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04典型问题与解决⽅案
哥尔加湿器
本书作者列举了11个典型问题和解决⽅案。这⾥挑选其中⼏个。涉及如何理解孩⼦的⾏为。
典型问题1:孩⼦沉默不语,该做什么?
那我们先来看看沉默不语这个词,不知道各位听到这个词,联想的画⾯是什么?对于这个画⾯的感受呢?烦躁?沉闷?⽓愤?还是其他什么感受。
其实沉默不语只是⼀个⾏为,这个⾏为在不同⼈⾝上会引发不⼀样的感受。带来不⼀样感受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信念。如果我们认为孩⼦的沉默不语是故意对抗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对这个沉默不语⾮常⽣⽓;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沉默不语是因为不想和我们说话,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很受伤;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沉默不语是孩⼦有⾃⼰的难处或者思考,那么我们可能可以接受这个沉默或者平静的等待,等等。
有时候少语会激起旁⼈的不同反应,有⼈认为你是情绪低落,有⼈觉得你游离,有⼈认为你在求关注等等。其实可能你只是在⽤⾮语⾔的⽅式,⽤⾏为和感受参与其中,⼼情是很愉悦的。
当焦虑成为⽐较主流的存在状态时,我们被要求⾔语表达,向外寻求满⾜,我们被⿎励外向。内外向本来只是⼀种个性特点,并⽆优劣之分,可是当我们听到沉默不语时⼤部分⼈会有负⾯感受时,这其实反映出社会价值体系过于单⼀。
很多选择性缄默的孩⼦,被期待开⼝说话的压⼒成为其缄默的原因。语⾔是⽤来沟通的,本末倒置的状态是沟通只有语⾔。在孩⼦语⾔发展没有成熟之前,⾏为和感受的沟通是主要的⽅式。在孩⼦未能⽤语⾔表达⾃⼰之前,很多妈妈都是那个最懂⾃⼰孩⼦的⼈,可是⼀旦孩⼦的语⾔发展完,家长们对于孩⼦的语⾔,情绪和⾏为之间的不⼀致就很困惑了。在咨询中,我们都只是将语⾔作为了解真实的部分参考,更多的关注来访的⾝体反应,情绪状态。
在游戏中,我们允许孩⼦的沉默,允许孩⼦⽤其他的⽅式传递信息,允许孩⼦主导整个交流的⽅向。或者各位可以想象下,当我们⾯对⼀个还不会说话的孩⼦时,我们会尝试去理解孩⼦的⾏为和感受,⽤⾔语的⽅式进⾏反馈。为什么当这个孩⼦会说话后,我们就⾃然⽽然地期待孩⼦⽤语⾔的⽅式和我们沟通呢?
孩子游戏这⼤概是因为我们的偷懒吧。因为感受⼀个⼈我们需要全⾝⼼的投⼊,⽽听⼀个⼈的语⾔表达时我们可以三⼼⼆意,或者我们觉得这个语⾔表达像是⼀篇⽂章的主旨⼤意,那么其实我们没有耐⼼慢慢地阅读这篇⽂章。
典型问题2 孩⼦过分依赖该怎么办?
很多来进⾏游戏的孩⼦早已经习惯依靠⼤⼈来满⾜他们的需要。⼤⼈和保姆习惯于为孩⼦们做事情,这助长了孩⼦的依赖,并影响了孩⼦对于满意和责任的感受。那么游戏师的⽬标就是帮助孩
⼦回属于⾃⼰的责任,并让孩⼦⾃⼒更⽣。
抖音闪退是什么原因
很多隔代抚养家庭⾥的孩⼦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孩⼦吃饭就是很多家庭⾥头疼的事情。按理说,吃饭对于孩⼦⽣存来说是件多么寻常的事情,是件再⾃然不过的⾏为。为⾃⼰的⾝体和感受负责任第⼀件事可能就是吃饭了,不吃会饿,吃多了会撑。可是长期喂饭这个⾏为代表着你的感受是由别⼈负责,吃不吃,饿不饿,撑不撑这些原本属于孩⼦⾃⼰的事情,被另外⼀个⼈取代了。很多家长要控诉了,孩⼦⾃⼰吃饭会很慢,吃得少,弄得到处都是。
我们也承认培养孩⼦⾃⼒更⽣的过程是艰⾟的,短期看来绝对没有替孩⼦做了来得⽅便和快速。很多家长认为⽐如吃饭穿⾐这些件事,长⼤了⾃然⽽然就会了。确实很多⾏为在孩⼦长⼤之后会学习得很快,但伴随这些被安排被照顾被取代的⾏为所产⽣的依赖状态却会随着长⼤⽇渐呈现。
精打细算造句在孩⼦⼩的时候这些依赖的⾏为很容易被我们接受,有时不得不说能够帮孩⼦做这些事情会让我们很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也就是说有时某些替孩⼦完成的⾏为是出于⼤⼈的需要。当这样由来已久的习惯带⼊到游戏室时,孩⼦会⽤惯性的⽅式坚持让师替他们做决定。此时师的回应应该让孩⼦回⾃信,回他们的责任,⼜能降低孩⼦被拒绝的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师是否真的相信孩⼦⾃⼰可以做到,是否可以承受和理解孩⼦在此过程中产⽣的情绪是影响到师是否可以做出合适回应和引导的关键。
试想下如果孩⼦⾃⼰不主动做事情的话,他们怎么会发现⾃我的价值?如果⼀个⼈不相信⾃⼰有能⼒,不朝着⾃⼰想要的⽅向前进,他们⼜怎么能有⾃信呢?
