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会演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开幕,4月15日结束。
    参加开幕式的有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各地前来参加演出的木偶戏、皮影戏演员。4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和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人员也应邀参加。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富有特点并具有感染力的戏剧艺术为广大人民众所喜闻乐见。他希望能通过这次会演,相互观摩,交流经验,为木偶戏、皮影戏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他并对前来访问演出的捷克斯洛伐克木偶剧团表示热烈欢迎。
老九门尹新月结局    参加演出会的有福建、浙江、广东、湖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北、青海、黑龙江、四川12个省的木偶戏、皮影戏剧团,演员有一百八十多人,剧目除历史剧外,还有童话剧和现代剧。
    2011年6月,我正准备撰写《小木偶 大文化》的长篇论文,需要大量的资料,恰好虞哲光的外孙焦达送来他外公的日记,真是雪中送炭啊!
大名府在哪
    生于1906年的虞哲光,是我国著名木偶皮影戏专家,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1991年2月1日去世,2011年是他诞辰105周年,逝世20周年。我挑选了1955年4月的一段日记,写成此文来纪念他。
    湖南新皮影戏
    虞哲光住在北京东四旅馆,十分舒服。他在1955年4月5日的日记里写着:“晚上看湖南新皮影《龟与鹤》、《熊与钟》,在旅馆大厅演出,形式仿佛动画电影。描写鹤、猴动作栩栩如生。全剧无一句台词,全部靠音乐配合,动作生动传神真乃创新制作也。”在4月6日又记着:“湖南新皮影《龟与鹤》、《熊与钟》、《猴弟弟》创作了新形式的童话,类似动画片,形式生面别开。”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皮影队的前身,是1949年驻地军区政府组织艺人成立的洞庭湘剧工作团,由田汉领导,其中从事皮影戏的艺人列为第五队,叫皮影队。创作了一批剧目,其中就有《龟与鹤》、《熊与钟》等。
    《龟与鹤》的内容非常简单,白鹤与龟相争,白鹤自觉嘴利能飞,轻敌骄傲,终被乌龟咬死。可是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你瞧:白鹤傲然自得地站在乌龟背上,闭闭眼,伸伸腿,时而仰起脖子东张西望,时而低着头用它的长嘴喝水,而乌龟则伸缩着脑袋,紧张地呼吸着,偷偷地运动四腿想打主意逃跑。一系列的小动作,把白鹤和乌龟的神情生动地反映出来。
    如果你到幕后去看,会发现皮影是由三个人用五根操纵杆、六七根操纵线表演的。随着灯光的改革,造型艺术上也进行许多新的尝试,吸收漫画、年画和电影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使皮影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皮影队里有不少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比如有几十年舞台经验的谭德贵和吴菊生,擅长表演各种动物。吴菊生最拿手的是表演猴子,在《猴弟弟》中,能使猴自动上树、翻跟斗,活蹦乱跳,而谭德贵独到之处是表演飞禽。
    虞哲光对这些老艺人都非常尊敬,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表演艺术。1982年6月30日《新民晚报》2版上,发表他写的《历久不忘的皮影戏》,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回忆1955年4月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一次木偶皮影会演时,曾惊奇地看过湖南皮影。新寓言剧《鹤与龟》
、《两朋友》,引起全场轰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四川大木脑壳
    1955年4月6日虞哲光日记中写道:“四川大木脑壳大与人等,每个木偶二人操纵,《斗牛宫》一剧人物自己可脱衣穿衣等特殊动作。”
    四川木偶从前在民间叫“木肘肘”、“木脑壳”。它的主要形式是杖头木偶,分为三支:最大的叫大木偶,高与人齐,特点是线条粗,动作大,长期活动于四川北部,又称川北大木偶;另一支为二木偶,与大木偶是嫡亲兄弟。它的头相、服饰及演唱方法,和大木偶一样,不过身体矮小一些,长约二尺五寸;另一支是体积最小的精木偶,长约一尺四寸。
    早在清初年间,川北大木偶流行于仪陇马鞍场一带,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仪陇大木偶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以一家人为主组成一个木偶戏班。早期的有“杨家班”,继之有“李家班”和“福祥班”,还有不见经传的“大圣班”、“义和班”等。1954年仪陇县政府以闻名川北的“福祥班”为基础,组建仪陇木偶剧团,那儿是朱德同志的家乡。1955年赴京参加第一届木偶皮影戏会演,并在怀仁堂和使馆礼堂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
