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我国诞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抗战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创作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战初期冼星海回国,积极的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并为抗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我国30年代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从冼星海的简介开始,对冼星海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背景、音乐思想、作品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这为许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料,他们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冼星海的抗战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抗战时期音乐家的思想。
关键词:冼星海,抗战歌曲,音乐,代表作。
Abstract
A lot of war songs were born during Anti Japanese War (July 7, 1937 to August 15,1945) . These songs are born not only provide spiritual strength for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u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mus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usical culture of the war, whether in history or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Anti-War Songs music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itial resistance Xian Xinghai hom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inging for anti-Japanese movement, and created a lot of good works for the war ,whic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our country music of the 1930s . From Xian Xinghai Introduction first, Articles made the analysis on creative background during the war, musical ideas, works and their impact.This provides for a number of music lovers a better learning materials, they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war songs Xian Xinghai artistic charm,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musicians.
Keywords: Xian Xinghai, war songs, music, representative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 言 1
一 冼星海生平经历 2
二 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咏运动(革命运动与音乐创作) 3
(一) 救亡歌咏运动背景 3
(二) 冼星海在此运动中的贡献 3
三 抗战时期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及它们在创作技法与创作观念方面的特 4
(一) 冼星海的创作 4
(二) 代表作品 4
(1) 在歌曲领域 4
(2) 在合唱领域 4
(3) 在器乐领域 5
四 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评论和音乐理论研究的成果 6
(一)对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的评论 6
(1) 具有艺术的气魄 6
(2) 具有强大的力量 6
(3) 具有雄壮性 7
(4) 具有醇厚的民族风格 7
(二)冼星海音乐研究理论的成果 7
(1)学生时代的音乐思想 7
(2)救亡歌咏运动时的音乐思想 7
(3)延安时期的音乐思想 7
五 冼星海作品及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8
(一)在当时的影响 8
(二)在其后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附 录 11
前 言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的时候说的话有哪些1937年7我心中的黄河月7日—1945年李小璐婚礼伴娘团8月15日),我国诞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为民族存亡而战”,“誓死抗日”,“怎样做葡萄酒不当亡国奴”,这些都是抗战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主题和主要内容。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抗战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它们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冼星海为代表的爱国音乐工作者们,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风格明快,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能够迅速、普遍地为大众熟悉传唱,强有力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强大武器。
在抗战时期,冼星海当时的音乐创作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誓死抗日”这一主题展开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决定其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相应的形式与之适应。因此,冼星海认为在歌曲创作的形式上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照搬国外的模式,更不可能按照现成的洋曲填词,而是需要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广泛的大众性的音乐表现,不论是主题内容,还是曲调旋律创作技法,都要为众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一 冼星海生平经历
冼星海,祖籍广东省番禺县,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05年6月13日,他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冼喜泰由于常年在海上捕鱼和运输,劳累过度,早早去世。三十三岁的母亲黄苏英从此寡居。童年的冼星海是靠母亲和外祖父勤劳的双手来维持生活的。他最初接触音乐的启蒙“老师”是外祖父。由于抚孤不易,在外祖父去世之后,母亲便带着冼星海去新加坡谋生。母亲在中学当洗衣工,冼星海就在学校里半工半读。
1921年,冼星海不愿意呆在新加坡过那漂泊流离的海外生活,就和母亲启程回国。回国后冼星海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在中学里,在冼玉清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冼星海还刻苦研究中国书法的渊源和发展。从《书法津梁》、《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中,探讨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并撰写了长达七千字的书法心得——《中国书学略谈》,发表在《惺社》社刊上。
