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李建老公1、说教材的地位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是五年专教材《税法》第八章第三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中的一个要点。个人所得税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税种,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开征了这一税种。我国于1980年开征了个人所得税,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我国税制中,个人所得税也不失为一个收入弹性和增长潜力较大的税种,而工资、薪金所得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又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节除教会学生正确计算出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之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本节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规范解题。
3、说重点难点:工资、薪金所得是纳税人每月取得的基本收入,纳税人应留一定的生活费用,其每月的收入不应全额纳税,而应有一个费用扣除标准,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由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比较繁琐,所以运用速算扣除数计算法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速算扣除法的使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导入法、问答法;质疑法、精讲法;举例法
2、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学生之前已学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计算,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也熟悉,所以,只要教法得当,学习应纳税额的计算应该不是很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3、教学课时:2课时
4、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结合实际预习教材
、说思路
1、课前准备:上课前让学生去调查所熟悉的人月工资所得及他们的纳税情况。
2、课时探索:情境引入→新授教学→巩固练习→反思体验→布置作业。
3、课后实践:计算父母当月工资应纳税额。
、说教学宝贝计划马修
()、课前准备
买二手车要注意什么
课前让学生去调查所熟悉的人月工资所得及他们的纳税情况,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这不仅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怎么转账,更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复习导入
复习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提问学生父母的月工资及纳税情况,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课教学
1、分组讨论:纳税人一个月的所有工资、薪金都要交税吗?如何计税?从税率表看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我也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区别和计算,现行的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合理与否,为什么外籍人士要附加扣除1300元等。
2合作交流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
工资、薪金所得每个月可扣除3500元再纳税,这3500元称为“起征点”,其所适用税率是九
级超额累进税率,意味着收入越高,纳税就越多,这符合税收公平原理。工资、薪金所得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具有广泛作用,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纳税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关个人所得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个人所得税在所有税种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3、应纳税额的教学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让学生说出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根据学生对税率的理解可以放手地让学生计算例1中的应纳税额是多少。
()、学生通过“巩固练习”中计算应纳税额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就必须用亲自体验的方式来学徐翠翠个人资料习个人所得税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尽纳税的义务?进行反思、体验、总结。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师: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的主要税种,而工资、薪金所得又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每个公民都应积极主动依法纳税,为国家财政做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丽。
(六)、课后实践
明星隆胸
你对父母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知多少”为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外实践调查活动把个人所得税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进行诚信做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