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知xx”这样的官职名是在宋朝才开始出现,⽽且是简称,全称是“权知XX府(州,县)事”,“权”表⽰暂时的意思,“知”就是管理。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尽管宋朝出现了这样的官职名,也仅只是临时性的,⽽不是长久恒定的官职名。
在官职系统中具体的权⼒也因为官员被派去的地⽅⽽决定,有点模棱两可的意味。但具体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探究竟。⾸先,明确⼀点,“知XX”这样的官职是在明清两代被固定下来,不再具有临时的性质。
所以如果要精确的类⽐今⽇的官职的话,得分为两块: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相同官职名的权⼒略有不同。
柯正东企业培训协议宋朝时期
三者的权⼒⼤⼩分别是:知府>知州>知县。
鞋店名知府设⽴的地点⼀般⽐较特别,通常是边关军事重地,经济发展中⼼,政治中⼼周围。
像宋朝四京皆设府,东京开封府,北京⼤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所以知府相当于今天的直辖
韩国三级观影颜值最高电影市市委书记兼市长,或是副省级市之类的。知州这个就很好理解了,相当于今⽇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但如果州所处的地理位置靠近政治中⼼的话,当地知州的官职级别会⽐远离政治中⼼的知州⾼半格。
⽐如东京附近⼏个州的知州,因为在宋朝“州”的级别也是分个三六九等的,总共分为⼋等,那⼋个等级的称谓,字⽐较难打,就不过多赘述了,好奇的同学可以查⼀下。知县,单看名字就能知道个⼤概了,职权跟今天的县委书记兼县长,这个就不⽤多说了,毕竟最靠近我们⽇常百姓⽣活的就是这个官职,被称为“亲民官”。
在古代⾃从有科举制起,⼤多数进⼠都是从这个官职⼲起的,⽽知县⼀般都是七品。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唐朝时侯官员等级有三⼗级,宋有⼆⼗七级,明有⼗九级。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三⼗岁之前考中进⼠的天才,也要从七品(⼤概⽐最低官级⾼个五六级)⼲起,在任期间没有什么过失的话,⼀两年内进⼠就可以调任其他较⾼级别的官职,有点⾛过场⾛流程的感觉。
但像明朝胡宗宪这样的政治⼤佬到死也只是三品⼤员,死后加授⼀系列虚衔也只是⼆品。其中平步青云的原因还是来源于围剿倭寇的功劳,如果是盛世的话,估计普通进⼠熬到死也可能只是从四品。
上海警方通报4人商务楼门口殴打路人值得⼀提的是,这三个官职在宋朝是临时性的,通常是由朝廷委派朝中⼤⾂去兼任,⽽且下级官员的任免是由中央来决定,有⽆军权?没有!
宋朝吸取了唐朝节度使藩镇割据导致国灭的教训以及赵匡胤本⼈⾃⼰的“经验”,⾏政与军事是分开的,⽂官系统和武官系统也是偶有交集,但不会让⼀个官员同时把持⾏政与军事两种权⼒。
⽽宋朝历史上像范仲淹(陕西经略副使,边境同时管⾏政经济军事的⼤官,临时性的),⽂天祥(平知章事兼枢密院,这个是被逼⽆奈的,要亡国了)这样的并不多。也就是说,这三个官职没有⼈事任免权,⽆军权,还要被当地监察机构监督,相当于朝中⼤⾂被打发去当临时⼯的感觉。
明清时期
这三个官职被固定下来,同时权⼒⼤⼩也改变了。知府仅仅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知州以此类推到县⼀级,知县就⽐较可怜了,到了镇乡⼀级,只不过古代的镇的管辖范围⽐现代要⼤⼀点。
大名府在哪由于是“长⼯”了,不再是“临时⼯”了,所以这个时他们有⼈事任免权了,下级官员可以直接任免,⽽级别与⾃⼰相近的,只⽤向上级道台⼀级的地⽅⼤员做个汇报就⾏。
但他们同样⽆军权,可以有府兵(少数),受同级监察机构监督。值得⼀提的是,像海瑞这样的监察官员除外,⾃⼰从四品地⽅官都敢奏嘉靖皇帝⼀本,这属于特殊情况。但是,知府的上⼀个级别例如
巡抚、总督这样的,就有军权了,例如明朝胡宗宪,清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以上就是知府、知州、知县三者的区别以及跟现代官职⽐的个⼈见解了,如果需要明确的官职权⼒,⾏政职权等等,就要查阅《百官志》,《永乐⼤典》,《四库全书》等等历史古籍了,古代的官职系统⽐较繁杂庞⼤,同⼀官职不同品,同⼀官职不同权⼒作⽤等等都很常见,“临时⼯”这样的官职也存在,如汉朝“⼤将军”只有在打仗时候册封,明朝初年的巡抚也是临时的官职,被中央任命的朝中⼤员前往地⽅巡视考察地⽅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