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ov. 2017 / No. 6“不要太 X ”和“ X 得不要不要的”对比研究
段轶娜*
[摘 要] 高程度义构式“不要太 X ”表达“与听话人预期相悖”的主观情态,该构式具有“出乎意料”的夸张效果。它是从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太 X ”发展而来的,这种预期结果与实际出现的结
果存在极大的反差,从而形成了反预期。同样表高程度义的构式“ X 得不要不要的”在句法、语义上与
“不要太 X”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包括:充当句子成分的差异;能否在特殊句式中使用。
[关键词] 反预期;“不要太 X ”构式;高程度义;“ X 得不要不要的”构式
黄英老公一、 引言
预期与反预期是体现语言主观性的话语-语用层面上的一对概念。预期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对某一事物或事态提出的一种与他自己或听话者预料相符的判断、信息或观点。较早使用“预期”描述汉语某些句式表义特点的是国内学者吕叔湘。他在描述转折复句时指出:“凡是上下两事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说不谐和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a“反预期信息”这个概念最早由Henie提出,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论的某种
事物或事态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听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该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b Dahl 将信息分为三类:和预期相反的信息(information counter to expectation)、中立于预期的信息(information neutral to expectation)、预期预知的信息(information predicted by expectation)。c吴福祥根据Dahl的信息价值理论,结合汉语语言事实,提出“预期信息”、“中性信息”、“反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又可以分为:(1)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2)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3)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d他认为反预期信息量最大,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低。近些年,随着国内学界对语言主观性及主观化问题的日益重视,学者们开始从“预期与反预期”角度重新考量一些词语及句式的用法和功能,并有了新的发现。缘于此,本文拟
*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7。
《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346页。
a吕叔湘:
b B. Heine,U. Claudi & F. Hü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 192.996
c O. Dahl,Grammaticalization an
d th
e Life Cycles o
f Constructions,Stockholm University,2001.
《说“X 不比Y·Z ”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d吴福祥:
152
高云翔董璇
从“反预期”角度首先讨论“不要太X”构式的语用功能,然后对比分析反预期的“不要太X”和新兴表高程度义的“X得不要不要的”两种构式的异同。
二、 “不要太 X ”的预期与反预期
(一) “不要太 X ”表预期
“不要太 X!”表示“劝某人做某事不要超过某种限度”或者“禁止某人做某事太过分”。其中,“X”可以是形容词、形容词词组、部分动词和动词词组,是未然的。例如:
(1)“文书记,您的身体不好,不要太劳累了。”一位和文建明很熟的医生关切地提醒他。
(《人民日报》2012)
(2)何达武赌气缩回手说道:“你不要太瞧不起我,我若没有十多张绿里子,也不会向你伸手……”(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
