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解说词应该
历史纪录片解说词应该
篇一:
历史文化纪录片解说词历史文化纪录片解说词:崇圣寺探秘这三座高高耸立的宝塔是云南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三塔除了造型优美外,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从三塔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一个宝藏的传说紧密相连。在大理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塔下面埋藏着大量的宝藏。而三塔就是通往这个宝藏的大门。所以在建造三塔的时候,使用了特殊的方法。才使大理三塔历经千年而不倒。正是因为这个传说,多少年来,对三塔宝藏的窥伺者大有人在。如果三塔下面有宝藏,他们是否已经遭到了盗贼的洗劫。如果没有宝藏,这些民间传说难道只是空穴来风吗?三塔的下面,到底埋藏着什么?78年,一支13人组成的考古队来到
了云南大理,领队的是一位名叫邱宣充的考古专家.他们此行的目的
室内设计师好做吗是要对大理的标志建筑大理三塔进行修复. 同时对三塔文物进行发
掘保护。一千年多年来,大理三塔历经风雨和战火的侵袭,已经破败不堪. 考古队首先对三塔进行了细致的测量,记录了三塔的残破情况。然后开始对文物的发掘。考古队经过简短的会议,决定先对塔底进行发
掘,寻地宫. 从塔背面的窗洞进入塔内,看到地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鸟粪。等把鸟粪清理完后。又出现一层沙土层。而在沙土层的下面,考古队发现了一层铺地砖。经验告诉考古队员,一般铺地砖的作用,一个是地基的一部分,另一个通常就是用来盖住地宫的入口.可是,当兴奋的考古队员们挖开铺地砖后却出现了他们预想不到的结果.下
面并没有到地宫的入口. 经过逐步清理,除了在塔内的墙洞内发现一些陶制佛像和塔模外,没有发现其他更有价值的文物.难道这些就
是传说中的宝藏吗.主塔千寻塔高6
9.13米,内部中空,不可能存放宝藏。而根据中国的传统,宝藏如果埋在塔外,他就失去了镇压风水的作用。那么,三塔到底有没有香川照之
宝藏呢。如果有,宝藏又在哪里?就在考古队陷入困境的时候。一个传说吸引了邱宣充的注意。通过整理,在塔顶发现680多件文物.其中有各种造型精美的金银佛像,塔模,经书,钱币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数量之大,做工之精美是大理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最有价值的一批.通过对这些文物和相关史料的研究,人们发现三塔后面的荒地上曾经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他就是已经不为人知的大理崇圣寺。而三塔仅是他的一小部分。从三塔出土的文物帮我们掀开了崇圣寺的冰山一角.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云南大理, 崇圣寺也随着三塔文物的研究,逐渐从模糊的历史中清晰了起来. 人们对大理的印象,大多
来自这苍山洱海的秀丽风光.而在这片玉洱银苍之间。在一千多年前,曾经出现过一个强大的古国。南诏国。在唐朝以前,这里一直是隶属中央管辖,是中原版图里的一部分。公元6世纪末,这里分裂成6个部落,称为6诏,当时的中央政府唐王朝为了对付日益强大的吐蕃,积极的扶持6诏中最南边的国王皮罗阁统一南诏六部,建立南诏国。由于南诏国处于唐王朝和吐蕃国之间。注定他就成为这两大势力争夺的对象,于是南诏就经常周旋于这两大势力之间。时而联合土蕃国攻打唐朝,时而和唐王朝一起防御吐蕃。同时,南诏也是一个极具扩张性的帝国,疆界最大时南面一直到达越南、缅甸、泰国的一部分,北面到达四川的大渡河一带。公元829年,南诏又一次进攻成都,俘虏数万人的各种工匠,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而此时的南诏第10代国王劝丰佑却没有因此胜利而高兴,他时常在睡梦中被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所惊醒,而南诏也因连年的战争,国力日见削弱,而大理自古水患多,常有洪水泛滥,百姓怨声载道,反战的情绪就象一股暗流,越积越汹,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这个四处扩张、外表繁盛的王国,内部却潜藏着巨大的隐患,这些问题无时不困扰着南诏王。就在南诏王一筹莫展的时候。公元836年的一天,在通往南诏的一条山间小路上,行走着一个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一路风餐露宿,为的是到南诏宣扬佛法,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要去的这个偏远的西南小国,将会是他传教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站。僧人在到达南诏的几天后,得到了一个面见南诏王的机会,富丽堂皇的宫殿使这个云游四方的高僧也紧张了起来。他心里清楚,宏扬佛法的机会就要到来。在大殿里,
面对南诏的最高统治者,他建议国王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他向南诏王提出几个不能拒绝的理由:
修建佛塔可以成佛。可以让死难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同时让百姓得到佛法的庇护。这个僧人的建议对于正处于困惑中的南诏王劝丰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于是修建一座宏大寺院的计划开始在南诏王
劝丰佑的心中酝酿。开始一个如此巨大的工程,对于连年征战的南诏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这势必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工程也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但是
对于南诏王来说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巩固自己的统治。而用宗教来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是很好的一个选择。此时,修建一座宏伟的寺院对一个强大的帝国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公元836年,南诏王劝丰佑下令
修建崇圣寺,大臣蒙嵯颠负责监督工程的进行。当时的建造情况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从仅有的资料来看,工程动用民工7万多人,当时南诏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工程应该大量采用奴隶。可以猜想,从四
川掠来的大量工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百姓们刚从战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又被投入到辛苦的劳作中。为了体现皇家寺庙的宏大规模。光是三塔的主塔千寻塔就有6
