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对比赏析《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的两个英译版本
作者:魏文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7期
    魏文娟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摘要:《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以个人私信的口吻,畅谈两岸统一的伟大构想。原文以文言文的形式,真诚恳切的话语,呈现一种兄长般的关怀,并通过回顾历史,展望两岸和平统一是一种历史必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其中,忠实和通顺是公认的翻译的最基本标准。
    关键词:翻译三标准;《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两个英译版本;对比赏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83-02
    作者简介:魏文娟(1988-),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生方向:英语笔译。
    新华社和张培基先后翻译了这封信,本文试通过从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对这两个版本的英译文进行对比赏析,感受和领略翻译之美。
空调遥控器    一、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简介
    古今中外,诸多翻译大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而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广为大众所接受。
张译
    忠实有双重含义,既要求翻译忠实于原作,不得歪曲,也不得随意增删原文中的信息,同时还要求译者竭力保持原作形式,如原作的体裁和风格。也就是说,译者只是原文内容的传递者,只是横跨于原著与译入语读者的一座桥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有自己的自由发挥或是主观创作,而应规规矩矩地忠实于原文。
    通顺这一标准得到译者的普遍首肯和接受。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流畅、自然、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无句法和语法错误。要做到通顺,就要求译者力争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保证译文通顺,逻辑关系合乎情理,无晦涩难懂的语句。
    忠实与通顺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总的来说,忠实的译文都是通顺的,而译文的通顺也首先应以忠实于原文为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如果译者只是一味地追求忠实于原文而忽略了译入语读者关于通顺的需求或是只追求译文的通顺而不顾及忠实于原著,那么整个翻译都是很失败的。
    所谓美的标准,就是要求译文具有翻译之美,文字之美,艺术之美。笔者认为翻译若能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已经实属不易,若能同时达到美的标准,更是难能可贵。
    二、从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对比赏析《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的两个英译本
    笔者将从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对新华社的翻译(以下称新译)和张培基的翻译(以下称张译)作对比赏析。
    (一)从忠实的标准
国产四大品牌奶粉是哪些    原文: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新译:It is now 36 years since our brief rendezvous in Nanjing.
    张译:It is now more than 36 years since our brief encounter in Nanjing.
    赏析:虽然新华社的翻译没有致命的错误,但张培基使用“more than”精确地翻译出了“逾”字的真正含义,彰显出其翻译的精细之处和对原文内容的忠实,而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是对译者的最基本要求。关于“晤”字的翻译,新华社使用了rendezvous,这个词是指与某人事先商量好时间和地点的会面,而且常常指的是秘密的会面,而encounter则指的是一种偶遇。由于此二人的身份地位,这里的“
什么是金融业
晤”应该并非偶遇,但张培基把它翻译成encounter,笔者认为由于本文是一篇私信,因此廖承志先生应该也无意要强调那次会面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里使用encounter更符合私信随意的风格,是对原文语言风格的一种忠实。对于一般译者来说,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往往会忽略对原文语言风格的忠实,这需要译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对原文内容的忠实是一种基础,而对原文风格的忠实是一种升华。
    原文: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新译:Men in their seventies are often afflicted withillness.
    张译:Men aged over seventy are liable to illness.
    赏析:新华社的翻译会让人误解为人在七十几岁的时候常常受到疾病的折磨,而过了八十岁好像就会安然无恙了。张培基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介词over就完全避免了产生这种误解的可能性,体现了张培基忠实于原文的内在含义。对原文内在含义的忠实,是对忠实于原文内容的一种深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忠实于原文不仅仅是指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表层含义上,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表层含义,去探求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内在含义,这样才能不辜负原作者的才思和用意,才能真正完成翻译的任务。
    原文: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新译:No one ever expected that a trip of water should have become so vast a distance.
    张译:Who would have expected that the short distance between us should be keeping us poles apart!
    赏析:从句子类型来看,新华社忠实于原文的句子类型,把这一句依旧译为一般陈述句,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忠实,从整个句子的含义表达上没有重大失误,但张培基将其译为感叹句,则把“竟”字的程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更好地体现出其在语气方面忠实于原文。在语气上忠实于原文,属于是在内在含义上忠实于原文,这是一种更深层地忠实于原文,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做翻译的过程中,要反复认真地阅读原文,体会其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二)从通顺的标准
    原文: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新译:Recently I was told that you are somewhat indisposed and this has caused me much concern.
    张译:Recently it filled me with much concern to learn of your indisposition.
    赏析:新华社电讯稿使用两个并列的分句,而且在第一个分句中使用宾语从句,从语法层面上说没有错误,但因为两个分句都有自己的主谓结构,而且使用从句会加大句子的理解难度,所以译文读起来显得有些拖沓。张培基使用it作为形式主语,灵活使用介词with和of,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一气呵成,在通顺上更胜一筹。
    原文:有识之士,虑已及此。
    新译:This is a question those who are sensible are already turning over in their minds.
    张译:This is a question already on the minds of thinking people.
    赏析:从表达上来看,新华社的翻译略显冗杂,读起来拗口。相比之下,张培基巧妙地避开了使用定语从句,使用介词结构,使其翻译更加通顺、简明、易懂。在做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感受,要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读懂译文。
    (三)从美的标准
    原文: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新译:Though the matter was as complicated as could be,an all-round view of the situation woul
d show that cooper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while division is detrimental to them.
    张译:Complicated as the matter was,an overall view of the situation will show that united,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benefit;divided,they suffer.办护照需要什么证件
李民浩整容前
    赏析:新华社电讯稿在忠实和通顺方面做得较好,而且在从句中使用了比较工整的对仗,但张培基通过使用倒装,通过模仿“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fall.”这句名言的句式,使翻译更加地道,更有力量,更富美感。
    原文: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新译:A long night is fraught with dreams;time does not wait for us.
    张译: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s;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赏析:张培基使用“invite”更加生动活泼,对于“时不我与”的翻译使用了一个成语,更加地道,更富美感。
    三、结论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原文,无论是在内在含义上,还是在风格和语气上。其次要保持译文的通顺,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最后要追求翻译的美感,翻译是一门艺术,要具有形式之美和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苏福忠.译事余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杨贤玉.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6]杨贤玉.英汉翻译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7]叶子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