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第 31 卷    第 7 期2018 年 7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1 No.7
Jul.2018张培基散文翻译归化策略探因
——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沈梦辰年龄
周娜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00)
摘 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散文翻译;归化策略;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97(2018)07-0153-02
0 引言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不仅为国内学者与专业学生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例,也为国外部分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的学者提供了素材。
多年以来,国内有许多学者与翻译专业学生在研究及学习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翻译作品。如朱曼华(2000)对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为国内学者及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并称其为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不过,也有学者及相关专业学生质疑甚至批评张培基在散文英译过程中出现漏译、改译以及增译的现象。如硕士生唐萍(2015)在其毕业论文中谈到她认为张译的增译没有必要,其采用的增译手段是违背了对原文的“忠实”,是不值得倡导的。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案例,从增译和减译两个方面探讨张译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旨在论证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并不是对原文的“不忠”,而是他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的具体体现,应该认同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肯定归化策略在散文翻译中的优势。
中国好声音华少广告词
1 目的论和归化理论
本研究拟整合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和有关归化异化翻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用于分析部分翻译实例以及讨论译者的翻译动机。
1.1 翻译目的论
办理港澳通行证若提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功能主义翻译学派首屈一指,而该流派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即是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翻译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同时也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而影响翻译目的的因素主要包括委托者、译文接受者、译文功能等。
1.2 归化翻译策略 
1.2.1 归化翻译策略的涵义 
1995年,著名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 enuti在总结了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后出版了《译者的隐形》一书,自此在归化翻译传统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两种新的翻译方法: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1]。
根据《中国译学大辞典》来看,异化翻译具体是指译者在生成目标译文文本时会通过一定的翻译手段保留原文中某些异国文化的内容来破坏目的语惯例的翻译方法,而与之相对的归化翻译则指译者在生成目标译文时采用读者易于理解的透明和流畅的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淡化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疑惑感与陌生感(郭建中,2011)。
1.2.2 归化与异化关系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国内学者也有诸多研究。孙致礼(2002)指出,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更加倾向于异化翻译法,且该翻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保留原文中的异质因素[2]。郭建中(1998)则认为两者皆有其使命与存在的价值,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作者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文接受者[3]。
2 张译散文的归化策略与方法
根据散文翻译要以受众为中心,语言应贴近读者的原则,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总结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当中张培基使用的几种归化策略,主要包括意译、增译、减译与替换,接下来笔者将使用增译策略与减译策略作为例子进行陈述。
(1)增译策略即指增加在原文字面未出现但却为其上下文语境所包含的词语(杨晓燕,2011)。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空调加制冷剂
志田未来收稿日期:2018-06-22
作者简介:周娜(1994-),女,湖北荆州人,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外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