9.13米高。6
9.13米,这个高度在当时的云南建筑史上,是最高的纪录,后来历朝历代的建筑学家们穷一生之力,都没有超越这个纪录,只到1982
年,省城昆明修建标志性建筑工人文化宫时,才突破了这个高度,达到了70米,这也就是说,工人文化宫只比三塔高出0.87米,而修成的时间,却整整的晚了一千多年。那么在一千多年前的这些工匠们,是如何达到这个后人都很难达到的高度呢?在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堆土建塔,挖土现塔的说法。据说当时的工匠们先在塔四周堆土,然后人就在土堆上施工,随着土堆的不断升高,塔也逐渐建成。最后把土挖掉,塔就露了出来。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这个方法属实的话,那么所用的土将是一个巨大的数量,这些土从什么地方取来,用完后又运到那里去,现在没有发现关于这个问题的确切证据。另外,在1978年维修三塔的时候,考古队在塔身上发现了一些小孔,有的里面还留有木桩,经过分析,这些小孔应该就是当年建塔时搭脚
单眼皮如何变双眼皮手架用的。如果这个推断属实的话,那么一千多年的工匠们,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更大的困惑,6
9.13米高的建筑,要搭多高的脚手架才能施工呢?在过去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工匠们又是如何搭建这么庞大的脚手架的呢?这个困惑,看来又要留给后世来解答了。从一份南诏大事记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数据,从公元829年起的7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关于战争的记载,而从公元836年到846年这11年间,却没有任何关于战争的记录。而这十一年,恰恰是修建崇圣寺最为艰苦的时候,这让我
们产生一个大胆的猜想,修建崇圣寺对南诏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他已再没有能力对外发动战争。这11年中,南诏倾全国之力,正是为了一座寺庙的建造。据说,在殿内铸造高三丈的观音铜像时,刚铸好肩部以下时,铸造用的铜已经用完,这时天上奇迹般地下了一场铜钱雨,人们便收集这些铜钱才铸完了观音,于是这尊观音像就被称为雨铜观音。从这个传说可以猜测,当时建造崇圣寺时对南诏的各种资源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公元840年,崇圣寺历时4年初步完工。占地方圆七里,塔高三百尺。共有房屋890间,佛像11400尊,工程共耗费铜4万多斤,金银布帛,绫罗锦缎价值黄金4万斤。而且南诏王劝丰佑的几位继承者都不断的在继续扩建崇圣寺。使崇圣寺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东南亚最大的佛教建筑。做为皇家寺庙,崇圣寺无疑具有巩固统治的作用,那么这座规模宏大的崇圣寺真的能如皇家所愿,保佑帝业千秋永固,万载流传吗?崇圣寺建成的60多年后,南诏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灭亡。大理进入了朝代频繁更替的时期。30多年后,一个名叫段思平的人在大理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大理国。而此时的中原也在经历唐朝到宋朝的过度时期。崇圣寺在南诏是皇家寺院。那么,朝代更换后,他又将有什么样的命运呢?虽然改换了朝代,但是段思平和南诏的几位国王一样,也推崇佛教。于是他也不断的在崇圣寺里增加新的佛像。于是,古书上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开国君主都如此,大理国崇尚佛教的情况可以想象.当时大理国的百姓,都以崇信佛教为容。以至于大理后来被誉为“妙香佛国”。公元945年,段思平因病驾崩,他的儿子段思英继位。和他的父亲一样,在处理完朝政的空隙,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泰拉瑞亚真红冲击波他也经常来崇圣寺拜佛。可是,也许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后半生将和这座寺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一年后,刚刚即位的皇帝段思英就在这座金殿上,迎来了自己执政生涯的最后一天。那天的段思英宣读完退位诏书之后,就早早的退朝了。没人知道这个退位皇帝是如何度过他在皇宫的这最后一夜。第二天,当崇圣寺的小和尚打开山门时,惊奇的发现曾经至高无上的皇帝孤独的站在大门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高贵的国王来到这里,与佛相伴呢?难道他真的是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宁愿舍弃大富大贵的皇家生活,而要皈依佛门,与青灯黄卷相伴?史料上就这个事情的记载是段思英被废为僧,史书记载段思英被废有3个原因:
性情暴虐,荒淫无度,更改旧制。前两条真实情况是什么,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是是否因为这两条,就会被废为僧。看来这个理由并不充分。而最为关键的一条“更改旧制”却值得我们研究。当时大理国的相国名叫董迦罗,是大权在握的开国元老。而段思英继位后,就开始和相国董迦罗争夺权利。最后相国董迦罗发动宫庭,段思英被废为僧。失去权势的段思英进入崇圣寺,取了一个法号叫宏修,开始了他清灯古佛的日子. 而那些他曾经百般宠爱的皇妃们也随着段思英的出家而彻底改变了命运。史书记载段思英成了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第一个皇帝。但并不是最后一个。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名叫段誉的人物,他的原型是大理国国王,段和誉。他在位长达39年,不仅是大理22代国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他勤理政事、爱民用贤。希望能成为大理国的一代明君。但由于他在位期间,宫廷内部激烈的内讧引起了政局的特别动荡,加上天灾频繁,因此,段正严虽然励精图四十年之
久,终究没能使朝政,最终,心力交悴的段正严禅位为僧。大理国总共22代国王中,先后有9位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为僧。据史料记载,这些出家的皇帝除了少数几个是因为政治原因被迫出家的之外,绝大多数竟然是皇帝自己心甘情愿出家为僧,这在一千多年前政教合一的大理国,并不是什么希罕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青灯古佛的生活,也许才是这些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们最好的归宿。作为一座皇家寺院,崇圣寺亲眼见证了帝王家的各种传奇经历。它以它宽大的胸怀接纳了9位逊位为僧的皇帝,他们
朱军八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