典型问题3 如何⾯对需要不断猜谜的游戏?
“你猜我要做什么?” “你认为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游戏中会频繁的出现。很多游戏师⾯对这样的问题时,像卷⼊⼀场猜谜游戏
中。如果直接回答孩⼦,会影响孩⼦原本的打算,最终会导致限制孩⼦的⾃由。“猜猜我在做什么”有时可能并不是⼀个要求,只是孩⼦想让师参与到他的游戏中,并不希望得到什么确切的答案。公司上市的条件
当咨询师问⼀个⼀直不停问这些问题和指挥我做事情的孩⼦反馈:“当我没有声⾳时,你感觉我消失了。”孩⼦回答:“你就会去玩⼿机。”尝试理解孩⼦⽤这样的⾏为和语⾔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需要是在游戏中师需要去做的⼯作。
canon lbp2900打印机驱动
“你认为这是什么”也有可能真的是孩⼦要求师识别物体,但即便这样,对于还没有明确⾃我概念的孩⼦来说,⼀个有吸引⼒的答案给孩⼦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助长了依赖。
游戏并不是花时间在猜谜游戏上,⽽是花时间让师达到在⽬的、态度和⽅法上的统⼀,每⼀次交流中,我们都应该相信孩⼦是有责任和能⼒的。因此当孩⼦说“你猜我下⼀步要做什么?”时,
这个孩⼦⼀定已经有了下⼀步做什么的想法了,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主动权还给孩⼦,⽽不是将我们的猜测给到孩⼦。
在⽇常⽣活中,当孩⼦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作为⼤⼈感觉到被需要,会很快给到孩⼦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我们也要表现下⾃⼰对孩⼦的了解,就像我们在第⼀讲中展⽰的那个不开⼼孩⼦的妈妈⼀样,我们按照⾃⼰的理解覆盖了孩⼦本⾝的想法。对于还没有明确⾃我边界的孩⼦,每⼀次听见孩⼦⾃⼰的声⾳,对孩⼦来讲都是⼀次成长。让孩⼦感觉到⾃⼰被理解被看见和被允许表达。
这些问题就像是孩⼦搭的舞台,孩⼦们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有时不⼩⼼我们就成为舞台上的主⾓了。
典型问题4 如何⾯对拒绝离开游戏室?
拒绝离开在很多有依恋问题的孩⼦⾝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越⼩的孩⼦表现的越是明显。
本书作者认为孩⼦拒绝离开游戏室⼀般有两种情况:⼀是通过拒绝满⾜其控制的需要。这些孩⼦在活动的最后时刻,通过要求活动来测试和拒绝离开游戏室。通俗来讲,就是当师告知剩余时间时,孩⼦马上决定开展⼀个在剩余时间⽆法完成的活动,把难题给到师。这个时候我会反馈这个⾏为,⽐如:当离结束还有五分钟时,你决定尝试⼀个新的游戏。把责任还给孩⼦。第⼆种情况是孩⼦
希望多留⼀会,因为在室他们会感觉很快乐。这种情况下孩⼦会全神贯注地做⼀件事情,表情是紧张,也表现出真诚。
但⽆论是什么情况,的时间是不能够延长的,因为培养孩⼦⾜够的⾃我控制或者对⾃⼰的希望和愿望说不的能⼒是的⽬的。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孩⼦的⽇常和学校⽣活中,经常会出现将孩⼦强⾏带离某个地⽅或强⾏结束某项活动。这些是需要避免在室⾥出现的,因为室对于孩⼦来说是个疗愈的场所,⽽不是重新体验被拒绝和被胁迫的地⽅。这就要求师更加有耐⼼地去理解孩⼦不愿离开背后的需要,去陈述这种需要,去理解⾯对离开时的各种复杂感觉。
当孩⼦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作为⼀个⼈被尊重,孩⼦的⾃尊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设置被削弱,反⽽被增强了。
⾯对孩⼦不愿意配合时,作为成⼈很多时候的本能反应就是强制执⾏,因为⼒量对⽐悬殊的客观条件,孩⼦们⽆⼒反抗。但很多家长都有发现,这个简单直接的⽅式使⽤是有时限的,很多时候当孩⼦进⼊青春期时,这样⽅式就会失去效果。另外这样的⽅式也在传递⼀个观点:当我们有⼒量时,是可以通过⼒量控制别⼈的。
总结
回到之前偷懒的观点,很多时候⼀时简单有效的⽅式,会有其弊端,只是这个弊端需要时间才会显现,然⽽好处却是⽴竿见影的,这给我们放弃这样偷懒的⽅式带来困难。
游戏⾥孩⼦可以获得的就是新的被看待的⽅式,⼀个让他们可以感受⾃⼰⼒量,负起⾃⼰责任,被当成⼀个独⽴个体来尊重的⽅式。其实这是每⼀个⼈的需要,不仅仅是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