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毅田晓蕾26
电影艺术第317期就艺术电影而言,由于导演在其创作过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其作品常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意识。《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就是这样一部打上了姜文深深烙印的“姜文电影”。
导演构思
姜文是一个奇特的导演,这似乎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在笔者看来,其独特之处在于,姜文更多地倾向
于使用身体本能而不是大脑或心灵去进行电影创作,姜文强烈的个性使得其在导演构思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释放而不是思考。《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回忆,还有一些思维的影子;《鬼子来了》虽然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戏剧性完整的故事,骨子里却只剩下情绪了;而《太阳》走得更远,已经与意识没有瓜葛,描绘的是梦境,已经是一部在梦境中撒欢的电影了。
在《太阳》中,我们看到的是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这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梦境,是一个作者在白天对所要表达的主题思索了很多很多,累得筋疲力尽,然后在夜晚打开闸门,让相关的潜意识倾泻而出,肆意妄为而形成的一个梦境。而姜文在谈到《太阳》的创作过程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恰恰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就是拍一部“带劲”的电影。由此,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其工作就是面对成千上万次的选择并做出决策,而姜文将决策的标准定为最依赖本能的是不是“带劲”的这一感觉。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带劲”作为决策标准即意味着选择了极端,放弃了严密,因为严密必将周全,周全了就不能时时都是狂欢;“带劲”意味着选择了本能,放弃了理性,因为理性必将束缚,束缚就不能信马由缰。而“带劲”这一标准也导致了影片向着梦境越走越远——弗洛伊德说梦境就是人们在睡觉时,潜意识冲破意识的束缚,让人的压力得到释放,这正好是“带劲”这个词最好的注解。
导演技法
导演技法其实蕴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演技术,这和导演本人的能力、背景、思维方式有关,它给导演提供了完成电影的技术平台;一是导演手法,这是在导演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的形式选择问题,与导演的性格以及针对一部具体影片导演的创作构思、指导思想有关。
姜文是一个演员出身的导演。作为一名演员,其创作更多的是需要投入到情绪中去,用本能带动行为,用身体进行表达。在多年的演员生涯中,这已经形成了姜文性格的一部分,演员的思维习惯已经渗透到姜文的审美趣味中,而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姜文电影的导演构思,甚至在更基本的层面,其演员出身的个人历史决定了他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技术背景;另一方面,姜文强烈的个性使得他不像罗伯特·雷德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同为演员出身
的导演那样,在导演角中刻意扩充其电影的技术技法,反而固守和坚持着演员的气质,也因此其导演技法充分体现了一个演员出身的导演所具备的特征。简单的语法,放肆的表达,构成了《太阳》这部电影在导演艺术上的基本特征。
付 宇
北京电影学院02级导演系研
究生。
27
2007年第6期1.电影动作
姜文的演员背景使得其在导演创作中,为电影设计人物动作成为长项。而在《太阳》一片中,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令人叫绝的动作设计:
比如,房祖名饰演的小队长在影片第一个段落里没有一刻清闲,一直处于奔跑的状态中。这是带领观