    以后,仪陇木偶剧团经常出国访问演出,为国争得荣誉,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看了大木偶后,在书中称它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为什么大木偶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仪陇大木偶,在造型和表演等方面始终保持和发展川北大木偶的艺术特。木偶造型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结构合理。木偶身高1.4米左右,大而不笨,高而不呆,面部表情生动细腻,能动眼、耳、鼻、口。形体动作优美、干净、准确,伴之以丰富的特技表演,如吐烟、打火、点烛、解带、脱衣、穿衣、变脸、舞刀弄杖等。在视觉形象上,酷似真人,再加上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俗称“阴阳班”,更可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怪不得虞哲光在日记中对川北大木偶大加赞颂。
    漳州布袋木偶
    虞哲光在北京看了漳州布袋木偶戏后,在1955年4月6日日记中写道:“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蒋干盗书》、《雷万春打虎》等剧操纵活泼,表演入神,为大会生不少。”
公证处公证费用    当时操纵《蒋干盗书》和《雷万春打虎》的主要演员是杨胜和陈南田。说起这两位演员
文章为什么放弃姚笛可了不得。
    杨胜家传四代都是弄木偶的,其父杨高金自创一派——福春派,又名北派。杨胜自幼随父学艺,10岁即跟班演助手,14岁升头手,即领班演员,被观众称为孩子头手。他与陈南田一起在1954年参加福建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获演员一等奖,同年,一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又一起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都被评为优秀演员。
    陈南田13岁参加班社演出,不久即升为头手。14岁又拜郑福来为师,苦学苦练,逐渐成名。他演技纯熟,尤擅长表演古典剧中的大将大臣,台风俨然,有独到之修养。
    木偶与电影搭界,起源于1956年,那时上海美影厂拍摄了一部记录片,叫《中国木偶艺术》,其中有两个布袋木偶戏:《雷万春打虎》和《蒋干盗书》。原因就是虞哲光1955年看了他们的演出后,印象特别好,推荐给厂里的。虞与杨胜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杨胜拍摄了《掌中戏》。
by2妹妹生子赌王续命    记得我读中学时,在电影《掌中戏》里,看到漳州木偶剧团演出的布袋木偶戏《雷万春
打虎》、《大名府》等。当时的感觉是:我被震撼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看的木偶戏?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后来从事木偶创作和研究的潜在因素。
    《雷万春打虎》的情节很简单,说的是钟景琪上京赴考,误投黑店,漏夜出逃,不料前遇猛虎,后有强盗,正在这时,雷万春见义勇为,打死老虎,杀死强盗,救出钟景琪。
    当时杨胜演出这个剧目时,一人操纵两个木偶:雷万春和虎。他把老虎的扑、掀、剪三招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同时把虎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凡是艺术精品,都是经过千百次的修改。有一次,杨胜随团在法国巴黎演出《雷万春打虎》时,演到雷万春第二次和老虎交锋,老虎正要反扑上去,没想到老虎一只脚卡在木偶台板的夹缝中,杨胜两手都在操纵木偶,没有多余的手来拉虎脚。这时杨胜一边示意助手帮忙,一边灵机一动,让雷万春和虎都在原地做了个微微喘气的动作。这本是缓兵之计,谁知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以后的演出中一直保留了这个动作。这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是一位优秀演员的可贵之处。伤心城市
    后来,杨胜和陈南田演出的《雷万春打虎》和《大名府》,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木偶与傀儡联欢节上,荣获一等表演奖金质奖章。
    1955年4月在北京木偶皮影戏会演上演出的《蒋干盗书》和《雷万春打虎》,后来一直成为漳州木偶剧团的保留节目。
    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
    在虞哲光差不多一周的日记中,多次写到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该剧团是根据中捷文化合作协定1955年执行计划来我国访问演出的。1955年5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接见了剧团团长伊里·斐利皮及夫人、副团长安娜·苏科娃,剧团秘书维捷拉夫·热克等人。
    虞哲光在1955年4月8日记道:“在新侨饭店听取捷克木偶戏专家非力皮同志报告捷克木偶戏。地位意义,作用要求——新社会主义,反映新生活,有生动愉快的例子,思想性格,英雄人物形象,木偶戏特用作品为剧本加上适合木偶所演的材料,保持古典作品的精神。导演是作者作画和传达者,应了解作者的思想和领会即作者明确作者目的性。捷克民间木偶剧团是家庭组织,工资比费用多,收入多支付少应缴付国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