还惦记着电影里打之后的弹夹(马子壳),就去电影银幕后面的竹棚里寻。
那时的人们没有更多的向往,也不太聪明,但是走起路来可有能耐了。看完电影小孩子睡着了,哥哥还要背着弟弟妹妹走几公里回家。有时候走得好困,闭着眼睛走上几步的事也是有的。
再后来,听同学说起,为了看《少林寺》,追到各村,看了七遍。现在的人,电影都是可以翻出来再看的。既然有得选择,也就不用着急,就像钱存在了银行里,可以随用随取,听音乐也可以选择循环模式,根本不必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看那么多遍。
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上的追求也是艰难的,可人们会为一点点的满足而付出努力,毕竟容易获得幸福感。物质生活可以朴素,精神生活必须丰满。
没有电子游戏、没有手机的年代,电影剧情主要还是战争故事。年轻人的生活充满着战时模式,有的同学看电影时睡着了,醒了问为什么不看,理由就是电影里没有打仗。
童年的歌词耍蜻蜓、捉知了。
童年趣事离不开罗大佑《童年》的旋律和歌词里唱到的内容。
总是在脑中盘旋:“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但歌词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的时候并不多,到田野里去撒野的时候却不少。
就像《小猫钓鱼》里的小猫一样,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就是对童年生活的记忆。a神死因
把一根细绳的一头拴在小棍上,另一头轻轻栓住活着会飞的蜻蜓。用手举在头顶上方的空中一边甩动一边叫:“嘀喂丢喂,阿麻细来开会!”
阿拉德谋略战那些寻配偶的蜻蜓就被我们手里甩动着的蜻蜓吸引过来,再用自制的捕网扑下去,再抓住。最厉害的是能捕到那种特大的大蜻蜓,它可是一般蜻蜓三、四倍大,要捉住它可得费一番功夫。
蒋劲夫受伤捉住一只母蜻蜓一直让它在线工作,等她死了,还要把它的生殖器部位截下来套在公蜻蜓的相应位置上,拿这个冒牌货去吸引公蜻蜓,屡试不爽。可能像人一样,求偶心切的蜻蜓智商为零。等它反应过来已经被困在了捕子里,还真有点拉郎配的意味。
有人一定想知道,抓住的蜻蜓会怎么处置?一般死了的被我们用草穿成串,拿回家后摘去翅膀用油煎得香喷喷地,吃了。活着的就放在草绿帆布书包里背回家,再把它放到蚊帐里,用夹子固定好,这样可以随时看它们在里面翻飞。
现在的小朋友都会说蜻蜓是益虫,不能伤害它。可那时候,物质匮乏,所有玩的过程,捕捉蜻蜓、鸟,捉来的鱼,最终都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没有一样不能成为身体里的营养。
生活里一小半的食物都是自己动手到自然界里去获得。有些东西没有钱买,或者准确地说是有钱买不到,需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捉知了就是其中的一种。
夏天的晚上拿着手电筒,或者打着火把在河边点知了,可以捡到那些到河边来吃饱喝足的知了。白天,会到山上一种有极强粘粘度的“纸挑”,用嘴嚼碎了裹在长棍的一头,小心翼翼靠近正在叫的知了身上,一粘一个准。
如何网上订购火车票
弄回来的活物除了玩,一定也是可以“打牙祭”改善生活。用油炸的直接吃,用火烧的加盐、辣椒、姜蒜舂一起吃,可下饭了。
用毫不犹豫造句我们有“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可没有“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我们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课外书、没有补习班,只有寒、暑假作业。
父母没有时间管,孩子都是自己四处游玩。父亲缺失的孩子,母亲下班回家就抓着孩子的手臂划线条,如果太白太明显,就证明你进过小河、水塘,就会被骂一顿,其它的事都不是事,家长也不一定知道。
出去放飞自我之后,要尽量在母亲下班回家之前赶回家做饭。天黑了不回家,母亲还是要着急着去。记得一次砍柴回家太晚,被母亲见到时挨了一记耳光,揉着脸跟在母亲身后默默回家,知道她真急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在耳旁……
那个时候的人很少感觉孤单寂寞,虽然自制的玩具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会花去很多的时间,而且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动手,生活中总有做不完的事。
许多时侯,时间就这样在快乐的过程中过去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