众进入疯妈故事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在不停地奔跑,而此时观众的心也随着奔跑、躁动、不安起来。在这一段落中,观众不需要体会小队长的情感世界,需要的是节奏、不安和怀疑,而小队长也恰恰带着观众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比如,在影片第二个段落为陈冲设计的动作充分展现了一个优秀演员的肢体表现能力,将陈冲这一演员的特质充分发挥了出来,其中,陈冲在唐老师宿舍门口用塑料凉鞋“敲门”的这一动作将整个人的状态表达得酣畅淋漓。同样是第二个段落,黄秋生自尽于校园中,高高地挂在一座桥上,而神来之笔在于这个上吊自尽之人,双手却闲庭信步般插在裤兜里。大动作(自尽)之后暗藏小动作(双手插裤兜),矛盾的心灵、矛盾的人物、矛盾的时代,荒凉与荒唐的无奈,了然于纸面;
又比如,结尾一段,唐老师和唐夫人在路的尽头相遇、拥抱,唐老师用手绕过妻子的脖颈去吸那香烟。这个动作其实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用过,可见导演对这一动作设计的喜爱。的确,它将人物满足的心态和玩世不恭的小得意写活了。
姜文是第几代导演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动作设计还有很多,这些设计都十分极端并且特点鲜明,十分符合导演“带劲”的创作要求。如小队长用背篓背疯妈回家,疯妈用火柴烧儿子的手,打儿子耳光,扔算盘,林大夫在白布前感受“流氓”的手等等。姜文力图通过这一个接一个的极端动作和行为刺激观众,而这些极端性、异常性行为,也恰恰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兴奋点。
李诞女朋友尽管影片中的动作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但与出的电影动作设计相比,《太阳》里的人物却不能称其为活生生的人物,他们都是漫画式的、抽象的、符号性的。青春期的小队长,疯妈,背叛丈夫的唐妻,风骚大夫林医生,倒霉的梁老师,这些人都有一张浓墨重彩却是二维平面的脸孔,唯一有血肉情感的也只能算得上姜文自己扮演的唐老师了。影片这样呈现人物的原因很简单,《太阳》是导演姜文的一个梦,众所周知,梦里的人物都只是做梦人的一个化身而已。这些人物所要完成的功能和别的电影不一样,不是构筑丰满的形象,进入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而是帮助做梦人姜文阐释一个梦境隐喻的含义,所以他们不需要真的活起来,只要足够“带劲”就可以。
2.造型设计
天然水晶半宝石在“带劲”这一创作思想引领下,姜文制造出了梦境般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影片中几处设计,如疯妈撑着一块草坪滑行到河中央,用锄头击打水面,草坪像有人控制一样拼接回到河岸;又如在石头屋中,房祖名每打一个喷嚏,就有一个东西碎掉;以及结尾处着火的帐篷追着火车跑,而疯妈则把孩子生到了铁路上等等,都充满了魔幻彩,展现出创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其中,影片在造型设计——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空间造型上都特鲜明,呈现出三个重要的气质特征:抽象化、纯粹化和魔幻化。
抽象化。影片的造型设计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的,是符号而不是生活的。比如在人物造型方面,疯妈的造型完全摆脱了真实的彩,花白的头发和光洁的皮肤产生鲜明的对比,甚至还要让儿子的老师来强
调一句:“你妈?我看是你吧”来突出这种矛盾性;陈冲饰演的林大夫,其白大褂的修身和超短,完全不顾及现实的可能性。而在空间造型方面,路的尽头竖起了一块招牌,直接将“尽头”两个字书写其上,产生荒诞的、写意的舞台效果,和电影作为艺术所惯常强调的“物质现实的复原”特性相去甚远。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些都充分传递出一个信息——姜文在造型选择上丝毫没有顾及“对不对”、“像不像”,而想到的只有“是不是那个概念”、“够不够有力量”以及“带不带劲”。
工地宣传标语
纯粹化。正因为这样的创作初衷,姜文将其影片在视觉造型上从现实空间中提纯了出来。一方面,如上所述,主要视觉元素抽象化、概念化、符号化;另一方面,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将次要的视觉信息统统赶出观众视线。对于人物,影片中几乎没有众演员(这里指的是作为环境氛围的背景人物),村里没有来往的村民,学校里没有热闹的学生,即使◎ 梦魇中的撒欢——《太阳照常升起》的导演艺术分析