以上两例中,“不要”修饰“太 X”,表示劝阻或者禁止,“太”表示程度过量。无论是“不要太劳累”或者是“不要太瞧不起我”,都表明说话人不希望“太劳累”或者“太瞧不起我”成为现实。因为,“X”在说话人看来,是明显会带来麻烦、灾害或者不良后果的,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
如何文件加密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 BCC 语料库及百度的检索可以得知,“X”按出现频率的多少排列,依次为:贬义形容词(包括带有形容词性的动词/词组以及极少量的名词)>中性形容词>褒义形容词。贬义形容词出现较多是与“不要”的“劝阻”、“禁止”义有关,人们都希望能够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灾难或者麻烦。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情况出现:看来是良好的结果出现后不能带来好的效应,反而会引起麻烦和不愉快。这时就要劝阻对方不要做某事,或者持有某种态度。例如:
(3)从凯瑟琳.赫本和卡里.格兰特相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每一分钟都爆出笑料,每个场景都出人意料,没有冷场,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经典的疯狂喜剧。心里话,我希望我的未来
女友不要太漂亮。(微博)
(4)道人道:“陛下不要太认真了。这些蛾眉皓齿,不过是一堆白骨;这些雕梁画栋,不过是日后烧火的干柴;这些丝竹管弦,不过是借办来应用的公器。有何好恋之处?(齐东野
人《隋炀帝艳史》)
“漂亮”与“认真”是褒义形容词,是人们希望拥有的特征或品质,但是在以上两例中,太“漂亮”与太“认真”会给听话人带来麻烦或困扰,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注意、小心的地方。可见,只要进入了“不要太X”这一结构的“X”,不管是贬义形容词、中性形容词还是褒义形容词,都有这样的意思隐含在其中:如果太X了,必然会引起麻烦,带来不良后果。“不要”带有某种“主观期望”,“太 X”代表可能引起麻烦、或者带来严重后果的原因。
(二) “不要太 X”表反预期
1. “不要太 X”的反预期主观情态
近几年,随着网络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不要太 X”也产生了一种表示高程度义的新用法。例如:(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地产广告,你可不要太“潇洒”。(《厦门商报》)
刘嘉玲被劫走三小时发生了什么
(6)我们先到新浪乐居领取了购物袋、水彩笔,接着就去冰雪屋,在畅游了冰雪屋后,小朋友开始DIY月饼、插花、魔术气球、灯笼,更有家长喜爱的免费打印照片,不要太 HIGH (嗨)哦!(微博)
153
(7)三个健身迷兵分三路去蕾蕾、宝丽姿、蓝仕堡探路,发现杭城日前流行的健身方式不要太丰富哦。(《都市快讯》)
(8)“到底谁福气好哇,苏家爸爸,晓卉已经做外国人,房子买了好几幢,铜钿不要太多噢,在伊面前我还能做人吗?”没有一丝嘲讽,甚是欢快。(《作家文摘》)
(9)韩国滑板女神个人写真曝光,美的不要太过分。(大庆网)
以上五个句子中的“不要太 X”与该结构的原义相悖,不再表示“劝阻”、“禁止”,而产生了表示高程度义的“极其”、“非常”等新的语义因素。“不要太 X”所表达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由“不要”、“太”或“X”相加得出,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因此我们认为“不要太 X”是悖离原结构义的新兴表高程度义的构式。“不要太”已经凝固为一个整体,直接修饰“X”,表明X的程度几乎到达了顶点,不能再“X”了。“不要太 X”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跟我们之前的分析相悖,明显是反预期的,使用这样的句
子显然比使用“非常”、“十分”具有“出乎意料”的夸张效果。那么“不要太 X”是如何实现它的反预期功能的呢?
2. “不要太 X”反预期功能的实现
先来看一下“不要太 X”的逻辑语义基础。表示劝阻义的“不要太 X”隐含了“X”程度很高的语义预设,试想,如果“X”程度不高,又如何进行劝阻呢?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X”程度很高的这样的语义预设,才有可能产生表示高程度义的新用法,才有可能实现反预期的表达效果。例如:(10)队长说,现在我们羽毛没长齐全,明年这时候,简直就是一凤凰下山来,不要太漂亮哦。(《都市快讯》2003)