1925年秋,冼星海从广州离开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师从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6年夏冼星海重返岭南大学,读大学文科。1930年初,冼星海到了巴黎,这期
间他勤工俭学,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他在精疲力尽、饥寒交迫之下仍坚持以顽强的毅力学习音乐。他曾跟着著名的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还跟着作曲家梵生·丹弟、保罗·杜卡等学习理论作曲。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音乐院杜卡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成为了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1935年春从高级作曲班毕业。之后,他谢绝了学院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5年夏冼星海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共产党领导的歌曲作者协会,认识了为中国新音乐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左翼音乐家吕骥、任光、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众歌曲。1935年7画蛇添足文言文答案月开始进行《“民族解放”交响乐》的草稿书写,1936年创作《五卅十一周年纪念歌》,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夜半歌声》,话剧《复活》、《大雷雨》、《没有祖国的孩子》等谱写音乐。1938年4月,在中共的号召和具体指导下,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战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1938年l0月冼星海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他不顾延安艰苦的条件,确信中
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在1939年5月15日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3日正式成为中共党员,为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完成了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同时也为团体、机关、游击队写了很多歌曲。
1940年5月冼星海远赴苏联,进行了第一组曲《后方》的编写。1942年12月9日抵达阿拉木图,1943年5月16日完成第四组曲《满江红》的全部配曲,并于10月19日完成第二交响乐《歼灭》。1944年1月,冼星海又被派往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库斯坦纳伊筹建音乐馆。为纪念哈萨克人民英雄阿曼盖尔达,在身体不佳的状态下,他完成了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的创作,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嘉奖。
1944年底,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病倒,被送往莫斯科接受,在阶段仍坚持创作,最终于1945年10月30日逝世。他的骨灰一直被安放在莫斯科,直至1983年1月25日,这位一生漂泊的伟大音乐家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冼星海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音乐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了音乐在奋斗,他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在今天听来还有着无限的鼓舞力量,就是因
为他深刻地体会了广大人民众的希望、要求和理想;并且把人民众的希望、要求和理想用音乐真实地表现出来。
二 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咏运动(革命运动与音乐创作)
(一) 救亡歌咏运动背景
在1931年“军歌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音乐家们开始酝酿救亡歌咏运动。当时,国破家亡迫在眉睫,全国人民急切需要作抗日救亡的呐喊,而大革命时期蓬勃一时的众歌咏热潮,已被蒋介石的政策所镇压。全国范围要求救亡抗日的呼声,一天天走向高潮。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以人民冼音乐家冼星海等为代表的全国音乐精英,汇集武汉,为抗日救国放声高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咏救亡运动,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鼓动全民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冼星海在此运动中的贡献
在武汉期间,冼星海谱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对广大众的抗日热情起了鼓动作用,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不朽名篇。如《在太行山上》、《江南三
月》、《到敌人后方去》、《胜利的开始》等名作,都是在武汉时期创作的。
冼星海和他的战友们发动的歌咏救亡运动,对中国近代音乐和歌咏事业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艺术的生命来自于时代,来自于人民。任何艺术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代同进步,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抗战需要艺术的鼓与呼,也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巨大的舞台。抗战初期,冼星海进一步发挥了战前救亡歌曲的战斗特,写出了一大批歌颂祖国、激励抗战的战斗歌曲,为音乐和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这不仅是激励抗战将士的前进号角,而且是中国近代新音乐冼星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近代音乐和歌曲的一个新时代,对中国音乐和歌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抗战音乐和抗战歌曲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同冼星海及其战友的不懈努力具有极其紧密的关系。
三 抗战时期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及它们在创作技法与创作观念方面的特
(一) 冼星海的创作
抗战歌曲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反映当时抗战的
现实生活。歌曲都与当时政治有联系的、极具社会影响力。他的作品无论是交响乐、大合唱、独唱歌曲以及儿童歌曲都将爱国、救亡、抗战贯穿始终。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歌曲有二百多首,其中抗战歌曲占了一百多首。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众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这类作品以号召性的音调,坚决果断的气势,反映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抒情歌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赞美新中国》、《茫茫的西伯利亚》等,这类歌曲很有激情,与战斗类型的歌曲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强的艺术魅力。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