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听辨题
秦晋地区:陕北《脚夫调》《兰花花》《黄河船夫曲》、山西山曲《割莜麦》《走西口的人儿转回来》、晋北《走西口》《绣荷包》(山西)、青海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思想起当年事好笑一场》、山西《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晋中小调《交城山》、晋南绛州《走绛州》、
关东地区:黑龙江伊春《哈腰挂》、辽宁《翻身五更》辽宁吉林《新东北风》辽宁《小拜年》辽宁海城《茉莉花》、辽宁旅顺大连《阿里郎》、吉林延边《道拉基》关东朝鲜族聚居区《五月端午》
齐鲁燕赵地区:河北《孟姜女》《小白菜》《茉莉花》《放风筝》《小放牛》、山东《沂蒙山小调》《包楞调》《绣荷包(山东苍山)》、北京京剧《一轮明月照窗前》《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山东吕剧《张大娘做饭》、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中州)河南地区:《绣八仙》《编花篮》《王大娘钉缸》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几日老爹爹疾病转好》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
江淮部分:《拔根芦柴花》《杨柳青》、安徽《王三赶集》《凤阳花鼓》“谁料皇榜中状元”(安徽黄梅戏《女驸马》选曲)“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选曲)《满工对唱》《郎对花对花》
刘德华坠马吴越地区:《茉莉花》《码头调》《新木兰祠》《记得草桥结拜》《推呀拉呀(双推磨)》《无锡景》《孟姜女》《月子弯弯照九州》
荆楚地区:湖北《催冬催》《绣荷包(湖北应城)》《幸福歌》《龙船调(鄂西自治州土家族)》、湖南《洗菜心》《比古调(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选曲)》、贵州苗族民歌《贵客来到家》贵州《郎打簸箕妹打筛》
巴蜀地区:四川《槐花几时开》、重庆《摘葡萄》《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绣荷包(四川)》、川剧《时来风雨不稍停》、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四川羌族民歌《这支歌来自何方》《我的家乡》
二、文字题
赵英俊雪村名词解释:
中国新说唱6强
1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地区的民族形式之一,因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用高亢悠长的旋律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故得名“信天游”。
2山曲:是流行于山西省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省府谷,神木一带的山野小曲。歌词以七字句为基础,随感情和语言的变化而自由伸缩。
3花儿:是一种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汉族山歌,花儿是人们对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区域性山歌的统称。过去河州型花儿称为“少年”,后来统一为“花儿”称谓。有单套和双套两种格式的唱词,有南北派之分。
4少年:源于甘肃临夏和青海东部,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大家都用汉语演唱,其唱词是一种优美的民间格律诗,主要有头尾齐和折断腰两种结构形式。
5秦腔:作为一个戏曲种,他在西北各省及西藏等地流行,是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山东梆子等梆子戏的鼻祖,其风格特点是朴实,粗犷,激昂。
6西安鼓乐: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地区的一种汉族古代器乐演奏形式,曲调源于宋词,元杂剧
曲牌,以南北曲为多数,属于吹打乐,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
7京剧:流行于全国各地戏曲剧种,来源于徽调和汉调。因剧种主要形成于北京,故名京剧。西皮二黄是板腔体发展得比较完整的戏曲声腔。
8河北梆子:曾名直隶梆子、京梆子、秦腔,是流行于华北,东北及山东北部的一个戏曲剧种,系山陕梆子流传于北京,河北地区,逐步与当地语言结合,并吸取民间成分演变而成。
电脑上不了网9评剧: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和东北等地区得戏曲剧种,后流传南北各地。唱腔具有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的特点,有慢板,二六,垛板,流水4个板式。
10吕剧:流行于山东省的一个戏曲剧种,其前身是说唱艺术形式山东琴书,伴奏乐器有坠胡、扬琴、二胡、三弦、笛等。
11京韵大鼓:也叫京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一种曲艺。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清音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取京戏,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形式发展而成。
12单弦牌子曲:也称单弦,八角鼓。是流行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和河北省各地的一种曲艺形式,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与清代的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的。曲牌日益丰富。
13山东筝曲:主要集中于菏泽地区及聊城地区,它分为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八板体”的传统乐曲,二是由山东琴书的闹场音乐和唱腔移植衍化而成。