(11)居委会干部进社区劝说、监督,居民嘴一撇:我穿睡衣上街,关侬啥事体,政府管得不要太宽了。(《贵州日报》2008)
由例(10)我们可以看出,“不要太漂亮”表达的实际结果是“我们”羽毛长齐全后就像凤凰一样,实在太漂亮了,违背了预期,出现的结果与预期截然相反。再看例(11)中“管得不要太宽”本身隐含了“政府管得有些多”的预设,因此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劝,但政府并没有遵从规劝,结果是“管得非常多”,与听话人预想的结果相悖。这种预期结果与实际出现的结果存在极大的反差,从而形成了反预期。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要太 X”开始的预期是不会太过分或者超出某种程度,后来出现了反预期的用法,“不要太 X”表示非常过分,超出预想的程度。之所以使用反预期表达式,是为了达到夸张、强调、出乎意料的效果。
根据吴福祥对反预期类型的归纳,我们可以知道“不要太 X”属于“与听话者预期相悖”这一类型。“不要太 X”原义表示劝阻或者禁止,“X”是不会实现的,但事实的结果却出乎听话人的意料,使听话人大感意外,而“X”成为了现实。
(三) 表预期的“不要太 X”与表反预期的“不要太 X”的异同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太 X”与表示高程度义的“不要太 X”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太 X”是祈使句,“X”还未实现;表示高程度义的“不要太 X”是陈述句,“X”已经成为现实。
第二,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太 X”的主语大都是第二人称;表示高程度义的“不要太 X”可以是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人称。
第三,两个“不要太 X”并不是对称分布在量级的两端。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太 X”表示有154
点儿“X”,但是不能过于“X”。而表示高程度义的“不要太X”几乎处于量级的最右端,表示“X”得无与伦比,极其“X”。
第四,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太 X”符合听话人预期,表示高程度义的“不要太 X”与听话人的预期相悖。
三、 “不要太 X”和“X 得不要不要的”表高程度
(一) “X 得不要不要的”语义特征
“X 得不要不要的”是近几年流行于网络上的一种表示高程度义的构式。例如:
(12)如图片中志玲那样,简直嫩得不要不要的!像是四十几的人吗,有几个人能做到?(微博2017)
幼儿园早操音乐(13)“用句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话说,今年的济南艺博会感觉好看得不要不要的。希望济南艺博会能越办越好,引进更好、更多、更有品味的艺术品,满足我们济南这些艺术品爱好者
的需求。”(《济南日报》2016)
(14)厦门除了鼓浪屿,还有这么多美得不要不要的岛屿!(厦门网2016)显然,例句中出现的重叠的“不要”并非劝阻或禁止的意思,而是表达一种高程度义,具有极强的主观性。“X 得不要不要的”是由述语中心词“X”、补语标记“得”和“不要”的重叠式构成的组合式述补结构。“的”是一个句尾语气词,具有一定的完句功能,在一些句子中可以省略。如,“日本最新深夜剧,污得不要不要,节操掉满地!”(圈圈网2017)“的”省略后虽然语义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读起来稍显不畅,有戛然而止之感。再来看“不要不要”。张谊生指出,“在现代汉语中,能够充当补语的副词都是程度副词”a。他认为一共有43个可以充当补语的程度副词。其中,兼职充当补语的可补副词有16个,例如“很”、“极”。专职充当补语的唯补副词有16个,例如“透”、“慌”等。还有11个正在形成中的唯补准副词,例如“要命”、“要死”和“不行”等。我们认为“不要不要”和“不行”、“要命”以及“要死”具有相同的语用功能,都表示极性主观程度。它和表示劝阻禁止义的“不要”有本质的区别。例如:
(15)卢平告诉记者,水下温度很低,高强度作业后身上十分冰冷,到岸上后“人抖得不行”。(《人民日报》2015)
(16)老栓说,打鱼苦哩,尤其是冬天,北风冷得要命,像刀子似的往身上扎,转眼就把你扎个透。(《人民日报》2015)
(17)最近圈里的宝妈都被仲基欧巴迷晕了,可我却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妈妈网2016)
以上三例中的“不行”、“要命”和“不要不要的”表示动作或性质已经达到极致,不能承受更多。