28电影艺术第317期不得不在影片中出现的次要人物,也用一切办法让观众忽视其存在,比如开篇的售货员,在很长篇幅里只有一双肥胖的小手;比如给小队长指路的村民,被背上背的一大蓬草挡了个严严实实,别说面孔,连人形都看不到;再比如“抓流氓”一段,大量的众演员完全隐没在黑暗中,能显示出他们存在的就是手电筒晃动的光线和吵嚷的声音。此外,对于空间环境,影片也尽可能地予以“提纯”,比如小队长和疯妈的家,暗调的补光使得背景空间隐没在了黑暗中,有时甚至人物只在黑背景中出现,环境特征完全抹杀;再如,学校段落中,医院里层层叠叠的布幔,除了白和迷乱的空间,不提供一丝多余的信息,病房里的长段对话,镜头集中在对话的两个人身上,唯有一扇因下雨而光线迷离的窗。从环境中看不出一点医院病房的感觉,将空间提纯成为一个只有两个人交流的小舞台。
魔幻化。姜文讲述的是一个梦境,在造型设计上,他注重符号表达,提纯视觉元素,抽离于真实,而这些努力,再加上瑰丽的想象力,整个影片的视觉便达到了一种魔幻的效果。比如布满鲜花的铁路里新生的婴儿,比如追着火车飞舞的帐篷,又比如树林里圆石头堆起的小屋等。
3.镜头前和镜头后范冰冰坦言给李晨做了什么
在动作选择和造型设计方面,《太阳》中的姜文的确值得称赞,完全达成了在梦境中撒欢的淋漓状态。但作为一个导演,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姜文懂得并擅长于“镜头前”的东西,即擅长于寻到最精彩的拍摄对象;而“镜头后”的工作,姜文顾及得实在很少。
“镜头前”的东西包括人物造型、空间环境、道具细节、表演、动作等。对于这些被摄影机观察的对象,姜文设计感十足,每一个元素选择都充分符合“带劲”的要求,显得才气逼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不断地被导演提供的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新鲜感和奇异性所感染、惊奇和震动。可是当把这些东西都组织在一起放到片场后,姜文似乎对怎么拍摄这些“镜头前”的东西就显得力不从心或者根本就是随意为之了。那些“被摄影机观察的对象”被姜文设计、安排得很好,可当一切准备就绪,姜文却只是用摄影机拍下来,最多也只是顾及到了简单的摄影构图和彩的视觉美感,而忽略了电影的蒙太奇效应。这一点,在影片的场面调度上有充分体现。
从场面调度来看,《太阳》镜头数达到了2000多个,以短镜头为主,镜头的运用,其力量也集中在记录人物动作上,而这也和影片动作设计精彩而且动作的量非常饱和有关。摄影机只能全神贯注地关注动作,以至于无论是画面内人物位置关系、运动(位置运动而不是动作),还是摄影机的运动变化,似乎都无暇顾及,画面成了中规中矩的行动记录。按说,镜头数量多,镜头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也就是
蒙太奇效果的可能性就应该更大,但遗憾的是,基于刚才分析的原因,镜头的剪接只达到了以下两方面的效果:记录动作,强化节奏。而本该通过电影的蒙太奇手段产生的独特审美效果,在这部影片中实在寥寥。
就影片整体来看,《太阳》在影片节奏上可用六个字来加以概括,即:有速度,无韵律。姜文选取了大量有“带劲”效果的拍摄素材(包括动作、情节、视觉元素),内容丰富,甚至有评论说《太阳》一部电影拍了八部电影的内容。而也正是因为其影片内容的充实和饱满,让姜文失去了从容,而体现出像小队长在影片中的行动特征——一直在奔跑一样的镜头感觉。直到影片最后一个段落,速度才渐渐慢了下来,而也正是这最后这个段落,带来了独特的一股风味,让影片整体素质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
对于这部影片创作的优劣得失,我们或许可以在导演的创作思维上到最根本的原因。导演姜文在其艺术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一直是作为演员站在镜头前,专注于动作、表演,专注于可能与其表演发生关联的服装、化妆、道具、灯光,而恰恰很少有机会绕到摄影机后去思考另一个部分的内容,由此形成今天姜文作为导演的演员气质,也因此我们说,姜文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演员出身的导演,其演员的背景导致了他所关注和强调的都是“镜头前”的元素。与此同时,也由于其强烈的个人意识使得其三部作品都良好地保持着自己的优势,狂妄地展示着自己绚烂的才华,同时也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缺陷。而《太阳》,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在梦境中撒欢的演员导演姜文。
电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