14北方梆笛曲:主要流行于河北省西北部,中部地区。它是在二人台牌子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乐器演奏形式。其抹音,垛音,花舌,飞指等演奏技巧,对二人台乐曲的热烈轻快,飘逸洒脱豪放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15弦索十三套:是以弦乐器(拉弦乐器,弹弦拨弦乐器)演奏的合奏曲。名为:《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清》《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用琵琶,筝胡琴演奏。
16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形式,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什不闲、河北梆子等演变而成,至今有300年历史。演唱形式有两人对口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
17长短:盘索里等朝鲜族音乐曲调都由一种或几种长短构成,长短不只是一种节奏形态,还包含节拍,速度,风格,情绪等决定音乐性格的功能。
18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流行于河南省以及长江以北各地,西北地区的一个梆子腔剧种。
19河南筝曲:是在大调曲子板头曲基础上吸取地方戏音调形成的筝曲。其演奏特点是运指有力,滑音鲜明,按指较厚重,音乐风格泼辣粗犷。
几点立春2022年2月4日几点立春20凤阳花鼓:流行于安徽凤阳县一带的花鼓类民间歌舞艺术。原是民间秧歌和娱乐性民歌,后演变为乞讨卖艺的,于清乾时演变为曲艺。常采用一男一女双人对舞的表演形式,有走唱和坐唱,伴奏为一锣一鼓。
21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成长于安徽安庆地区。初期为“三打七唱”,三人打击乐,七人演唱。戏曲内容多为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表演时载歌载舞。近代以来,逐渐职业化,走向了城市舞台,成为全国重要的地方剧种。
22吴歌:是江南民歌的古称,它作为一种个体,始于南朝乐府,多是清丽动人的民间情歌,
风格温柔敦厚,婉约清扬,唐宋时已有以五言为主的格律发展为七言四句,唱唱词语言,表现手法,句式发展,结构特点与今江南民歌相似。
23昆山腔:简称昆腔,根据表演形式又有昆曲,昆剧之称,它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至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魏良辅等人改良,其风格婉转细腻,善于抒情,有水磨调之称。其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对许多地方剧种都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分成南曲和北曲两个体系。
24越剧:发源于浙江塖县,发源于浙江,上海,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个戏曲剧种。一年级班主任计划
25沪剧:流行于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地方音乐,由“东乡山歌”等发展而来。清末形成于上海滩簧,属滩簧体系。
26锡剧:又称常锡剧,是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清嘉庆道光年间,无锡常州有滩簧,清末发展为戏曲,称“常锡文戏”。
27南派笛曲:产生流传于吴越地区的笛曲,常用曲笛来演奏,音柔美清亮,风格秀丽典雅,旋律悠扬婉转,节奏徐缓舒展,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区音乐的风格特点。
28苏南十番锣鼓:流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熟一带的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丝竹乐交替或重叠演奏为特点。
29江南丝竹:十九世纪后期流行于浙西、苏南以及上海一带的传统音乐演奏形式,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形成许多演奏团体。使用乐器以丝竹为主,伴以鼓板、木鱼等打击乐器。乐队编制灵活,可从一丝一竹到数十人。常在婚丧喜庆场合演奏。演奏手法常用加花变奏,曲调委婉流畅,风格清新淡雅、细致含蓄。演奏形式分“坐奏”与“立奏”。
30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全省各地花鼓戏如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的总称。由于长沙花鼓戏影响最大,所以习惯上称长沙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取民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
31川剧:或称川戏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约有300多年的历史,音乐由主要声腔系统的腔调和演唱形式,结合四川方言,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融合而成,为本地民间音乐与外来声腔之综合。
32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与四川各地民歌,戏曲音乐相融合而得以形成发展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有曲牌一百多支,分曲牌、板腔两类。
简述题
1略述秦晋民间音乐的旋律音调结构特点:
秦陇传统音乐的音乐特征表现在其核心音组、音调类型、三度间音以及调式结构等的运用习惯上。在秦陇地区,“商”、“徵”两音以及以它们为主构成的各类音列和调式具有典型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系统”、“徵系统”。以“商”、“徵”两音为基础构成的核心音调模型“re-sol-la”、“sol-do-re”是秦陇音调风格的主要特征,并依此为基础形成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甚至八声音列。依据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其音调有“花音”、“苦音”的区别,苦音音阶强调sol-↑fa-↓si三音,使整个调式呈现出强烈的悲剧彩和忧伤情感。花音音阶则强调sol-mi-la三音,调式彩明亮欢娱。
发布评论