“不要不要”通过“不要”的重叠,从程度和数量上对“X”加以夸大和强调。在“X 得不要不要的”构式中,是否可以只用一个“不要”?根据对语料的检索,我们没有发现只使用一个“不要”的情况。郭伏良、段又挺认为,“从形式上来看,‘不要不要的’很像是通过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意思,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正话反说”b。周晓燕认为,“‘不要’的重叠,旨在强调形容词所表达的性状程度之高或动词所表达的心理感受之剧烈”c。我们认为,“不要”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时更多的表示劝阻禁止义。
《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
a张谊生:
《试论“X 得不要不要的”结构特点和传播因素》,《汉字文化》2016年第6期。
b郭伏良、段又挺:
《“不要不要(的)”表意多》,《语文建设》2016年第19期。
c周晓燕:
155
即便在“不要太 X ”构式中,“不要”也与“太”结合得很紧密,趋向于凝固成一个整体,以“不要太”的形式出现。离开“太”,“不要”将失去表示高程度义的语义因素。
(二) “不要太 X ”构式与“ X 得不要不要的”构式的异同
根据语料我们通过对比发现,“不要太 X ”和“ X 得不要不要的”都可以表示高程度义,但它们在句法语义上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1. “不要太 X”与“ X 得不要不要的”的相同之处
第一,构式的句子末尾常常带有语气词。通过考察现有语料,我们发现“不要太 X”后面经常出现“哦”、“噢”或“喔”,以“哦”居多。“ X 得不要不要的”中的“的”就是语气词。例如:
(18)碧生源减肥茶,不要太瘦哦!(碧生源减肥茶广告词)
(19)演技大考验,谢娜的台词儿可不要太经典哦。(凤凰卫视2017)
(20)最近达康书记火得不要不要的!(新浪视频2017)
(21)《速度与激情8》除了震撼场面,这些台词也燃得不要不要的!(手机百度2017)“不要太 X”
和“X 得不要不要的”大多出现于网络平台,用于口语,带有调侃、戏谑的意味,因此就不自觉地使用了语气词。此外,“不要太 X”还有表示劝阻禁止义的常规用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进行辨别,在书面语中,可以通过句末带有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来增加辨识度。
第二,构式在语义上的非自足性。“不要太 X”和“X 得不要不要的”都具有评价功能,表示主体对客体“X”的程度的超高评价。评价功能需要有评价的对象,因此,构式的前面或者后面会出现一个成分,否则仅仅出现“不要太 X”或“X 得不要不要的”会显得很突兀。例如:
(22)把房东的门卡搞掉了!要我50!真是不要太黑!(微博《于我们快乐》)
(23)宜家、迪士尼今年来郑州!还有更劲爆的……今年的郑州不要太牛哦!(《大河报》2017)
(24)美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卫星航拍的地球。(《呼和浩特晚报》2016)以上三个例子中,如果只出现“真是不要太黑”、“不要太牛哦”或者“美得不要不要的”,读者不能明白究竟什么黑、什么牛、什么美。因此,评价的对象需要出现在句中。有时,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而在报道的标题中省略评价对象。如,“讲真,便宜得不要不要的!”(《郑州晚报》2016)乍一看标题,我们会觉得疑惑,究竟什么东西便宜得不要不要的?带着这样的疑虑读者会继续读下去。如果把标题改为“刷光大银行信用卡,便宜得不要不要的”,读者可能会失去阅读的欲望。
第三,评价内容具有可计量特征。“不要太 X”和“ X 得不要不要的”本身所具有的高程度义决定了“X”具有可计量的语义特征。例如:
(25)天上的西藏,风景美的不要不要的!(搜狐旅游2017)
(26)厦门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滨海现代化城市,魅力独一无二,潜力十足。在发展的道路上它从未停止其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未来几年里,全亚洲都要对厦门羡慕的不要不
要的!(搜狐网2016)
(27)马云要全部买下优酷,古永锵心疼得不要不要的!(原创2015)上述三个例子中,“美”、“羡慕”、“心疼”都具有可计量的语义特征,可以用程度副词“很”“非常”以及“极其”等修饰,因此可以进入这两个构式。
2. “不要太 X”和“ X 得不要不要的”的差异
第一,充当句子成分的差异。“不要太 X”在句子中多充当补语,而“ X 得不要不要的”则不可以。“ X 得不要不要的”在句子中多充当定语,“不要太 X”却不行。例如: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